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 15:59
如何打造一套丝滑的笔记系统,来增援未来的自己? | 读《笔记的方法》
受 flomo 影响,我最近对记笔记与背后的知识管理非常感兴趣。这两天刚拿到少楠和 Light 的新书《笔记的方法》,就马不停蹄地读完了。一本讲笔记方法的书,读下来竟如此引人入胜,不得不佩服作者和编辑的功力。少楠提到书稿来回改了好多版,期间重新推翻了近两次,看来写书确实比写文章要难不少啊。虽然我之前已看了很多相关理念与方法,但书中结构化的简洁表达让这些内容更加清晰,而诸多生动的实例也大大提升了可操作性,读下来收获颇丰。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简单梳理了对自己有启发的点,分享给大家。Why:为什么要记笔记?先问出你的问题书中一开篇就提到,记笔记的目的是要增援未来的自己。这个描述很妙,无论是灵光一现冒出的想法,还是平时阅读、观察到的线索,抑或收集、经历的事实依据,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给我们很大的帮助。要想实现这种增援,就得有主动记笔记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就源于我们的问题。这也是全书最重要的核心:笔记和个人实践关联紧密,即,先有要待解决的问题,才会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信息,并将其整理成帮助决策的知识。因此在系统地记笔记之前,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当下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推荐大家找个时间仔细梳理一下,写下 5 – 10 个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再去围绕它们做笔记。你也可以将这些问题列成标签,来进行笔记的分类。When:何时记录与回顾笔记?大量记录,定期回顾何时记笔记其实因人而异,目的引导一切。创作者在灵感出现的时候需要及时记下想法;像我这样喜欢阅读的,通常是看书时记笔记最多;有人会在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时将其记录下来,以便需要时抚慰自己;还有人会在遇到有趣的囧事时将其记录下来,作为直播的段子或与陌生人破冰的素材……记笔记的场景很多,但关键还是要养成习惯,大量记录。首先去降低记录的门槛吧,比如 flomo 的微信记录和桌面小组件就让记笔记变得超级容易。除了记录,回顾笔记也非常重要。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而回顾就是在加深思考。何时回顾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来,我的回顾主要发生在两个时刻:每周末回顾这一周的所有笔记,同时进行删改补充、分类归并。就某个主题进行输出时系统回顾相关标签下的笔记。书中还提到一个好方法,就是在记笔记之前先回顾相关标签下的笔记。一来避免重复记录;二来融合已有知识,将思考前置,减少之后整理的工作量。当然这个方法适用于坐下来认真阅读、收集信息的场景。如果是生活中突现的闪念,那还是先记下来再说。How:如何记笔记?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具体到记笔记的方法,书中反复强调:笔记不是搬运、收藏,而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因此要少直接摘录,多用自己的话来记笔记。这样做除了让自己印象更深刻,方便日后提取之外,也能逼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方便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记录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结合哪些事例与经验可以更好地内化它?在哪些场合可以运用它?(可通过反例来确认其适用范围)可以对其进行哪些补充,让知识更加完善?对此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在用自己的话进行记录时,尤其要注意简洁有力。有过给别人写稿经验的朋友对此一定深有感触:最难的并不是写出长篇的文章,而是如何将内容删减到 xx 字以内。这一点非常考验精炼信息的能力。记笔记正是提取核心信息的过程,删掉无关的旁支,一切为笔记的目的服务。就像我之前提到速读的读书笔记一样,不必贪多,只需记录对自己有启发的点。哪怕是精读的书,笔记主要也是抓主干,起到索引的作用。我们完全不必大幅记录各种引文、实例、数据等内容,若日后需要事实细节作论据,根据笔记再去原书中找也不迟。毕竟记笔记最终是为了后续的使用,冗余太多就会降低提取效率。What:哪些内容值得记笔记?围绕实践拓展认知信息爆炸的时代,笔记也是一种信息的过滤器,用以沉淀最有价值的知识。那究竟该记录哪些内容呢?以下几项是我比较在意的:反直觉、与自己原有认知不符的信息:实事求是极为重要。我之前投资股票就有过真金白银的教训,买入股票后只看利好观点,忽视利空信息,一厢情愿的结果就是亏钱。敢于逆向思考,时时修正甚至否定曾经的观点,才是持续拓展认知的不二法门。记录实战经验,包括决策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方便复盘:这一点我最近体会很深,要想提升自己做事的能力,就得不断记录、复盘、优化。这也是我写这个小报童专栏的原动力之一,短短几个月明显能感受到进步。调试生活的日常记录:书中举了情绪日记的例子,如实记录下每天的情绪与相关的事件、环境,由此进一步认识自己,对生活进行调试,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更好。我情绪很平,所以没有记录情绪日记,但我会时常记一些人际关系里的感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直觉上的好恶……由此保持自我觉察,可作为生活的指导。最后关于建立有效信息源的部分也很有帮助。高质量的输出依赖于高质量的输入,在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筛选高质量的信息源极为重要:设定自己关注的领域与问题:在摄取信息时有意识地保持聚焦。警惕具有误导性的无用信息:如情绪化的、符合固有认知的、观点多事实少的内容。多获取书本之外的信息:书本知识固然经典,但缺少最新的、个性化的经验。因此在书本之外,我们也要主动去获取实践信息。例如请教某个领域的专家;列一个自己关注的名人清单,定期去看他们的一手资料(文章、访谈);记录自己的实践经验。感觉小报童就在强化这一类的内容,因次付费弥补信息差也是个不错的法子。我以前就是太重视书本,而轻视了实际经验,这点需要加强。以上是《笔记的方法》里触动我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精彩内容(包括少楠和 Light 的笔记实例),这里就不再一一概述。如果想构建一套自己的笔记大法,就去认真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