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玩商Lab@小T
玩商Lab@小T

玩商Lab@小T

@小T

这是一本专注研究“玩”,提高“玩商”的手册
“玩商”是衡量一个人对休闲时光的适应能力和享受程度的指标
“会玩”是一种很稀缺的能力
它能激发探索欲、留住好奇心,同时让人将工作和生活达到很好的平衡
我想在这里从心态、行动等解读“玩”,让生活拥有更多创造力。

【作者】

小T,媒体首席编辑,播客《三人行不行》《人间布洛芬》《废所》主理人,心理学硕士在读,人生体验派。

【须知】
🍃已经购买的亲友记得关注“小报童投递”(这样才能及时收到文章更新,日常不会打扰)
🍃也可以在“投递设置”里选择邮件投递方式、投递的时间点。
订阅45
文章44
最后更新:2024-2-22 17:8
查看 【玩商Lab@小T】 详情查看 【小T】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4-3-23 9:26

18.小蜈蚣的哪条腿跑得最快?

你好呀,现在是周末的早上,我起得比任何时候都早。“春天难熬”精准的反馈到了我身上,最近的睡眠出了很大的问题,以致那种无意义感每天都会在我身上缠然无数次。但好在我学会了如何去应对,比如在这里每周固定更新两篇文章的自我规定,让我能时刻保持对时间的感知。我还在努力寻找这样的生活锚点,以期在每一次自我动荡的时候可以牢牢绑住自己不被吹走,也发自真心的谢谢在这里耐心陪我的你们。本周依然看到了一些有趣的小观点和小瞬间,其中有一则我很喜欢的小寓言放在开篇(爬虫类恐惧的友友请绕行第一条)。分享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刻。1、喜欢赛跑的兔子有天问小蜈蚣:“小蜈蚣,你有这么多条腿,但是哪条腿跑得最快呀?”小蜈蚣很努力地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很快就无法动弹,陷入瘫痪。在这个小寓言里,曾经无意识的“走路”在兔子的追问后成为了有意识的思考,这让小蜈蚣卡在了原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像小蜈蚣,因为过度思考而阻碍了去行动——当你认为走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完美时,你就会害怕移动。2、同上,看得越多之后越发现,“得到的信息越多代表你越进步”其实是种错觉。信息其实是廉价的,昂贵的是拥有信息之后的微小行动。3、要庆祝每一场胜利,无论它多小。如果可以,每天记录下当天让自己自豪的事。4、最近在看一本小说,里面写到一段微表情:如果一个人惯常用右手,那当他思考时,视线朝向左上方,那是在想经历过的事;如果视线朝右上方,是在想象未曾经历的事。如果眼球转向左下方,意味着他在想象声音,如果眼球转向右下方,意味着他在回忆某种视觉上、身体上的体验。我打算下次观察下是不是真的这样。5、因为最近的睡眠问题,我觉得有一个能执行的“生活纪律”比较适合不适应绝对自由的我,那这套生活纪律是什么呢?我想它们可能是——尽全力的去吃健康的饭菜;做不那么舒服的运动;进行需要烧脑的谈话;做有重点的工作;以及,准时醒来。6、答应爸爸写一篇“麻将”,我不爱打麻将,也不会,但看完一些资料后,我发现麻将的快乐就是能低成本的模拟人生——怎么把一手稀烂的牌打活。7、英伟达的黄仁勋最近的演讲很火,但他曾经有一条有趣的建议更吸引我的注意力,他让年轻人不要戴手表。其实他想说的是,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要忘掉“时间很容易流逝”的感觉,专注于当下做的事,而看表这个动作会让你不自觉的就对时间精打细算起来。这也许是一种被动提升专注力的方法,比如我爸是个精于麻将的国家队选手,其实他的技能练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退休后他有大把的时间。8、最近看完了一本非虚构《鱼,不存在》,说的是对一个生物学分类学家从崇拜到祛魅甚至走到批判的过程,因为后期这位科学家推行优生观念,导致许多女性被动失去了生育权利。后半部分看得很上火,但前半部分有个细节让我觉得很有趣。分类学家们在给新发现的生物命名时,创意不断,比如遇见难看的鱼就会冠上敌人的名字,碰到好看的鱼就会冠上朋友的名字。我的心理咨询师曾经也教过我类似这种苦中作乐的方法,它让我突然觉得没有那么孤独。9、看了好些自然的书后,会越来越感觉到人的能力边界真的不大,一定程度上能让我戒掉认知上的傲慢,更容易潜进未知的领域去观察。因为很多研究自然的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序列并不是最“高等”的,大自然的真相告诉我们,在每一个人类都自认为有优势的领域,动物都更胜一筹。比如论记忆力,乌鸦比我们强;图形认知能力,黑猩猩比我们更强;蚂蚁会救援受伤的伙伴,寄生虫更忠于一夫一妻制。我们不是跑得最快的,也不是最强壮的,更不是最长寿的。10、一位订阅的国外专栏作家说:如果想要赢,就找一个小裂口,然后一头钻进那个裂缝里去,让自己越潜越深。我想,“钻进裂缝”和“跳进兔子洞”的快乐应该是相似的吧,就算不能赢,也能获得很多充实的感觉。最后分享历史学家王笛说过的一段话:“不要讲宏大的历史、遥远的大趋势,讲日常。日常是什么?日常就是保证明天能正常出门,家里人生了病能及时就医,普通人能找到工作,挣钱养家糊口。作为普通人,我们为什么会没有价值呢?社会就是这样运转的,我们出生,接受教育,结婚生子,文明就是这样得以延续。”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的主基调是辛苦的,而我写这个专栏的初心也是希望能在漫长琐碎的日常里,找到一些甜的时刻。祝大家有个甜甜的周末,下周见:)

2024-1-31 20:15

07.【方法】重新改造“阅读食谱”

友友们,新的一周好! 一月的某天,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小变化,那就是阅读、摄取信息的方式有了挺大的改变。也许你也有跟我同样的感受,近十年我的日常阅读,从早年间信息爆炸的“暴饮暴食”走到了算法时代下的“饮食单一”,大脑逐渐开始消化不良。可我又是一个没办法停止摄取新信息的人,有重度的知识焦虑,为了大脑健康,我不得不调整“阅读食谱”。本期我想从信息食材选择、阅读习惯和知识消化的角度来分享一些小心得。 1、少吃点 做减法,包括简化阅读信息的种类和阅读渠道,这是意料当中的第一步。长期“暴饮暴食”带来的不是有益营养,而是更加碎片、消化不了的无用信息,进而心态会陷入长期的空虚,感到人生虚无(也是我曾长期刷短视频的体验)。 我手机里曾经有一个分类叫“新知”,里面包括的App分别是:读库、得到、看理想、微信读书、微信(公号阅读),以及新闻类应用2个(中、外),信息聚合类应用3个(中、外),社群类App3个。毫无悬念,它们的结局就是,除了微信,其他鲜少点开。 我不觉得自己会是个例哈哈,“买了就等于拥有”的想法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养成,并可以轻易践行,根本不需要刻意练习。但这种“暴饮暴食”不仅给了我深深的负罪感,还有一个压力的坏循环——因为想得到新知识而拼命订阅,一想到每天有那么多东西要看就无从下手,无从下手时间一长就心生愧疚,长期自责最后变成了自我否定。这不应该是“阅读”这件事带给我的东西。 某天看到了一个观点——对自我成长而言,最宝贵的资产应该是“注意力”,深表认同。也许极简生活方式盛行,也是因为这点吧,不要用过多的东西分散掉自己有限的、稀缺的注意力,包括有一些前置动作会非常多、“得到成本”很高的阅读渠道,也应该删掉。曾有段时间考虑学架子鼓,看到一个老师说,“架子鼓的美感其实恰恰不是丰富多变的节奏,而是每一次停顿的时刻。”我意识到,要想吸收更多的知识,先要“断食”,把肚子先空出来。 2、吃好点 改造“阅读食谱”,首要的还是要诚实面对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就跟饮食口味一样,千人千面。缕完自己的阅读习惯后,能读什么和不需要读什么,会很自然的生长出来呈现在眼前。 首先找到自己一天中最容易固定下来的“阅读时间”,筛选标准是——在这个时间里你能不被打扰,沉浸式阅读,可以是早餐时间、拉屎的时候,上午上班摸鱼的那一小时,也可以是睡前半小时。我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的时间在起床后的一小时以及睡前一小时,这两个时刻没有工作的干扰,大脑会放松,处于清晰、活跃的状态,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比其他时间段要好。于是我把过去的阅读类app、公众号全部取消订阅,开始“主动觅食”,设想早起后睡觉前的时间里,我想读什么?能读什么?很顺利,我找到了自己的早餐和夜宵—— 早起:这是我一天中大脑运行的巅峰时刻,所以能负担得起英文类的阅读(因为四月开始要上课,我得适应英文的语境)。于是我订阅了《纽约时报》的早读Newsletter,以及国外一位做媒体研究的专栏作者的日更Newsletter。《纽约时报》的NS是一封聚合类的早安信件,免费(订阅链接会附在文末),他们的早班编辑会筛选最新的新闻,除头条外,其他的都会用卡片的形式,提炼出该文的关键要点然后附上原文链接。这份NS的体验很好,因为从时政大事到饮食阅读,娱乐文化,商业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都会呈现,他们编辑的技能很好,搭配出来的新闻早餐份量合适,阅读口感“软硬适中”,吃完会觉得饱了但没有多余的负担。以及从去年12月开始,我喜欢用主动订阅的Newsletter作为涉取新信息的方式,使用一段时间下来,我的体验是——这种方式它够简单,经过作者挑选过的内容推送到你的邮箱,信息量不大让人舒服,你也省掉了要面对海量信息的抓狂动作。而且从邮箱中阅读文章,这种赛博复古的方式会让人有不被打扰的感觉,更容易沉浸。 睡前:上班一天后,我无法读“硬货”,于是在睡前我给自己安排的是比较偏故事类的阅读,这样不累。但小说的坑太多,我倾向读非虚构,渠道是微信读书和公号。比较推荐的非虚构公号是《正午故事》《GQ报道》《冰点周刊》《正面连接》。 分完了时间段,阅读习惯里我们还需要了解自己能适应的阅读方式,比如有朋友能适应听书、听文章,但有朋友听东西就会分神。我的阅读方式从接收效率上来说,音频>文字>视频,所以我现在获得新知识的渠道,80%来自于播客和微信读书里的听书功能。由于我每天通勤时间很长,所以天然有能沉浸式听某个东西的时间。内容的筛选上我也是遵循的“早上累点,晚上轻松点”的原则——上班路上听的节目和书,都会比较偏社科和干货类,而下班路上听小说及故事类播客。 哦对,在决定吃什么的阶段,一定不要给自己心理负担,不适合自己阅读口味的作者、书、文章,大胆删掉,不会错过什么,反而结局是能得到更多。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求读完一本书的完整性,硬着头皮把每一本读了30%就开始恍神的书读完,结果是过程很折磨不说,最难受的是读完等于没读。因为不喜欢作者的行文,所以即便那几段文字放在眼前很长时间,它们也依然只能停留在眼睛里,进不去脑。这就犹如我读文言文,读了又好像没读,太浪费精力了。这可能也是梳理阅读习惯的最后一步,精准拥抱自己的阅读口味,主动择食,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开心不是嘛。 邮箱现在成为了我最常用的阅读器,因为都是按照自己口味定制的内容。读完喜欢的留下,不喜欢的简单粗暴的删掉(一定要及时删邮件,不然后期积累得越多,会不想点开邮箱)。 我的微信读书书籍分类,当然,读完的只有30%。3、怎么消化? 怎么消化阅读后的东西?好像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我是爆发型选手,记东西快,但长线记忆很差,一般一部电影过两周,我就能当新电影看。可不能否认,我们阅读的动机有部分是“功利”的——想要记住并吸收新东西,让那些营养浸入大脑成为自己的养分。但要怎么记住它们呢? 怎么做笔记?播客《纵横四海》里曾有一整期详细的说过如何用笔记反哺自己。整理下来,适用于我的方法是,在阅读阶段笔记越轻量越好,我选择“闪记”。在线阅读时,我会靠Flomo(我没开会员)来闪记笔记,它的好处是,记笔记的这个动作非常简化,且能在做笔记时同步归档,尽最大程度保证阅读的连贯性,不被打断。 Flomo是用Tag的方式帮助笔记分类,我的分类是#好观点 #好文笔 #选题启发 #思考输出。在记笔记和思考信息时,我能判断手上这条信息属于哪个分类,记录完直接归档,后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取。有个体验实感是,Tag不要设置太多,不然自己很容易忘记存的信息在哪条Tag里。 曾经用过的Flomo的分类标签,近期简化了。但笔记容易做,使用起来却很复杂,我目前也还在学习如何整理笔记。比较简单的整理方法是按照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分类,比如我会分心理学、写作提升、生活方式、好故事。但在整理笔记的阶段,有个体验心得是,尽量不要跟闪记笔记用同一个App,使用两个工具可以提供给你两个查询笔记的系统,找到笔记的成功率会提高。 比如有人会用Flomo搭配Notion使用,他们会在日常阅读时碎片化记笔记,简易归档,然后在周末的时候把这一周的笔记按照更适合自己习惯的方式分类。由于Notion这个工具对我而言学习成本很高(全英文,功能太多让我有压力),所以我目前用的是Flomo+幕布,幕布比Flomo多了建立文件夹的功能,而且导出很方便,支持PDF、WORD和长图。 但其实,消化阅读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输出”,这是我这几年屡试不爽的方法,把得到的新信息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信息需要“思考”这个步骤才能被吸收,而有了“输出”这个动作,才能浸入身体里。讲的方式可以是对朋友,日常聊天中就能巩固记忆;可以是做播客,根据某个主题筛选笔记时就已经复习了一遍信息,而录制播客过程中就能把信息吃到身体里;同理也可以用文字。 有意思的是,《50天免费在线写作课》的教授David Perell在写作筹备阶段的观点中说道,“你要尽量让你写的东西公开,这样能倒逼你对自己的思考更负责。”深以为然,所以我选择今年开始写Newsletter,也是因为想用公开输出,复习和记住学到的新知识,感谢各位亲友能陪我完成这个动作哈哈。 最近订阅并正在学习的David Perell的写作通讯,文末有链接。 关于重新改造自己“阅读食谱”的心得目前就只积累了这些,但其实我想说的是,阅读终归是一个放松的体验,倒也不必太过认真。我的心理咨询师曾告诉我,你的潜意识远比你想象得要有用,你以为没记住的知识,其实都被“照”进了潜意识里,某天,它们总会自己跑出来,比如做的梦,享受那种体验就好。 阅读推荐整理:【免费Newsletter订阅推荐】《纽约时报》:订阅链接David Perell《50天免费在线写作课》:订阅链接 邮箱提交后会自动每天发一封关于写作的信给你。Newsletter集合类App:Substack (简中世界难打开)【非虚构阅读推荐】公号:正午故事、GQ报道、冰点周刊、正面连接书:小T2023年阅读评测报告 往右划能看到我的个人打分和简单评论,纯个人体验,不保证都对胃口哈哈。以及四星以下的书都不用读了,浪费时间。

2024-1-2 20:34

01.【方法】打造一天里的“狗狗时间”

狗狗很容易快乐,他们简单纯粹,永远活在当下(尽管这是被动选择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多一些“狗狗时间”——即人一天中容易快乐、专注于享受当下的时间,会不会也能变得更容易快乐?“狗狗时间”是我自己的定义,因为在养狗后,发现狗和人类许多行为模式很相似,进而在思考,如果能跟狗学做人,也许生活会变得好玩很多。 家狗献丑。狗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哲学家的狗》——用狗的行为逻辑来拆解十几位古今中外有名哲学家的理论,甚至是一些行为模式。中间一些哲学的观点没记住,但我从中发现,狗的很多行为套在人类身上,完美适配。 比如,狗有高度的社交性,应该算是宠物里最需要社交的吧?不管是不是跟外面的人社交,他们和主人之间的互动贯穿了一生,而人也是社交动物; 再比如,狗也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气味相投才能一起玩这事不是人类专属,狗狗们构建社群的方式跟人其实类似,脾气、爱好相投才能玩到一起去; 还有狗也有情绪,而且他们的情绪化也挺重。比如我家的狗,会经常让我感知到她的分离焦虑,经过观察,我觉得狗的情绪化比猫要明显很多; 还有我最喜欢的特质,狗有非常浓郁的、天生的好奇心,这就像童年时候还充满想象力的我们,很纯粹,没什么杂念——他们出门就用鼻子探索世界,在家睡觉耳朵也不会关上,对外界时刻处于打开状态。 所以我以我家狗(一只柴犬)为观察样本,梳理出狗身上一些值得人类学习的特质,然后围绕这些特质,在生活中去刻意打造自己的“狗狗时间”。 容易产生“狗狗时间”的场景和心理 通勤路上释放探索欲 【狗狗行为】狗天生有好奇心,于是我在家的时候,动的每一下,都能迎来家狗的“检查”。她的感官总是保持打开状态,尤其是睡觉的时候,眼睛闭着但耳朵一直转动,她要确保这个家中每一个变化发生时,她都能在场。 【经验转化】如果我们能将这份“好奇心”尽可能完整的保留下来,也许生活中会多不少乐趣。我在通勤路上会尝试激发好奇心,勾起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比如地铁站到公司的路上,除了大路之外,还可以选择走胡同。每当走在那条胡同中时,我会强行放下手机,关注力都在周围的事物上,然后把感官全部打开,于是——我能从不同家的厨房前,闻出他们的晚餐菜单,炒土豆丝和炒鸡蛋比较好分辨;能发现某家门口摆的一盆月季,这几天多了几个花苞,过几天这盆月季又摆到了不同的位置,一数盆数,原来是多了几个新品种;有户人家养了只柯基,但是大爷遛狗很特别,把柯基放在了婴儿车里;胡同里几只猫的性格各异,黑白相间的那只气场大很稳重,你在他面前路过多少次他都只有一个姿势,而那只大橘比较敏感,人隔很远就弹开,跳到高处观察你……就这样,我在通勤路上得到了许多个鲜活的生活画面,能闻出四季中空气的不同味道,让一成不变的亮点一线生活,多了可以参考的时间坐标。 最重要的,这一段“狗狗时间”给了我“有在活着”的实感。 熟悉事物中打造新鲜感 【狗狗行为】曾有段时间我的膝盖运动受伤,康复期遛狗时没有办法走太远的路,于是那段时间我和家狗就只会在楼下三个花坛之间,那一亩三分地里溜达。一度我很愧疚,觉得每天都是重复的路线,她会不会感到无聊?但,是我想多了。我发现家狗每次出门,专注聚焦的范围也就是以她鼻子为圆心的半米之内,所以她可以在同样一条路上,做到每一次都能从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找到乐趣——比如同样每天走过的一棵树下,今天突然躲了一只流浪猫;同样的一个花坛角落,今天被尿的味道不一样,今天走过的不再是昨天那只骄傲的公主狗了,而是个傻拉布拉多;哪怕是路边突然多出来的一根棍子,眼前突然飞过去的蝴蝶,都能让她兴奋起来。 【经验转化】在熟悉事物中打造新鲜感,这被我视为成为一个“会玩”的人的标配,而狗狗不用刻意练习就具备这个技能,十足羡慕。羡慕之余,我开始调整练习。有一段时间我尝试着也去学学狗这样的行为模式,即便每天两点一线的社畜生活,但也可以尝试着每天找一个小变量—— 比如我以前从家到地铁站都是坐小巴车,那我就改成下班溜达回家,于是我发现原来这条路的某段建了条绿荫步道,走进去能看到很多悠闲的大爷大妈在遛弯唠嗑,很有烟火气,之前因为路边的树加上我匆匆路过,竟然没有发现;我也会可以改变走路路线,原来一直从主路回家,那我某天就提早或者推迟路口转弯绕回去,地图开荒,慢慢的,我发现原来家附近还有这么多好吃的小吃店,家周边的地图也立体多了。 每次调整一个小变量其实不难坚持,但积累下来,却能得到不少的新收获,即便再普通的日常,也多了点旅游心态。这个“狗狗时间”,能让我恢复许多活力。 休闲娱乐时提高专注力 【狗狗行为】观察家狗玩玩具,她可以投入的与玩具互动非常长时间,那种忘我的专注力有时候会吸引我也能看她很久。 【经验转化】曾有一本说大脑工作机制的书里提过,“让大脑休息,就是去做另一种模式的事”,于是我思考,如果我把这份专注力投入到休闲娱乐上,我的休息会不会能变得更彻底一点呢?比如我下班之后的活动,不是躺着,而是去做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机械活动,如数字油画涂色、剪剪花草浇浇水、沉浸式看一本小说,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提升专注力,那一个小时只做那一件事,不要边做边刷一下手机。这个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指在做某些事情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同时会感受到下班后短暂的休闲时间,在无限拉长。 这段“狗狗时间”,能让我得到很好的平静。 现在我还在尝试能发现家狗身上一些不寻常的行为模式,并尝试借过来,为自己多打造一点“狗狗时间”。这一年多的“刻意练习”下来,我发现自己的焦虑感减轻了很多,也许是因为借此感受到了很多细小但具体的事,在那一个个“狗狗时间”里,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纯粹的状态。

2023-12-28 21:17

“会玩”废所使用指南

大家好,我叫小T,现在是某报社的首席编辑,但我更喜欢自己的身份是——播客主理人和心理学硕士在读生一个人生体验派践行者,纯正的ENFP快乐小狗型人格。在这里,我想训练提升自己的“玩商”,并与你分享。本专栏已开启“合伙人计划”!如果你觉得内容有趣的话,点击专栏右上角“合伙人计划”→生成专属海报,通过你的专属海报订阅本专栏,可以分到40%的订阅费哦,欢迎及感谢推荐!什么是“玩商”?玩商(Leisure Quotient),心理学层面的解释是——它由一个人是否善于生活、是否善于健康玩乐、是否善于休闲来判定,类似IQ、EQ的衡量指数,如果训练提升玩商,对生活的掌控力和掌控感会更强。其实我更想把“玩商”看作一种生活智慧,玩商高会玩的人,往往心理弹性大,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更强,思维上也能更好的保持敏锐、具有发散性。“玩”是一种纯粹享受生活的体验,更是包含着“创造力”的行为,因此对我所从事的工作,也能带来一些更广阔维度的启发。为什么我想成为“会玩”的人?我经营的三档播客(《三人行不行》《人间布洛芬》《废所》)给了我很多的快乐,做播客这件事让我从三年的抑郁症下沉期逐渐爬了出来,许多新的人、事、物让我在2023年终于恢复了宝贵的“生命力”和“活力”。但我在与通过播客认识的许多听友聊天时,逐渐发现,许多人并不那么容易快乐,无论是多年轻的听友,他们的生活能量值都不高,这和20岁时的我截然不同。于是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提供一点快乐,为我喜欢的那些听友,也是为了我自己。其实“玩”并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从玩的角度去反思和重新创造现实生活,让生活能经常充满乐趣。所以,从现在开始,我想认真学习和练习做一个“会玩”的人,如果够幸运,我能找到许多同行者。“会玩”的人会是什么状态?我真的受够了听了许多年的那句话“你要做你该做的、重要的事”。重要的事是什么?大众语境之下,它是——成家、立业、子女圆满,可为什么“重要的事”不能是“找到并且keep住最好的自己”呢?我们最好的自己大概率会发生在童年阶段吧(我个人认为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想象力、好奇心和活力都处于巅峰,这些在人到中年后,非常看重的特质其实每个人都曾有过,而那个时候的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恰恰就是“玩”,我觉得“玩”是一种很稀缺的状态,就是由此而来。也因此,如果一个人具备在最日常普通的生活里,发现有趣的能力,也就是“玩商”高,我羡慕至极,并很想成为TA的朋友。我所认为会玩的人——他们能更容易找到快乐,而快乐是做一切事情的驱动力;会玩的人能更好的体验这个世界,与周遭的互动能更深刻有趣;会玩的人很擅长把被动的杀时间,变成一场生活创作;会玩的人,更是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轻松和快乐。我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于是我计划在这里保持定期码字,以促使我更认真的换一个视角去观察生活。未来在这里,你能看到我在生活里收集而来的“会玩的人”、“会玩的生活方式”,读到与“玩”有关的文章和自我思考,提炼出来的容易快乐的观点……随着文章陆续更新,我会在这篇置顶文章中实时放入更新链接,方便查阅交流。如果你也有一起练习的想法,可以扫下方二维码找到我。目录欢迎订阅!每周我将更新1-2篇长文来认真探讨“玩”你将会看到:全球各地“会玩”案例收集,从思维角度探索“会玩”心态及产生的生活方式。【玩法抽屉】1号玩法:为“让你睡觉”而生的音乐会2号玩法:“受虐”体质适合去的博物馆3号玩法:最令我感动的“自拍照”4号玩法:重新改造自己的“阅读食谱”5号玩法:像玩游戏一样“重启自己”6号玩法:“翻译”一棵树的N种方式7号玩法:这些奇怪网站,是我的灵感发射器8号玩法:捏一颗春天的“时间胶囊”9号玩法:“睡觉”通关攻略10号玩法:2024年会出现的好玩趋势11号玩法:气味里无限拓展“想象力””12号玩法:测评用AI“无痛学习”13号玩法:一小时“速读”艺人的B面14号玩法:“触摸”是最易得快乐的方式【心态抽屉】1号心态:为什么一天里要有“狗狗时间”?2号心态:单身生育,女生另一种生活选择3号心态:要不要训练自己“擅长试错”?4号心态:“过年回家恐惧症”能用游客心态治好吗?5号心态:一次回“老生活方式”的短逃离6号心态:需要唤醒好奇的“能量块”7号心态:不再潜心于“解题”后,宽广许多【游戏存档】阅读碎片:不必在意正确解法阅读碎片:延长对时间的感受阅读碎片:练习“精神矫健”阅读碎片:小蜈蚣的哪条腿跑得最快?阅读碎片:灵感来自于秩序阅读碎片:专注力是一根绳子阅读碎片:快速进入新领域的五步阅读碎片:走路吧,像弹奏属于自己的和弦番外:2023年度惊喜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