Home然阿姨的成长顿悟2022(历史宝藏不更新
然阿姨的成长顿悟2022(历史宝藏不更新

然阿姨的成长顿悟2022(历史宝藏不更新

@然阿姨

我是然阿姨,今年刚满 35 岁,是一名不停止探索生命可能性的产品经理。
📒在这里记录我读过或经历过的有启发的内容和事件。
🛍️持续研究零售行业,尽量每周更新一篇零售专栏。
☎️加入精选阅读群、每日英语学习群的联系微信:Pmpeiran。
订阅9
文章261
最后更新:2023-3-13 9:16
查看 【然阿姨的成长顿悟2022(历史宝藏不更新】 详情查看 【然阿姨】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2-9-4 13:39

消遣书推荐

近期践行了这个读书方法以来,看了好多有意思的书,对心灵治愈有极大功效:《书店日记》:这本书是纯纯的流水账,来自英国苏格兰地区的二手书店老板的书店经营日记,是真的日记!每天进账多少钱都有写。也是一本文艺青年的理想生活经受现实毒打的日常,毕竟书店现在真的不怎么赚钱。我很喜欢,能以第一人称视角经历他人的日常,也算是“望梅止渴”。《带着三文鱼去旅行》:作者太毒舌了!把普通的日常写的超级好笑!查了下作者生平:翁贝托·埃科,1932年生于意大利,于2016年2月19日辞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研究范围包含中世纪神学、美学、文学、大众文化、符号学和阐释学等等。虽没看过他的其他作品,但这本让我对这位老爷子刮目相看。《宇宙》:美国天文学家、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这本《宇宙》,不单让我们理解天文科普知识,更将人类科学、哲学发展的历史融入其中,且文笔极佳。每每心灵疲惫之时,读一章节,顿觉自身如沧海之一粟。然而人类如此渺小,却如此顽强,可称得上宇宙中的伟大奇迹。《宇宙》原作是1980年代的卡尔·萨根编剧和亲自解说的纪录片,在美国播出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后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播出,观众人数约达6亿。后作为图书出版。纪录片在B站有正版可看。卡尔·萨根的《接触》是他写的唯一一本科幻小说,后被拍成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科幻电影《超时空接触》,非常好看,评分也很高。卡尔·萨根参与了 NASA 的月球、火星、金星、外太阳系探测任务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下图是卡尔·萨根和“海盗号”。“海盗号”后来成功着陆火星,对人类认识火星表面的情况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已经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号”的唱片也出自他的手笔:

2022-7-31 14:57

佛系经营播客一年复盘

上周我的小宇宙播客“恍然大悟”粉丝达成了4000~也算是个小小的里程碑时刻。我没怎么肝,却有这么多人关注,有点超出预期,另外,播客这个媒介也是取悦自己较多一些,能顺便溢出给4000个关注者,属于大大的双赢。所以这一刻的感受比我在B站达成2万粉的时候还高兴。为什么我认为播客是取悦创作者个人呢?因为我的播客制作方式更多偏向于请嘉宾对谈。我请嘉宾的目的,首先是我自己对嘉宾的经历感到好奇,或者我想从嘉宾身上学到东西,因此,只要把嘉宾请到,我们一旦开聊,我就已经值了。作为新手,播客冷启动期请嘉宾是比较讨巧的一种方式,嘻嘻。当然,这种对谈模式只是播客载体的其中一种形态,目前中文播客领域比较主流的内容还是创作者内容输出向的播客,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听,之后我的播客创作也会往这个方向迁移。今年也有一段时间在做继续做 B 站视频,但是作为兼职作者,还是那个难以绕开的问题——做视频消耗太大了,肝一阵子就得休息。如果不休息,就会不开心,就开始想着回报率的事。我卷视频做什么?我又不赚钱。目前确实没找到我自己非常认可的和视频相关的商业模式。而制作播客是我比较舒服的一种状态,就像我愿意长期写文章一样。“晴耕雨读”——状态好的时候多写点,状态不好的时候少写点,去玩,去读书,去看电影,去经历和体验生活。再来盘盘哪些节目受欢迎?我从2021年5月开始做小宇宙试听集,2021年6月开始制作嘉宾访谈类播客,一共上传了21期节目。其中,最受欢迎的TOP5分别是:EP01 三个互联网大厂人谈谈大厂就业体验 4825次收听EP08 前美团产品经理离职创业历险记 2709次收听EP07 和毛老师聊普通人理财的错误观点 2017次收听EP05 串台【深入聊聊】的 9年产品经理的思考和未来 1209次收听EP12 和毛老师聊建立连接的能力 907次收听这些都是我没想到能排名靠前的节目哈哈哈。不过一看这些题材,可能比较触动大众的刚需,所以收听量还可以。而收听量不靠前的节目,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我自己很开心:朋友Rayer和我录的在泰国WLB的那两期,有一些在海外工作的听众跑来告诉Rayer说:“啊,我在这个播客上听到了你!好巧哟!”和朋友熊老师录制的关于FA的职业科普,让我打开了眼界~和同学杰哥录制的,前百度工程师从北京迁居长沙~近期和董边边录制的,从工程师到产品经理再到互联网个体户~和做物理科普的博主修饼探讨她的创作源动力~,她在小报童的专栏也很受欢迎!……当然,上述都是外在评价体系下的播客“成就”。但对我而言,最关键的收获是每一期录制和剪辑的过程,它是我间接思索自己人生意义的一种途径。我能进入他人的世界,得到一些反馈,并把它当作我自己人生的一面镜子。我逐渐朦胧的知道什么是我能去到的,什么是我暂时抵达不了的。近期明显感觉到中文播客的供给在井喷。目前我自己喜欢的一些小众领域在播客载体已有一些精品内容,比如最近我发现了魔戒骨灰级爱好者开设的《托尔金的树叶》这个频道,对托尔金的文学创作背景和价值观有深入的研究探讨;又比如,我在看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科普书,在小宇宙也能找到相应的书评解读;再比如,科幻文学、影视领域,有《铥铥科幻电波》这样的电台,可谓爱好者福音。每一个频道都汇聚起了一个个小小的社区,我们在社区里听他人交谈,并留下自己的踪迹,发现自己原来并不孤独。非常推荐大家都来试着做一个播客创作者,向宇宙发出电波,留下我们存在的痕迹,在这个无意义的宇宙中谱写我们存在的意义。

2022-7-30 11:34

我,产品经理,把自己当成运营(1)

这个小系列记录我的工作内容从典型的产品设计类岗位变为偏运营、策略、PMO方向之后的变化。记录了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那些收获,开心的、不开心的情绪~~后续 6 篇指路:(2)运营工作的抓手,与产品工作的最大不同(3)矫枉过正(4)“指标达成器”·“关系协调员”·“情绪垃圾桶”(5)从手里只有锤子到瑞士军刀(6)运营的不踏实感(7)与不确定性共处第一阶段:“如愿以偿” ,写在5月的一篇职场独白:回大厂做了半年后台产品经理后,我转岗了。在新岗位也有 3 个多月了,这期间感受很奇妙。因为大厂分工确实很细,我不再是一个做产品功能设计的典型产品经理了,日常在做的更多的产品设计上游的工作:用户调研、定目标、数据分析、优先级梳理、策略和运营机制设定、PMO……按照工种划分,我算是半个策略运营+半个PMO,同时我懂产品设计。曾经求而不得的运营类职位,居然被这偶然的转岗实现了。是的,你敢信?几年前我曾经想转岗运营呢!但是被当时的领导拍回来了,认为我不适合做运营。因为运营这个岗位更需要强势驱动业务往前跑,我那时还没有格局打开,不够勇猛,很难不顾一切的影响他人,所以不适合做运营。那时想转岗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产品经理在当时的线下业务里没有“话语权”,认为运营在“产业链”的上游,可以获取更多一手信息,可以做出判断决策,不需要像产品经理突然一下被动接到很多业务上游提过来的紧急需求,下周甚至明天就要上线那种!至少能比产品经理更早知道发生了什么,赶紧先做几个决策,然后逼产品和研发去上线。作为一个升级打怪了十年的老产品,天天做功能设计本来已经不再是令人太兴奋的事了。于是我甚至要在业余时间靠做公众号和社群来体会运营工作,发掘其中的乐趣。在这期间,我发现我非常喜欢和用户沟通,从中洞察他们的动机和需求。可能是因为过于讨好的人格,自己比一般人有耐心去做这些看上去很“琐碎”的事情。在最近 3 个多月里,除了靠数据分析判断工作方向之外,我甚至靠与用户聊天、帮用户解决 badcase,挖掘了新的业务方向出来。的确,在这种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工种里,越靠近信息源头,越有决策优势——我知道有什么事情在发生,更便于快速判断决策。我很高兴我终于是“产业链”上游了。虽然很可能在一些人的眼中,一个十年资深老产品居然还去帮用户查 badcase,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怎么能去做客服和实习生就能干的工作呢?首先,我不认为帮用户解决问题是浪费时间,这是我们的工作价值所在;其次,我站在了信息源头最靠前的位置,我能大概知道什么坏事情在发生,能判断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在什么方向上。之前听了Masters of Scale 的播客节目《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听到 Airbnb 创始人 Brian Chesky 介绍了如何通过非规模化策略推动业务成长。在业务早期,就是得靠做小生意的非规模化的手艺活来取胜——handcraft work on small business。“If you want your company to truly scale, you first have to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Handcraft the core experience. Get your hands dirty. Serve your customers one-by-one. And don't stop until you know exactly what they want.”看啊,哪怕是 Airbnb 这样曾经的独角兽(现在是巨头了),创始人也会认为市场还没论证清楚且产品还没打磨好之前,ABtest 肯定是没用的,数据驱动不会让创始人得到更多的用户视角和同理心。Airbnb 早期拿到 Y combinator (天使投资机构)投资时,他们曾被投资人 Paul Graham 点醒:你们的客户主要在纽约,而你们呆在硅谷 Mountain View 坐班,这是想干啥?于是两个创始人飞到纽约,开始一家家敲门。他们有一整年都住在不同的房东家里,不仅可以和房东了解他们对产品优化的需求,也发现了旅客视角的很多体验痛点。他们开玩笑说:乔布斯可不会坐在你家沙发里看你怎么使用 iPhone,而我们是真的住在客户家里的沙发上。当然,客户的单点反馈只是暴露了冰山一角,而我们的理性思考、数据思维才能帮助我们识别这个冰山有多大。于是我走上了「看 case-建数据指标-做数据分析-定运营策略/流程-与各方谈判-写 MRD 等产品经理排期」的道路。这工作还有一个好处——你不会质疑工作的意义,因为你面对了真实的人,面对了他们的抱怨和不耐烦,他们的假装示弱背后的真正施压,他们的不理性背后反馈出的人性的真实。我要像一个侦探一样辨别他们是真的需要你解决问题,抑或是虚张声势。我居然不会觉得这种噪音是负担,而是为能从噪音中辨别有意义的音符而感到兴奋。可能也因为,是我变成了更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