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斜阳的锦灰堆 | 第一季(已完结)
斜阳的锦灰堆 | 第一季(已完结)

斜阳的锦灰堆 | 第一季(已完结)

@斜阳君

我是斜阳君,前互联网产品汪,不上班已四年。主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做内容创作与分享,包括古建文博的自媒体与线上读书会,全网关注量 3w+。

在这个专栏里我会重点写写不上班之后的个人思考、探索与实践经验,或许可以为你提供一些生活的新可能。

专栏内容:

📚【读书感悟】杂食读者,偏人文社科
💻【自由职业】不上班的经历、感受与复盘
✍【内容创作】在内容创作上的实践经验
🌟【人生课题】关于认知、成长、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至少更新 60 篇,现价 49 买断。

购买的朋友欢迎加我微信 sunsetorz,我拉了个读者群,会有不定期的福利彩蛋~

第二季:https://xiaobot.net/p/sunsetorz02
订阅77
文章70
最后更新:2024-2-7 20:44
查看 【斜阳的锦灰堆 | 第一季(已完结)】 详情查看 【斜阳君】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11-3 15:59

如何打造一套丝滑的笔记系统,来增援未来的自己? | 读《笔记的方法》

受 flomo 影响,我最近对记笔记与背后的知识管理非常感兴趣。这两天刚拿到少楠和 Light 的新书《笔记的方法》,就马不停蹄地读完了。一本讲笔记方法的书,读下来竟如此引人入胜,不得不佩服作者和编辑的功力。少楠提到书稿来回改了好多版,期间重新推翻了近两次,看来写书确实比写文章要难不少啊。虽然我之前已看了很多相关理念与方法,但书中结构化的简洁表达让这些内容更加清晰,而诸多生动的实例也大大提升了可操作性,读下来收获颇丰。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简单梳理了对自己有启发的点,分享给大家。Why:为什么要记笔记?先问出你的问题书中一开篇就提到,记笔记的目的是要增援未来的自己。这个描述很妙,无论是灵光一现冒出的想法,还是平时阅读、观察到的线索,抑或收集、经历的事实依据,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给我们很大的帮助。要想实现这种增援,就得有主动记笔记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就源于我们的问题。这也是全书最重要的核心:笔记和个人实践关联紧密,即,先有要待解决的问题,才会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信息,并将其整理成帮助决策的知识。因此在系统地记笔记之前,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当下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推荐大家找个时间仔细梳理一下,写下 5 – 10 个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再去围绕它们做笔记。你也可以将这些问题列成标签,来进行笔记的分类。When:何时记录与回顾笔记?大量记录,定期回顾何时记笔记其实因人而异,目的引导一切。创作者在灵感出现的时候需要及时记下想法;像我这样喜欢阅读的,通常是看书时记笔记最多;有人会在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时将其记录下来,以便需要时抚慰自己;还有人会在遇到有趣的囧事时将其记录下来,作为直播的段子或与陌生人破冰的素材……记笔记的场景很多,但关键还是要养成习惯,大量记录。首先去降低记录的门槛吧,比如 flomo 的微信记录和桌面小组件就让记笔记变得超级容易。除了记录,回顾笔记也非常重要。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而回顾就是在加深思考。何时回顾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来,我的回顾主要发生在两个时刻:每周末回顾这一周的所有笔记,同时进行删改补充、分类归并。就某个主题进行输出时系统回顾相关标签下的笔记。书中还提到一个好方法,就是在记笔记之前先回顾相关标签下的笔记。一来避免重复记录;二来融合已有知识,将思考前置,减少之后整理的工作量。当然这个方法适用于坐下来认真阅读、收集信息的场景。如果是生活中突现的闪念,那还是先记下来再说。How:如何记笔记?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具体到记笔记的方法,书中反复强调:笔记不是搬运、收藏,而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因此要少直接摘录,多用自己的话来记笔记。这样做除了让自己印象更深刻,方便日后提取之外,也能逼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方便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记录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结合哪些事例与经验可以更好地内化它?在哪些场合可以运用它?(可通过反例来确认其适用范围)可以对其进行哪些补充,让知识更加完善?对此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在用自己的话进行记录时,尤其要注意简洁有力。有过给别人写稿经验的朋友对此一定深有感触:最难的并不是写出长篇的文章,而是如何将内容删减到 xx 字以内。这一点非常考验精炼信息的能力。记笔记正是提取核心信息的过程,删掉无关的旁支,一切为笔记的目的服务。就像我之前提到速读的读书笔记一样,不必贪多,只需记录对自己有启发的点。哪怕是精读的书,笔记主要也是抓主干,起到索引的作用。我们完全不必大幅记录各种引文、实例、数据等内容,若日后需要事实细节作论据,根据笔记再去原书中找也不迟。毕竟记笔记最终是为了后续的使用,冗余太多就会降低提取效率。What:哪些内容值得记笔记?围绕实践拓展认知信息爆炸的时代,笔记也是一种信息的过滤器,用以沉淀最有价值的知识。那究竟该记录哪些内容呢?以下几项是我比较在意的:反直觉、与自己原有认知不符的信息:实事求是极为重要。我之前投资股票就有过真金白银的教训,买入股票后只看利好观点,忽视利空信息,一厢情愿的结果就是亏钱。敢于逆向思考,时时修正甚至否定曾经的观点,才是持续拓展认知的不二法门。记录实战经验,包括决策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方便复盘:这一点我最近体会很深,要想提升自己做事的能力,就得不断记录、复盘、优化。这也是我写这个小报童专栏的原动力之一,短短几个月明显能感受到进步。调试生活的日常记录:书中举了情绪日记的例子,如实记录下每天的情绪与相关的事件、环境,由此进一步认识自己,对生活进行调试,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更好。我情绪很平,所以没有记录情绪日记,但我会时常记一些人际关系里的感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直觉上的好恶……由此保持自我觉察,可作为生活的指导。最后关于建立有效信息源的部分也很有帮助。高质量的输出依赖于高质量的输入,在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筛选高质量的信息源极为重要:设定自己关注的领域与问题:在摄取信息时有意识地保持聚焦。警惕具有误导性的无用信息:如情绪化的、符合固有认知的、观点多事实少的内容。多获取书本之外的信息:书本知识固然经典,但缺少最新的、个性化的经验。因此在书本之外,我们也要主动去获取实践信息。例如请教某个领域的专家;列一个自己关注的名人清单,定期去看他们的一手资料(文章、访谈);记录自己的实践经验。感觉小报童就在强化这一类的内容,因次付费弥补信息差也是个不错的法子。我以前就是太重视书本,而轻视了实际经验,这点需要加强。以上是《笔记的方法》里触动我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精彩内容(包括少楠和 Light 的笔记实例),这里就不再一一概述。如果想构建一套自己的笔记大法,就去认真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3-10-20 17:50

卷首语 & 文章目录

你好啊,欢迎来我的锦灰堆里探索、玩耍~我是斜阳君,曾经是一只互联网产品汪,现在是一枚让兴趣肆意生长的游荡者。上班那几年,我经历过各种起落,渐渐意识到自己终究不是那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也会时常想着能不能去过另一种生活。四年前,我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当时想的是准备结合自己在写作上的积累和读书、访古等兴趣去做一些科普向的内容。之后的日子里我尝试过各种平台与方向,接过写稿的活,也踩过一些坑,还四处游荡、体验了一波数字游民的生活。在内容创作上慢慢积累一些关注后,今年我逐渐确定了生活与工作的重心。不知不觉,四年多过去,这些年的折腾谈不上有多少成就,但也慢慢整明白了不上班的活法。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而我们却似乎总被不必要的忧虑所困住。当然,没有组织的约束,做事也会有过于随性的毛病。我最近开始反思这一点。其实很多事都能做得更好、更持续,而这都需要日常的梳理、复盘,不断优化工作流,让一切可以自然顺畅地运转。于是我就开了这个专栏,在记录过往经验的同时,也梳理一下自己的问题,找找解决方法。我把专栏的写作看作是一种督促,希望让自己更脚踏实地一点,扎扎实实把手头的事做好。当然,我也希望这些文字能给你们带来些许启发和帮助。闲话少说,让我们一起去探险吧~文章目录内容创作心得做内容是我当下工作的核心,不出意外,也会是之后几十年持续做的事情。一直在学习、实践的我,也记录下一些心得体会吧!做内容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内容创作如何一鱼多吃?创作好的内容,从提出一个好问题开始如何降低内容生产成本?巧用小红书分阶段搞创作从《小报童专栏赚钱案例库》来看知识付费的思路做直播分享,最好先打磨出完整的文稿如何在内容创作中运用 6W 原则?从写书的案例中看如何精进写作容易产生争议的虚拟产品该怎么做?流量时代的另辟蹊径:窥看重轻《不在场》的创作之道复盘新一期的懒人投资共读招募从《叫魂》看孔飞力的写作策略复盘《一本书读懂财报》共读活动,谈谈改进与感悟写下人生的文档,填补知识的缝隙不上班的活法不上班该怎么活?以下是我的版本。我也在持续进行每个月的复盘,记录下各种细节,供大家参考。什么样的人适合转型自由职业?自由职业更需要小步快跑,just do it!被忽视的时间消费与投资近期记录时间账本的体会开启个人项目,需要把握四个平衡之道该不该裸辞?可以看看我的经历与这份检查清单拖延的我终于完成了首发推广,欢迎新朋友!如何选择自己应该从事的领域?规划只是一种想象,改变从微小的实践开始写 SOP 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习惯记录一下我在读书会做的第一次问卷调研2023 年末杂感认识自己是改变的起点 ——由读书会的讨论所想到的一次线上共读小说的经验时间的视角:构建金钱之外的良好生活秩序给自由会客厅写的问答以及背后的故事七月复盘:尝试新玩意,优化旧系统八月复盘:告别暑假,期待收获九月复盘:略有懈怠,不过享受生活也很好十月复盘:狂欢夜之后,继续直面真实、奋力生活十一月复盘:生活即探索十二月复盘:在寒冬中迎接新的变化三月复盘:乍暖还寒时的徘徊四月五月复盘:春末的南方城市知识管理心法内容输出其实也是一项大工程,从信息的收集、知识的关联梳理到最后的创作,都需要一套顺滑的工作流。这也是我最近在重点探索的领域。笔记的加工与自下而上的写作 | 读《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个有益的思维训练:捕捉相似事物间的细微差异信息不等于知识,找到自己的领域 | 知识管理笔记(一)项目的梳理与记录 | 知识管理笔记(二)用做策展的思路来整理信息 | 知识管理笔记(三)精读与速读:两种读书笔记 | 知识管理笔记(四)使用 flomo 三个月后,我建立了一套碎片化笔记的工作流 | 知识管理笔记(五)如何打造一套丝滑的笔记系统,来增援未来的自己? | 读《笔记的方法》在阅读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知识?抓枝干、少摘录:精读笔记的小方法抗焦虑记录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如何应对焦虑是个大问题。看上去不太焦虑的我也有内心所恐惧的事物。如何破除焦虑与恐惧,也许可以通过阅读与实践试一试。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试试这些化解恐惧的方法吧我们的焦虑源自何处? | 抗焦虑笔记(一)如何改变引发焦虑的自我攻击信念? | 抗焦虑笔记(二)读后感随性读书,发发小感想。读巫鸿《中国绘画:远古至唐》小感看得清自己,耐得住寂寞 | 读《巴芒演义》(一)不同投资方法的适用条件 | 读《巴芒演义》(二)小概率不等于不存在,切记提防「黑天鹅」 | 读《巴芒演义》(三)波动不等于风险,指数基金是王道 | 读《巴芒演义》(四)在乐观与悲观之间,做一个心怀希望的人 | 读齐格蒙特·鲍曼《将熟悉变为陌生》为何社会越发展,我们越劳累? | 读《工作的意义》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而非只为说服别人 | 读《学会提问》搞创作和保命,都离不开睡个好觉 | 读《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如何打造一套丝滑的笔记系统,来增援未来的自己? | 读《笔记的方法》「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安排有什么问题? | 读《毫无意义的工作》(一)所有的工作都是对人的照料 | 读《毫无意义的工作》(二)雌雄同体的创作 | 读《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分享自己的故事,然后开启小生意 | 读《小而美》手工艺人的快乐与满足从何而来? | 读《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本专栏已开启合伙人计划,如果你觉得我的专栏有价值,可以将其推荐给你的朋友,朋友购买后你可以获得 50% 的收益。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小报童合伙人计划

2023-8-20 21:6

信息不等于知识,找到自己的领域 | 知识管理笔记(一)

最近我在陆续学习知识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刚看完 flomo 101,收获不少,正好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梳理梳理,写一些知识管理笔记,这是第一篇。信息与知识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从传统的搜索到新一代的生成式 AI,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方便。与此同时,很多人产生了信息焦虑,总想攫取更多的信息,生怕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什么。但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知识。用彼得·德鲁克的话来说,「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拿投资举个例子,某家企业发布的财报属于信息,而读懂它就需要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可见,知识和实践高度相关。知识管理也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些事实、理解一些观念,而是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一个好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让知识产生复利,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就像投资里的长坡湿雪,让雪球越滚越大。两种知识进一步,知识分为 know how 的知识与 know why 的知识。继续拿投资举例,读懂财报需要的知识属于前者,而搞明白为什么要投资的知识属于后者(可能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know why 的知识属于底层知识,奠定一个人的三观。搞明白了这些,你才知道要学习哪些具体的 know how 的知识,而不至于迷失。因此,在系统地进行知识管理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学习乃至生活的目的。领域与项目由此我们可以划分出领域(Area)和项目(Project)。领域是根据个人需求与时代背景确定的需要长期学习与实践的知识类别,它与个人的目的深度相关;而项目依托于领域,是有具体目标和实操路径的事情。例如「艺术史」是一个领域,「《艺术的故事》读书会」就是一个项目。如果没有聚焦的领域,只有零散的项目,一个人很可能陷入忙乱的境地:一会儿学学这个、一会儿试试那个,看着很忙很充实,但最后都是从入门到放弃,没有长期成效。注意,领域并非一成不变,其中一部分会根据个人的认知、经历与时代的变化而变,但其周期通常在一两年以上。拿我自己举例子,我把领域分成了两类:偏实用的与偏兴趣的。一般来说,前者更短期一些,跟当下在做的事关联紧密,有一些属于不得不学的东西;而后者更长期,跟个人的特性更相关。以下是我当前专注的领域:偏实用:内容创作、投资理财、视觉/平面设计、市场营销、知识管理、身心健康偏兴趣:艺术史/建筑史、思想史/文化史、历史地理、社会学(城市生活)、博物学、语言学可以看到哪怕是偏兴趣的领域也与我自己的具体目的相关,它们大多与「人」相关,而且偏向「群体」而非「个体」。我想通过对这些领域的学习来从各个层面理解我们当下的生活。在普遍性的焦虑之下,很多人注重「向内求」,而我更想通过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来找到实践良好生活的道路。梳理领域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它决定了你要专注于收集、整理哪一类的知识,以免失焦,陷入忙乱。领域不应设置太多,要聚焦一些,同时也要划分优先级,这样才能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由此来确定当下的项目。下一篇我会来梳理下自己当前的项目。

2023-8-13 19:18

被忽视的时间消费与投资

1消费,在很多语境下都与钱相关,但也可以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把消费理解为用自己拥有的资源换取想要的东西。那么,除钱以外,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只是相对不易察觉。许多人用钱换来的商品作为展现社会身份的符号,这种消费极为外显,但未必能真实地展现一个人的全貌。而把时间花费在哪些事上,反倒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特质,只是这一点比较隐性,可能连本人都没有意识到。因此不少人会记账,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反复琢磨、思量。但很少有人会记时间的账,很多时间花得不明不白。2对大多数人来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用来换取金钱和其他收益。但少有人会用钱来买时间,毕竟钱是如此外显的东西,要花在可以即时使用、展示的商品上。而时间,如此模糊、抽象,无法明显感知。如果没想清楚时间该怎么花,那花钱买时间就显得很不值。一般来说,花钱买时间主要有两种情况:通过雇人、购买工具将原本占用自己时间的事项通过外包或自动化来完成,由此获得额外的时间。通过付费学习、咨询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效率。哪怕从商业功利的角度来讲,只要花钱买来的时间能产出更多的钱,那这个钱就花得值。这就是投资的思路。其实我们上班、工作就在是用时间来进行投资。3由此可以总结出四种行为:钱的消费:买商品、服务(偏重消耗、展示)钱的投资:买资产:即钱生钱,如买债券、股票、不动产等买时间:雇佣劳动力、买效率工具、买课、买咨询等时间的消费:各种娱乐、放松、kill time,如刷短视频、打游戏、旅游、发呆等等(其中部分也需要钱的消费)时间的投资:换更多时间:学习、锻炼身体等(其中部分也需要投入钱)换钱和其他收益:工作、搞创作(写文章、做视频、画画等)一般来说,我们对于钱的消费最为熟悉,对于时间的消费与投资则时常忽视。其中最应该重视的是时间的投资,只有意识到自己在用时间进行投资,并感受到其产出时,才会考虑用钱或者时间来投资时间。像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作息也可以算是低成本地买时间,因为可以提升做事的效率。4时间的分配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会对我们工作、生活的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少楠就曾通过改变事务性的时间与创造性的时间的分配而解决了身心疲劳的问题。我最近也为了找到最佳的工作安排,开始记录每一天时间的花销,逐渐找到优化的方向。记录时间账本,是投资时间的前提。网上方法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有机会我再来写写实操的经历。

2023-7-18 14:12

做内容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之前我和朋友讨论过小众内容是否能提供足够大的价值,最近看了少楠写的《当我们开始做内容时,需要思考些什么》,觉得可以结合我自己的内容来聊聊。关于内容定位的思考内容定位的一个重点是找到你的受众。就像少楠总结的,通过内容建立的「影响力」分为两种,一种追求质量,一种追求数量。前者专注于垂直领域的内容专业度,后者专注于大众领域的内容接受度。如何选择其实和个人的喜好、性格关系很大。如果你要做大众领域的内容,那就得研究流量分发的机制、大众心理的特点、近期热点的起伏……然后用情绪化的、毋庸置疑的表达与短平快的形式来进行创作,同时要面对海量相似内容的竞争。我们平时常戏称xxx就是流量密码,只要如此这般写出来就能火,其实低估了这种创作的难度。在大众领域能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创作者,其认知比笔下的那些内容很可能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比较懒,研究流量与热点、细抠表达非我所长,我的性格也不适合那样「自信」的表达。同时我又是一个做事喜欢从兴趣出发的人(给别人写稿和为自己写稿,对我来说是天差地别的体验),那选择兴趣向的垂直领域就是我的路径,哪怕这个兴趣比较小众(古建筑、艺术史)。因而相比流量,我会更关心内容的专业度。另外,在价值取向上我也认为:声量大并不意味着价值高,赚钱多并不意味着质量好。能在小众领域建立专业的影响力,引发他人的思考与探索,带给我的满足比赚一大笔钱要更高。当然,要说我一点不酸也不可能,尤其对于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内容。我知道它们背后要付出太多努力,这也是我所努力的方向。即便在小众领域,我们也得考虑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如果仅仅是为自己做内容,没有足够的反馈,也很难长期坚持,毕竟大部分人终究是社会的动物。竞争不那么激烈,并不意味着自己就能脱颖而出,同样得思考:这个领域有哪些问题没有被很好地解决?自己有哪些优势可以比别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写古建筑科普的感想以古建筑为例,在我开始写科普文章的时候,市面上的内容供给很少(当时山西旅游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火)。当时已有的大部分内容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专业,少有深入浅出的科普。对于访古爱好者,我觉得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痛点:刚入坑古建筑的人缺乏系统入门的途径参观某个古建筑时,很难找到兼具全面、专业、通俗的介绍信息我作为业余爱好者,深知这些痛点,于是自己的创作也围绕这些问题来进行。由此规划了两个系列:古建筑基础知识科普(如:《古建小知识 | 屋顶装饰:脊兽、悬鱼、鸱吻》)知识密度较大的游记(如:《应县木塔,中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在写作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大量资料的阅读与整理(包括书、论文、已有的访古游记)平时喜欢访古,积累了不少图片资料站在爱好者的角度用外行能看懂的话语来科普认认真真做图(对古建筑科普来说,图解很重要,这对我之后把内容平移到小红书也很有帮助)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可以改善的短处(可以改善与不必改善得分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会再另写一篇。接下来就是扬长避短,坚持创作。虽然古建筑领域很小众,但当我慢慢看到自己的内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得到很好的反馈,就觉得这些东西确实能帮到他人。价值体现带来的成就感,足以让我满足。与此同时,这样的领域没那么多竞争,我可以从容打磨自己的内容,与自己的性格也很匹配。这是我之前做古建筑科普内容的一点小思考。其实内容创作的过程也是对自己重新认识的过程,你的选题倾向、表达形式、推广方式,都是你认知、性格、价值观的体现,而你的个人风格也会深深烙入创作的内容之中。做内容定位看上去很简单,无非就是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但这些理解都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生长出来的。那么,就去看、去写、去找寻自己的独特价值吧,因为最终,我们都会向自己的性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