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时间,五条写内容的原则

少楠の松节油少楠2022-6-14 14:6

虽然写了五年的产品沉思录,但是却一直没有整理出来所谓的「原则」。基本上都是我和 fonter 凭着感觉和品味来选择的。

但最近接连有好几篇给产品沉思录的投稿,在和这些作者反馈的时候,重新梳理了下选题的思路和原则,未必适合所有人,但似乎这五年来冥冥中都在遵循这种原则。

原则 1:中观:

  • 避免过于宏观。抬头看路,但不试图只讲形而上的东西,比如宏观经济,时政社会变化或者行业分析等。这类内容看起来宏大,但对实际生活帮助不大,且很难改变人们的行为。

  • 避免过于微观。低头走路,但不只关注脚下,比如只讲某个产品的功能细节,或者聚焦在某一次成功的分析。这类内容实操性很强,但是和大多数人的情境不符,且忽略了环境变化。

  • 选择中观视角:是指在两者之间的低空飞行,可以起飞也可以降落,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既能告诉前方有什么,又能指导如何抵达。比如《零售的哲学》中铃木敏文如何洞察用户需求的部分,既有案例又有其方法论。

原则 2:News ≠ New

  • 不追逐新闻,因为新闻本身只是历史的重复,并没有提供任何增量信息,只是提供谈资而已,比如所有 TMT 行业的投融资新闻。新闻追求的是耸人听闻,忽略了构建一个事物缓慢的过程,而多数时候这些缓慢构建的过程才是常态,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

  • 真正「新」的东西,是能给自己带来全新视角的东西。它可能是几十年前的一篇文章,或者是某个不同行业人们的访谈 —— 多数时候它们都不是最近一两天才出现的。而越是久远但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说明其价值越高,因为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打磨。比如万尼瓦尔.布什在 1945 年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As we may think

原则 3:偏见 > 全面

  • 过于全面多数时候等于平淡,并且多数人不愿意捧着百科全书的词条阅读。请保持你的风格,不要囿于各种文体风格,避免毫无感情的出版用语,我们不是在写教科书。

  • 偏见是一种视角,把写作的对象当做镜子,映射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这会对读者带来双重的价值 —— 挖掘对象的价值,以及个人思考的价值。所以请大胆的进行归纳和融入自己的思考,不要担心肤浅和错误,将其视为进步的机会。

原则 4:从人物下手

  • 多数时候人的生命比产品和公司长,了解这些人的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决策背景,以及是什么机缘促成了他去创造这件事物。

  • 尽量寻找一手资料,如这个人写的东西,对外的访谈,自传等,因为一手资料能保留其主观且中观的视角,有具身可借鉴学习的地方。

  • 避免完全通过第三方资料来描绘和猜测,这样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但是会缺少具体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原则 5:两周时间起,但永远未完成

  • 时间是一种衡量维度,任何一个好的专题都不会在一天之内完成。这并非是效率的问题,而是一个「发酵」的过程。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将其静置,并保持距离,才能观察到可以改进的地方。而这种时间的历练和距离,能让内容的半衰期变得更长。

  • 我们生活在时间的河流中,所以任何专题都没有结束的时候。记得定期看看曾经关注的话题/人物/产品有了哪些变化,来及时更新他们,也是让自己温故知新,以及看到他们是践行了当年的承诺,以及过往的判断结果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