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知识工作者的普世智慧
知识工作者的普世智慧

知识工作者的普世智慧

@Light

足够简单才能普世,足够智慧才有价值。

这本小册的野心是,为不限行业的知识工作者,提供通用、必需的底层智慧。

我会努力兼顾通用性和实用性。
1)通用性说明接近底层、靠近本源,杠杆效应比较强;
2)实用性则要求讲透,成为读者真正能用得上的杠杆,而非仅是谈资。

至少 20 篇。
订阅615
文章19
最后更新:2022-10-20 16:34
查看 【知识工作者的普世智慧】 详情查看 【Light】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2-6-18 18:38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麦肯锡的核心方法论之一,由麦肯锡的一位女咨询师 Barbara Minto 于半世纪前提出。Barbara 就此概念写过两本同名书,不幸的是——书却是她倡导的反面,啰嗦、臃肿、混乱。每一次我向别人推荐这本书时,都会再补上一句:读第一章就行。多年以后,麦肯锡的另一位咨询师,著名的妇科医生冯唐给出了更简明的定义:1)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并由 3-7 个论据支持。2)论据本身也可以是论点,再被子论据支持。3)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金字塔原理就是一种「道」,定义很简单,给我启示却很多。结构化思考我们每时每刻接收的信息,以及大脑升起的想法,往往是零散的单点。如果我们就如此记忆这些单点,记忆难度很大——因为彼此零散,互相之间没有关系。我们需要对信息和想法再处理。而金字塔原理,作为一种结构化思考的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场景的信息和想法再处理。关于某一个具体领域,或某一个具体问题,在你脑中是有一个金字塔的——顶层是最核心的论点/问题,更下层是更具体的信息/论点/论据。每当摄入新信息,或升起新想法,你都将其摆放到合适的层级与位置。如此,构建一座座坚实的金字塔。高效沟通术我遭遇过的啰嗦、缺乏重点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没有构建起金字塔的。换言之,当 TA 阐述问题时,丢出的是一个个零散的点;作为听众,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努力梳理此中逻辑,搞明白 TA 的核心论点是什么、关键论据又有哪些——换言之,听众在努力地构建金字塔。高效沟通的奥义就是,别让听众这么累,叙述者应该先构建好金字塔。高效沟通者总是从最顶层的论点/问题开始谈起,让听众第一时间就 get 到主题;然后,TA 再开始讲第二层的论据;如此递进。这种沟通方式的高效之处,还体现于——可以根据听众的要求,在任意层级停下,而本次沟通依然是有效的。鉴于:1)不同听众对细节的要求是不同的;2)大多数场景也不需要沟通到最底层的细节。节省的时间,会相当可观。当然,这是沟通术,而非说服术。说服术有其它技巧,此处不表。分而治之如何解决复杂问题?答案是,复杂问题不可解。演化是一种路径,简化问题是另一种路径,但最主要的路径还是:分而治之。即,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如果分解后问题还是复杂,那就继续分解。这个思路听起来有点熟悉?没错,还是金字塔。唯有拆解到足够细,才能有 TODO,才能有执行力。很多人执行力差,往往不是“懒”,而是“蠢”。他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从何下手。下面是我多年前写过的两个案例。案例一偏戏谑,案例二则来自一个真实业务。发现没有?这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也是管理的入门课——将一个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更为简单的问题,再将子问题交给你的下属或下属部门。// 拆解问题的过程,最好遵循 MECE 原则,即互相独立、完全穷尽。互相独立是确保思考高效,完全穷尽是确保算无遗策。Zoom In & Zoom Out金字塔原理还是一种非常好的隐喻——思考并不是平等的,有些思考处于更高层级,而有些思考处于更低层级。比如,你正在使用的小报童这个产品。作为设计者,我能划分出的思考层级就有:视觉、交互、产品功能、产品架构、业务架构、产业链。思考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在哪个层级,更为重要。搞明白自己的思考在哪个层级,你可以继续选择:1)往上再走一层,看看顶层设计,问题可能就不再存在;2)往下再走一层,看看更多细节,问题或许才能找到答案。优秀的思考者,总是会灵活地 Zoom In & Zoom Out。Fin金字塔原理,无非对逻辑和观点的一种建模。如果将金字塔原理类比为牛顿定律,那相对论就是系统论(另一种建模方法)。以后会再介绍系统论。

2022-6-4 23:15

认知失调(上)

介绍一个心理学理论,叫认知失调,英文是 Cognitive Dissonance。此理论最初由社会心理学家 Leon Festinger、Henry Riecken 与 Stanley Schachter 于 1956 年提出。理论很简单:当你有两个认知彼此冲突、产生矛盾时,你会感受到压力、焦虑、紧张和不安,这就是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认知失调的压力,你会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放弃或改变某个认知,消除冲突,使自己的认知重新调和一致。一种自我保护机制。1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基础认知:我是聪明的;当我做了一个愚蠢决策,这就和前一认知产生冲突;两个认知彼此冲突,我便认知失调了,我有强烈动机去改变一个认知,以消除冲突;一个选项是改变“我聪明”这一认知,另一选项是改变“我做了愚蠢决策”这一认知;显然,前者更困难,让我承认自己并不聪明,需要消耗大量心智成本和情感成本,这可太费力;于是我会更倾向于改变第二个认知,“我做了愚蠢决策”这一认知被修正为“这个决策其实不蠢”、“这个决策不是我做的”、etc....我又一次捍卫了「我是聪明的」这一坚定立场。2犹记得 2012 年,我创业参与的某个 App,已经上架两周,虽然冲上了 App Store 榜首、拿到许多用户,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基础体验的问题。就不该提交这么急,应该再多做一些打磨——我如是想。后来偶然翻到提交前夕的日记,「周五所提交的版本,会是真正精品级别的,几个月不维护也无伤大雅」。顿悟时刻,犹如雷击。我以为问题是:开发计划太匆忙,无法交付体验合格的产品。实际问题是:我对产品质量的评估有误差,将次品当作了精品。因为认知失调,我又一次篡改了自己的记忆,我差点儿就没有机会,去面对真正的问题;但日记残酷地将我拉回现实。写日记是非常好的对抗「认知失调」的方法,客观如实的记录会成为一种铁证,不容再篡改,让你无从逃避,唯有面对现实。// 此处应有广告,flomo 打钱。3「认知失调」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认知冲突的消解,会自动在潜意识里发生,且总是往阻力最小之路。你甚至没有任何觉察,你的大脑就已巧妙地篡改信息,保护你脆弱的灵魂。我们被视作温室里的花朵,被小心地呵护,甚至没有机会去选择面对狂风暴雨。但只要能觉察,就不用再畏惧「认知失调」。不要让潜意识为我们做决定,我们自己来抉择。当我再一次做了愚蠢的决策,我不会拒绝承认错误,试图扭曲认知或归因于别人。我选择修正另一个认知,「我当然不会是永远正确的」。宁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不做快乐的猪。4「认知失调」妨碍了我们客观看待世界,更妨碍了我们客观看待自己。我在《实事求是》写的第二点是「坦率承认令人不快的事实」。为何事实会令人不快?为何承认令人不快的事实竟是如此之难?因为,「认知失调」。我一向认为,充分理解「认知失调」,是开智的起点。觉知的力量非常强大,当你了解到你有多么擅长自我欺骗,你同时也就掌握了相反的力量。工程师、产品经理、运营、企业家、投资者,无论何种工作,都可以理解为对现实做功,意图改造现实——将现实从当前状态,改造为一个更为理想的状态。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唯有直面现实,你才有可能改造现实。5此为上篇,重点在自我觉察。下篇,会讲「认知失调」更社会的一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