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26 11:28
重新理解「战略」
最近在做不少新产品和新功能,不可避免会去思考这些产品和功能的未来规划。用一个熟悉的词来说,就是对应的战略是什么。但「战略」这个词虽然熟悉,但是真要考察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比较陌生。恰好 flomo 最近内测了相关笔记这个功能,可以基于任意一段笔记,查看到自己记录的其他笔记。而最近的一些关于战略的笔记,成功「唤起」了之前几年对战略做的思考,故在此进行一次梳理,让其从抽象的概念,降落在粗糙的现实地表之上。对「战略」的片面理解提起战略这个词,总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脑海中经常浮现的画面往往是某些年终会,发布会上,用精美的 PPT 呈现的一些高大上的文字 —— 可能是别人说的,也可能是自己说的。但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们通过不断使用一个词,然后慢慢理解这个词的意义。故仔细想想,自己过往对战略一词,其实有过诸多误区:以为战略总是宏大抽象的。比如首次创业时,希望在食色 App 上增加「精品团购」以找到商业模式,行程独特壁垒。但是却忽略了大多数用户发布的图片都是在家做的,匹配度很差。且团队中并无任何人有地推谈判经验,更别提这些精品小店本身的承载能力和持久度,这种战略结果自然是一地鸡毛……以为战略就是将某个目标拆解。比如在上家公司时,发现大家制定的战略的方式,都是将目标数字拆解为每个团队在做的事情,然后乘以一个增长系数报上去即可。比如今年目标是翻倍,从两千万做到四千万。那么就是各个部分领走目标,想办法在各个地方优化,然后根据自己的推测(拍脑袋)把数字报上去,然后相关负责人总结一下,就行了所谓的战略……以为战略应该是复杂周全的。比如第一次规划年度业务时,内心是很惶恐的,总觉得做的事情还不够多,还不够复杂,试图尽可能多塞入事情,让自己显得「深入思考」一样。而没有去思考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甚至没有去问问做出这些规划的信息是否充分……以为自己没有战略。比如刚工作地的时候,自己也是迷茫懵懂,感觉随遇而安。但是如果仔细看其成长路径,就会发现其实有明确的战略。就像自己刚开始工作那些年,虽然懵懂且混沌,但回头看,战略还是比较清晰的:留在大城市,进入互联网。倒不能说这些理解是错的,但显然是片面的,或者混淆了某些概念。看完自己之前笔记,一些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了起来,所以试着再次对其概念进行考察。对「战略」的再理解说到对战略的定义,脑子里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迈克尔 · 波特所说的,大意是:战略是通过一系列经营事件的组合,来提供独特的价值。试着将这句话进一步翻译成自己的话,战略应该是指,通过识别目标和现状的差距,选择并实施的一系列具有连续性的事件,缩小其差距,继而产生提供独特价值。注意这句话的关键词有几组,下面会进一步展开。识别目标和现状的差距选择并实施一系列的事件连续的独特价值1. 识别目标和现状的差距上述关于战略的误区,其实都陷入到了某些形式中,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其实当我们说需要一个战略时,其实需要的是一个目标,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目标的重要性在这里不展开,唯一需要强调的是,目标本身不应该是拍脑袋制定的,而是需要翔实的调研和探讨,确保过程是科学的,而不是唯心的。现状则是尽可能实事求是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及禀赋,这样才能明确和目标之间的真实差距是什么。比如 flomo 早期还没有客户端的时候,我就提出了想做「随机漫步」这个笔记洞察功能,希望能以此建立 flomo 的「先进」地位。但忽略了团队能力和资源,也忽略了用户的使用程度,最终落得一个叫好不叫座,屁股擦四年的局面。识别差距最难的,其实找到两者之间的路径。比如让一个还没毕业的人直接思考退休以后的事情,显然是荒谬的。所以当路径不清晰的时候,可以试着将目标从时间上拆的更近,从空间上拆的更细,以便让路径自然浮现出来。比如 flomo 第一年我们的目标叫拉面自由,就是每个月能让我和 light 不再花自己的储蓄,每天能通过拉面吃饱就行。那么对应的营收目标就不会很离谱,心态也不会那么着急,可以更游刃有余地安排节奏。2. 选择并实施一系列事件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总是能拆解成为许多事件。这里第一重要的是,做出选择,排出优先级。比如某些独立开发的朋友,想要让自己能独立生存下来,最高优先级的应该是去推广产品,但是其由于种种原因,总还是选择去打磨产品,而不愿意去做和推广相关的事情。这种错误的优先级排布,会让战略本身大打折扣。但更大的折扣来自于实施二字。战略如果不能通过具体的事情落地,那么永远就是一句废话。而实施这些事件的难点在于,我们的注意力都会被分配给重要紧急的事情,对于战略规划中这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投入不足,最终导致战略无法落地。产品沉思录就是一个负面案例。由于我和 fonter 都是用业余时间来维护,大量精力都用于了保障内容输出,鲜少考虑团队和推广的工作。这就导致虽然有过诸多有趣的规划,但都碍于精力不够,也无更多人手能帮忙,最终决定在第七季结束时终止此项目。当目标和现状的差异能被拆解为具体的事情并得以实施时,战略才有落地的可能。3. 事件的连续性如系统论所言,连接塑造节点,而不是节点塑造连接。如果所做的事情和事情之间没有连续性,则也无法形成战略合力,最终一盘散沙。比如 flomo 前期运营和产品是比较割裂的。运营会讲许多高大上的笔记理论,甚至思维方式,记忆原理等。但实际上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对应的功能跟不上这些理念,结果就是被人吐槽过度营销,甚至为其他产品做了嫁衣。连续性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不要局部优化,去寻找全局最优。这在数学上很容易证明:1.1 × 1.1 × 1.1 × 1.1 × 1.1 = 1.62.0 × 0.9 × 0.9 × 0.9 × 0.9 = 1.3比如许多工具的卖点往往是某个功能,如最 xx 的 Markdown 编辑器。单点功能上非常棒,但实际上用户在使用编辑之外,还需要的是在哪里打草稿?写什么主题?在哪里发表?数据如何同步?等等问题。所以 flomo 早期编辑器虽然功能孱弱,但是及早完成了全平台覆盖,再配合不断传播的笔记理念和价值,让用户有了个更全局的最优解,在一片红海的笔记工具中站稳了脚跟。连续性还隐藏着一个取舍,即不去做某些事情以确保连续性。比如我们很早就讨论过是否支持微信内容转发到 flomo。虽然用户需求很强,技术难度也不复杂,但这却会破坏用户用自己的话去记录的习惯,让 flomo 沦为另一个吃灰的仓库。而在这件事之外,也让我们没有去做诸如网页保存插件,第三方数据导入等功能,确保了所做事情的连续性没有被破坏。4. 提供独特的价值知道目标和现状的差异,选择并实施了具体的事情,事情之间也有连续性,但如果没有提供独特的价值,那么仅仅是在优化效率,很容易陷入低水平的内卷。比如相关笔记这种形态,早就在某些笔记产品中出现过。但由于对于记录内容没有引导,用户会把自己记录的和第三方保存的内容混在一起。且由于支持富文本,用户输入和保存的内容偏长,回顾时会消耗相当多的精力。而这些问题在 flomo 中就不太存在,因为大多数笔记都是用户用自己的话记录的,内容不长,且多少有点印象。这样当相关笔记呈现出来时,再次回忆起来的负担就会小了很多,更容易载入上下文,在脑海中形成新的连接。也正因为,用户能更好感受到为何要用自己话做记录,为何要持续不断记录。flomo 的独特性因此会被进一步加强。小结之所以写这篇文字,是因为在重新理解「战略」之后,能让这个概念落在粗糙的现实地表之上,无论对于工作和生活,都能更客观地通过下面几个步骤,来使用这个概念。识别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实事求是收集信息,如果无法达到则拆解目标;选择并实施一系列的事件,注意优先级以及确保事情发生;连续的事情,全局最优而非单点最优,不做比做更重要;提供独特价值,不要抄袭或者照搬他人;这样具体考察之后,空洞的概念变得具体,焦虑感就会消失许多。推荐阅读:《重新理解战略之二:资源篇》《迈克尔·波特:什么是战略》《关键难点》《好战略,坏战略》《成果管理》《如何不断精进对战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