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6 10:17
2025 年第一篇,给自己和团队的一封工作邮件
Dear 和亮总工作的小伙伴们,2025 年的元旦假日,我还想着明天假期还能安排哪些活动,突然发现今年的元旦不调休,只放一天假。还好我比往年更加习惯了各种规则的变动和调整,这完全得益于 24 年各类变化带给我的历练:和甲方的合作模式发生了实质上的改变,几乎完全镶嵌在她们的商业飞轮上;公私域平台各种疯狂修改规则,运营方案和动作也跟着大幅调整;大量尝试和 AI 的配合协作,深度又比往年+1;签约了出版社,新书正在出来的路上。现在回想起来,23 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得益于 21 年和 22 年一连串的决策和执行,而24 年我做出了更多的关键决策,继续为未来的“幸福”添砖加瓦。这是我的第 3 封年度工作邮件,依然会把过去一整年的思考和行动,汇总整理,展示给你,向你汇报。首先,聊聊对公业务的事:私域陪跑服务。不得不说,我们的私域陪跑服务“停滞”了,因为我们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唯一一个甲方项目。2024 年的工作邮件说过当时的情况:在沟通2024 年的合作时,双方规划了一场可能长达 10 年的陪跑计划。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权限,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规划上)。结果到了 2024 年年底,我们“正式”加入到这家公司,在更早的时候我多少有些预感加入,因为随着项目合作周期的增长,我手上掌握的关键权限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业务部门都和我有交集;绝大部分新媒体平台、管理工具、第三方SAAS的最高权限都在我这里;所有的信息流动和数据规范都有我深度参与。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耀,是对我工作价值的肯定和信任。我在专栏的职场篇写过,一个人在公司拥有的权利越大,拥有的信息越多,那么你越能看到关键的信息,越能做出重要的判断和决策。这也是为什么公司核心战略只有公司最高负责人能抉择,不仅是因为权限,也是因为信息量。而加入到这家公司的背后有我两个重要的思考:如何选赛道、如何选人。宏观上,大经济环境我几乎不需要再给你描述,在这种环境下目前还比较有市场前景的,且我能接触到的赛道包括:疗愈、养老、出海、留学、大健康、平价消费品等。微观上,因为我服务了甲方多年,在“疗愈、培训、IP”上有真实数据可以查阅,最近 3 年她们的自营流量一直在翻倍涨。有努力的因素、有选择的因素、甚至有运气和势能的因素,但无论是哪种,都说明这家企业在快速发展期。这是我在职业规划上一贯的选择策略:选择比我自身成长更快的赛道和企业,来带动我自己的成长。但加入这家公司,不仅是赛道和公司的吸引,更有创始人和团队的吸引。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习惯用“好赛道”“好企业”来进行判断的我,会不会因为一个人一个团队,和她们绑定 10 年,不管她们做任何赛道任何事?这个思考根源来自于前几年服务过的一个西安学员。这位西安的学员路子比较野,最近几十年的注意力都在“保健品”上,一但法律条文有什么修改,他做的产品基本上会被灭顶,需要频繁切换产品、赛道、打法,直到最近几年开始做骆驼奶,开始接触投放和私域转化,业绩稳定地爆发。第一年百万,第二年过亿,第三年做到十亿的体量。让我感触最深的并不是这个老板和炸裂的业绩,而是他的团队成员。几个年轻一点的小伙伴看着也没什么特别,但个个手上都掌管着过亿的业绩盘面。我好奇他们是怎么来到这家公司的,他们的回答很统一:一毕业就跟着这个老板了,他说做啥我们做啥,干什么都行,都听他的。老板也很开心介绍,这个团队都是一块出生入死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跟着他,他也充分分权分钱,遇到再大的困难都是大家一起面对。他们过过苦日子,换过不同的赛道,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管理类的书籍里会说:企业最大的利润来自于员工的成长。实际上员工绝大部分的超额收益也来源于组织,组织的核心就是老板、创始团队、你的上司。“优秀的赛道和企业“可以成为人的杠杆,“优秀的人“也可以成为别人的杠杆,从这个角度来说,跟对人和选对赛道拥有一样的底层逻辑。当然跟错人也会有大量的失败案例,但打破我自己的思考惯性,就是一次巨大的思维升级。如果说 2024 年业务活动上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我对新项目和新朋友的接触比往年减少了一些,2025 争取改掉自己“宅家”的坏习惯,多出去走走,多见见朋友,多遇见机会。然后,再聊聊我自己业务的事。从业以来,我做过很多课程、做过很多分享,这些几乎都算是“公司事务”。我唯一的对外产品,是写了三十万字的运营专栏《亮总记事本》。它让我沉淀了自己诸多的知识、培养了我写作的习惯和能力、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朋友新的机会、以及一些好运气。2024 年出版社找上我,希望我整理专栏的内容,能够出一本书,一本写给“运营人”的“职场和成长”书籍。那一刻我更加理解什么叫“好习惯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好运”。整理书稿的过程 我只能用“精神分裂”来形容,一会觉得自己写的内容 shi 一样,一会又觉得怎么自己那么有想法,又一段珍贵的体验达成。书籍的名称我写了一批,出版社最终选了一个非常网红的名字,还加了一个后缀“给失业潮中的普通运营工作者”。这件事让我更加意识到现在运营人的不易,我一直在想自己能做些什么给至少身边的朋友们一些帮助,让他们能走出目前大环境带来的窘迫。结合我自己 MBTI 国际认证施测师的身份,我希望能给出一套更贴合互联网运营人的职场“疗愈方案”,能提高自我认知,做正确的职场规划,培养良好的成长习惯,甚至为离开“运营岗”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定是一个大工程,我甚至没什么头绪,但我心里的种子已经埋下,并确定它一定会发芽成长,如果你有想法或者建议,欢迎你来和我交流。最后,聊到我自己身上。2024 年如果还有什么事情说我印象深刻的,那绝对是“打开了两个新世界的大门”。物理意义上,这年是我这辈子出行最多的年份:17 小时往返暴走衡山看雾凇,解锁美丽新疆在赛里木湖和雪山,去洛阳梦回长安、打卡秋天的东北连着去了哈尔滨、沈阳、大连,还有南京、乌鲁木齐、福州、深圳这些就不提了……我原本对旅行的了解没有比“玩”更大的意义,但接触的人多了,见过的事多了,总会觉得自己比没去过之前更“真实”了一些。人类学家项飙老师说现在年轻人的虚无感来自“附近”的消失,而旅行让我们强制与大量的人互动,让我们把感受和情绪从互联网的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中来,弥补了“附近”,找回了“自我”。那谁谁谁,你压力那么大,真的应该多出去走走。虚拟意义上的”新世界“则是 AI,我第一次尝试用 AI 深度完成某些工作,并收到了一些费用。我是 AI 坚定的带路党,我依然坚信我对这件事情的判断:AI的出现不会让“传统的运营”消失,而是意味着一群“面向未来的新运营”出现和崛起。这是啥?这是增量啊同志们(职业习惯又来了)。在艰难的时刻,没有什么比看到增量更好的事了吧。所以有空还是要学点AI,连我老婆不是做互联网的都在我的影响下用得不亦乐乎,何况是我们这些互联网人。进入到“一人公司”的第 4 年,我比前 3 年更加闲庭信步,往年我还会有一些“自己过得这么轻松合适吗?”的负罪感,但今年更加接纳自己的优点缺点,尝试别对自己那么苛刻,我能包容他人的许多,为何不能包容自己的许多。比起以往,我甚至没那么悲观,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所知所学,为自己选好了方向。剩下的,无非是把自己埋入细节里,将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一个一个、实实在在地解决。有句老话你应该听说过:悲观者总是正确,而乐观者往往会成功。今年我在罗胖的年度演讲里看到了对这句话更进一步的解释:悲观是一种态度,乐观是一种行动。希望我们的 2025,充满乐观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