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assana 内观侧写(下): 终点的终点,抵达的抵达

不是办法中二怪2023-9-7 11:27

Day 8 

Aug 16

1/

一早就吃到了椰蓉糯米糕。这啥日子这?

2/

在身体扫描中,我意识到了自己过去对失败的抗拒,也理解了葛印卡老师说的:身体保存了所有你过去的死结和印记。

每次扫到没感觉的部分,我都会感到非常挫败、不想再扫。也许是小时候一切的失败都不会被家人接纳,所以我从来没有学过接受失败,对它无比惧怕,因此也很需要意志力和恐惧促使自己成功。

为了尽一切努力抗拒失败,我过往的习性是:只要选择了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勤奋、用力,弦拉得最满、做到最好。我深层的工作狂的习性,原来是由对挫败的反抗产生。

我也在慢慢从身体扫描的训练中练习:要微笑着接受失败,而且愿意尝试很多次失败。失败了就再开始、再开始。

以及,在这件事上,我明白了身心合一是真的。也理解了自己为什么过去总是「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是因为缺乏身体感受,只在大脑层面掠过念头。

身体有一手的、深度的对道理的体验,才会在根源上永远改变一个人。这也是 Vipassana 的厉害之处。

3/

第八天开始明显感觉,小的念头少了,想得更深、更完整了,原则清晰连续,判断也很清脆,一切思考都是由一股频率很高的能量带领的。感慨:人一定要给自己整块思考的时间,碎片化信息太有毒害了。

习惯了这种秩序,心定了,日子就过得很快、进步也很快。那些纠结、疑惑、憎恨、自己给自己打的结,都松动脱落,像风吹开云雾。来之前困扰的很多事,解法都突然变得明亮、清楚,而且变得不重要。一切都顺了,像电影里形容一切都在顺畅推进时的蒙太奇,几个迅速的镜头过去,人再出现时已经和原来不同。

4/

第八天(偶数日)也是我的洗澡和扫除日。日日都该是扫除日。我在清理和家务中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和快乐。在这里,人是时间富豪,可以花一小时洗衣服,心无杂念。洗完后看到挂出来的衣服在风里飘扬,非常爽。

用完了几管洗发露护发素,把空瓶子扔掉的过程也好幸福,感觉自己脚踏实地的、又做完了一件事。以后都要这样坚定、深刻地做事。不能浪费,也不能什么都想做、漂浮在空中了。

5/

之前猜测自己可能会由 i 变 e,因为从自己内心获得能量的感觉实在太好了。但中午和助理老师讨论对课程内容的疑惑,聊完后还是从深处感受到了和人交流、解决问题所产生的那种通畅轻快愉悦的能量。啊,计划以后主打一个 ie 双修、阴阳平衡,本来这个玩意也不该是二元对立的嘛,一直往上修肯定能达到某种统一的。以后别人问我,我就说:我是IESNFTPJ,精通八国语言。

6/

这几天感觉是在游戏主线保存了进度然后登出,去玩一个 DLC 了。知道自己可以登出去玩 DLC 也是一种治愈啊,只要能登入登出,心里就明晰,这一切只是游戏。

说到游戏,感觉巴厘岛有点像我的重生点,每次主线玩不动了都回这里重新开始一遍。

7/

第八天是非常戏剧性的一天。首先一直都在下雨、很冷,每个人都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穿上了还在瑟瑟缩缩。我第一次在巴厘岛见到羽绒服,自己也裙子套裤子,外面再加一个连帽衫,一些 Vipassana 特有的 OOTD 风格。

其次隔壁的农场突然开始举行极其热闹的活动,不知道是婚礼还是宗教仪式,一直在敲锣打鼓,有小孩子的尖叫、有歌手、有雨中鸡鸭鹅的呐喊。

歌手时不时邀请村民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村民唱得还很难听,和我们每个人盘腿打坐、过午不食的气质放在一起,整体非常有喜剧效果。

冷天最明显的是什么呢——就是你会感觉到组成你身体的那些微粒非常不愿意动。好处是更坐得住了,但坏处是身体扫描也扫不动,哪里的感觉都唤不醒。这时候热天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虽然刚坐下感觉特别躁动,但身体感受都很流畅,修行也比较容易有进步。

到了傍晚,伴随着没有任何停止迹象的乡村disco音乐,大家本来就修行得很不畅,再加上冻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走进食堂,意识到晚上又只有一根香蕉和一个橘子吃,于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愤怒。

怎么讲,前八天又白学了吧(不是

修行的环境果然很重要。如果前几天是这个环境,我相信没有人修得进去。人的意志力是很薄弱的。场太关键了,场是一切。

这时候感觉佛陀的一些戒律还是很有局限性的,比如佛陀一生应该都没出过印度,所以在那么燥热的环境,过午不食是肯定很好的。但是你去我们很多同学的老家西伯利亚传教试试看,冬天晚上本来啃大肘子都冷,你现在啥也不让吃,饿了也只能吃水果,你看看当地父老乡亲和不和你急眼、拿不拿大肘子削你。

我果断决定从包中找出珍藏了八天的椰子片,并开始嘎吱嘎吱吃。爱囤东西果然是有用的,咱们经历过上海封城、正经挨过饿的中国人,哪有出门不带上好几天的粮草的。天王老子来了都没用,我可以不吃,但一定要带。这是独属于我们种族的生存智慧,不囤不是中国人。

还把本来想大姨妈用的中医脾胃贴给贴上了。谁能想到巴厘岛也用得上暖宝宝。今天东方buff又叠满了。

晚上修行我们更无法集中注意力,太吵太冷了,感觉简直像个考验——葛印卡老师是不是故意在第八天让隔壁农场举行party,来测试我们面对干扰的能力。

而且到了晚上,隔壁的派对还在继续,但进入下半场突然变得很抒情,充满鼓点的快节奏舞曲变成了撕心裂肺的伤心情歌。专业的歌手看来已经走了,只剩下乡亲们在动情地k歌了。

这个场景魔幻到有点好笑,一群来自俄罗斯、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千里迢迢跑到巴厘岛、想贴近自然、寻找内心宁静的城市红男绿女,在这个寒冷下雨的晚上,一动不动、正襟危坐地听一群印尼版的刘能赵四谢大脚们唱鬼哭狼嚎肝肠寸断的伤心情歌。是不是有点白莲花度假村的黑色幽默气质。

也算是一种奇妙的互文。我们有我们的问题,乡亲也有乡亲们的困扰,都在各自寻求解药。

在乡亲露天ktv的公鸭嗓歌声里,我又沉沉睡去。

Aug 18 

Day 9

8/

第九天是完整修行的最后一天,因此要格外珍惜。第十天早上十点开始,为了让我们提前适应外界环境,老师会打开沉默的戒律,我们将被允许和同学们聊闲天。

聊闲天这个说法是葛印卡老师的原话,形容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谈。他不用 talk 或 chat 或 communications,直接用的是 chatter. 他说,人基本上只要是说话就是聊闲天,而只要开始聊闲天,清净专注的状态是肯定要被打破的。

葛印卡老师一直都在劝我们,都少说两句,少说两句。听起来很像劝架,不知道的以为是闲人马大姐。

9/

今日思考:采摘冬虫夏草算杀生吗?

10/

第九天风暴过去,太阳终于出现,村民的派对也结束了。果然一切在变好之前总要变坏 (it always gets worse before it gets better) ,一切都是无常。

课程内容又上劲了:葛印卡老师让我们开始感受内部的器官。他的举例是这样的:之前感受表层的身体,如果能感受得很通畅,会像是一盆水从头顶泼下来,没有障碍地就打湿了从头到脚每一寸的身体;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刺入身体内部。意识要像一滴墨水进入了一杯水,水中所有的粒子都没有障碍地被逐渐染成墨水的颜色。

现在的我可以隐约感受到乳腺和脊柱、相对强烈地感受到胃和肠道。没办法,可能是太爱吃饭了(?

心是感受最强烈的,经常抽动起来,让我感受到热烈的兴奋和疼痛。我也是第一次发现,这两个极端是会同时出现的。

11/

老师说,当内外部的感受都通畅、且能够以同样的频率震动,你将会彻底理解一切都是粒子,所谓坚硬的实体并不存在,你也将能够感受到某种消融(dissolve)。那是自我概念的消解,你的痛苦也随之解脱。你仍然将能够感受痛苦和快乐,但那会和感受别人的痛苦和快乐没有什么区别。你将不再执着于对感受的反应,变得平静、慈悲、愉悦。

我在想,「消融」也许就是是压抑和发泄的一个中间点。

一端是完全的放纵、对抗和发泄,类似现代人常说的「做自己」、「爱自己」——如果遇到别人对你不好,一定要发泄、一定要表达,一定要再去伤害回别人,否则就会长痘、长结节、得癌症。

另一端则是完全的压抑、默默忍受、躺平、消极对抗、否认情绪。

这两者都是危险的,也都是心弱的一种表达。训练心的强壮也在于此——让自己又能感受到这一切、同时又不受它所扰。心力的「强」,原来是一种包容力。

那些下意识的反应,都是危险的。比如一碰到难受就想立刻厌恶或想让它立刻停止,一碰到快乐就起贪求——这就是葛印卡说的习性反应(sankara),我称之为:心的肌肉记忆。

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是弱的,是粗糙的。不定、不深、不专注、爱乱跑、缺乏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练习心,让它敏锐强健,是唯一的方法。一颗强壮的心仍然可以是极度敏锐的,但只善行动(act),而不沉浸于反应(react)。

写《人类简史》的赫拉利也是 Vipassana 的门徒之一,他说写人类历史这样宏观的叙述和表达,必须要首先有强壮的心,才能判断哪些是主线、哪些只是干扰,并且不会被社交网络上或身边人摇曳的情绪和偏见影响思维。他每天静坐数小时、雷打不动,跟随葛印卡的技巧,静坐完才会开始写作。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听他和 Lex Friedman的对谈,尤其是后半部分说冥想的,非常好。

12/

以前写过「别恨敏感,别恨因为敏感所受的伤。敏感是种天赋,最好最好的那种。」

虽然一直知道敏感是天赋,但我总觉得它是个双刃剑,能提升生产力1000点,但也让我内耗1200点,一算,血条还是负的。学了内观,才知道如何用好这个天赋。你可以维持你的敏感,你仍然知道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天赋,你仍然可以用它创造很多东西,用它建立跟人的同理心和关系,但是你可以同时不受它所困、所伤。

方法就是:感受仍然强烈敏锐,但你只要不去对它做习性反应就可以了。

敏感者受伤并不是因为快乐与痛苦有多强烈,而是因为,快乐的时候你渴望它持久,但痛苦你却希望他一瞬间就停止,这是不可能的,逻辑上就是不成立的。

你必须要用同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两者,用更底层的逻辑去把它统一起来,这样你才能平静。这个底层的逻辑就是「无常」,应对无常的方式就是「切断习性反应」。接受感受,好坏都会出现,但都不会长久,不用因为这个感受出现,就立刻要做什么。

然后我们就可以用敏感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不被它所伤,而是去利用它,前提是,我们能够把心训练成一个更强的东西,到那时,心就会定,就可以驾驭敏感。

但是如果不训练心,它就会像一匹野马一样乱飞,那么就完蛋了,任何情绪一来,你都被牵着走,要立刻做出反应。一焦虑就要花钱,一累就想不干了躺平,一寂寞就要人陪,一痛苦就伤害别人和自己,一受委屈就想抱怨,一开心就不舍得走,想尽一切办法停留——那么你的一辈子就都会被敏感、内耗和飞速的自我拉扯毁掉了。

所有的天赋都要学会使用,所有的肌肉都需要锻炼。

大部分时候,温柔地对情绪说「我知道了」就够了。我们不需要着急做那么多事情。

13/

天重新热起来之后,我发现蚂蚁也跑动得更快,就好像在火旁边的粒子会更快速升腾。我对「一切都是波动或燃烧」有了更深、更有画面感的理解。

金钱是一种能量,因此热钱在的行业就有更迅速的燃烧,让一切通行和交汇得更快、卡点更少、上升发展得更顺遂;做内容(电影、小说、故事)和互联网上的流量也是同理:通过燃烧某一个或一群人的情绪能量,可以达成强大的共鸣、传播、汇聚,也能做成更大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价值的事情,说白了都是在烧东西。

而愿力是唯一由我们自身可控的工具,愿力的大小决定你能挖出自己多少的能量、以及连接多少其他人的能量用来烧,因此,培养和疗愈自身,最终的目的其实都是提升纯净的愿力,这样燃烧起来才效率更高。

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一切都是无限——粒子的随机波动是一直在那里的,而自然带来能量也在那里,所以我们从未缺乏。从这个角度说,竞争的确是无意义的,因为个体要做的只是连接和吸引,相当于木柴是无限的,我们只是聚集四处散落的木柴,然后根据自己的愿力大小,按下功率不同的打火机。

这个顿悟给我的启示是:1. 不用学习、模仿、评判别人怎么烧柴,木柴到处都是,找自己附近的烧就是了,烧着烧着,慢慢就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了。翻译成人话就是,专心做事,完全不必在意和讨论他人。2. 「如何更有创造力」依靠的是:要不断为自己创造热烈且有意义的体验。让心觉得放松、有趣、扩张、平静、有能量和愿力去燃烧。不能天天把自己憋在家里努力,憋是没用的。无氧环境火必灭。

14/

这门课有一半以上的牛逼之处在于收走你的手机,而且这完全是一个无心的设计。

葛印卡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手机,他的这条戒原本只是不让你和外界联络、不让你和家人见面写信。他想不到现代人最大的毒是对轻度联络、轻度信息的疯狂上瘾,而他的这条戒律深深地帮助了他们戒断和解脱。

15/

好了,表扬的话说完了,第九天了。也客观说说我感受到的一些问题(不一定是课的问题,也有我自己的问题)——

第一: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太无聊了,每天的活动很贫瘠,地方也小,连散步都没地方散,也没办法锻炼身体。其实如果过程中能练练阴瑜伽之类的,对于呼吸和身体的感知会很有帮助,也能得到不错的拉伸。但免费的课,非盈利,就是这个问题:资源太有限。这种时候还是要赞美商业。

当然我理解——对于佛法和内观这种本身有一定宗教性、神秘性的主题,确实要主动规避一下商业化的侵染,才更纯粹,所以我也只是感慨一下上这个课真的很培养对无聊的忍耐。想起 Sam Altman 在讨论 OpenAI 是否该盈利时说过:As a non-profit, not much could happen; but as a for-profit, too much could happen. 这个平衡对谁都不容易。

(后来听说印尼雅加达的内观中心比较大,有散步的地方,泰国的内观中心饭好吃,马来西亚的中心则是管理得很好、结束时还有书籍赠送,看来体验和地域的关系也很大。巴厘岛的最大优势是:管得松,经常可以回宿舍补觉,来晚了也没人回来宿舍敲你的门,也是非常典型的岛民休闲心态了。不知道其他更有资源的内观中心有没有做一些新的实验性的尝试,尤其是西方的那些,光加州就有好几个。我准备回头研究一下。)

第二:

很多讲道内容和解释是比较重复的。总的来说,这门课的设置的确可能适合七八十年代的人,尤其是可以想见那时候很多人还是文盲,至少平常也不大有接触书报的资源,要接受新的知识,尤其是这么深刻精深的佛法,是需要同样的话多说几次。

但一直沿用到现在,还在用同样的方法,就有些缺乏因材施教的课程设计颗粒度了。不管什么人、什么背景、什么教育水平,都是一模一样的唯一一套播客教材、一模一样的十天时间表,其实有些粗糙。在过程中其实有非常多有智识乐趣的地方,本身是很好玩、更是很值得学的的,但讲的方式让它脱节于时代太多。相比之下,不得不说,基督教的品牌和传播就做得好很多,很与时俱进。

真理也需要管道,越是很好的真理,越值得通畅的、有创造性和活力的、与时俱进的管道。古典和传统未必总是最优解。

第三:

内观中心十日沉浸式的门槛对现代人来说,的确是太高太高了。请假还算简单的,关键是十天不看手机,万一工作上出点啥事儿,确实很麻烦。人但凡在社会上承担任何一点像样的责任,都是没有办法完全戒断手机的。

我也就是没娃的自由职业者,又有大量家人朋友的支持,所以能够非常幸运地攒齐天时地利人和,来上这门课,但过程中想到很多社会责任还是有点担忧。对于任何上班的、创业的、有家庭的人,他们其实每个人都比我更需要这个课,但对他们的阻碍也是最大的。这就导致了某种悖论: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才有时间参加十日内观。

这相当于是神仙给最富的人打了一笔钱,虽然也挺好,但确实意义有限,其实最需要帮助的反而是那些在无数责任中举步维艰前行、承受压力并感到痛苦的人。

这导致只有真心要修行或者遇到比较大的心理和情绪问题的人,才能积累足够的愿力前来,这当然有它的好处,但同时也很可惜。我认为葛印卡的原则和教诲、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都非常有见地,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值得被传播,尤其是越深的那些越有价值。如果这些能通过更有趣或者更亲切或者门槛更低一点的方式走入主流大众,对整个社会的益处都会非常大,起码会比目前市面上多数的商业性冥想课程对人的帮助要明显和深刻很多。

由于没有其他任何的渠道可以学习,而这个法又是这么的美妙,我仍然会强烈推荐我的朋友和家人前来。但我认为它作为一门课、或者一个体验的局限性,也是明显且不能忽略的。

很多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优化比较合适,毕竟宗教这块也不是我的专业,只能卑微地提出一点点个人的感受。内观营的义工和助理老师们都很尽全力提供服务,我很感激,而且瑕不掩瑜,大家想来的还是非常推荐来,而且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 feature(特点) 而不是 bug (漏洞),会让体验更深刻、更有意义,但我也不能招手说:放心来吧,这门课很完美。还是要让大家有尽量全面、综合的了解,再做认真思考后的决策。

16/

晚上发现自己有点感冒,可能是前几天突然降温、连续下雨,我衣服没带够,冻到了。好几个俄罗斯女生也在吸鼻涕。能把俄罗斯人冻感冒,这场雨功力可以的。

带着感冒打坐更难进入状态,所有感受都是粗硬的。我还没有厉害到可以用内观方法迅速疗愈自己的身体状态,更怕自己病倒在胜利前夜,于是降低了打坐的强度,安全第一,先关照自己的身体。此刻我既庆幸自己马上就要出营了,想念家人和猫、朋友和吃肉,同时也知道,未来有一天我会怀念今天。

Day 10 

Aug 19

17/

第十天,可以说话了。社交能力在慢慢恢复。和大家渐渐熟悉起来,一聊才发现,原来看起来安静用功的每个人都有疑惑和叛逆的时刻。

荷兰女生说,前几天一直在好奇,为什么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不友好?后来才知道营里不让眼神接触,所以大家都不敢对眼神。她说她不理解这个规定,微笑多好,她决定看到每个人都大大微笑一下,最后一天很多人都过来找她聊天,说谢谢她的微笑。

很多同学在过程中都哭了,也许是碰触到以前的伤口。虽然不允许身体接触,但是看到的同学还是会默默走过去,给伤心的陌生人一个拥抱。

还有同学说,报名的时候以为巴厘岛主要受西方影响比较多(毕竟是澳大利亚的邻居),结果来了之后看到很多俄罗斯人和俄语学习资料,就很生气。但这种生气无处发泄,没过几天就自己消化掉了,还意外发现俄罗斯同学都好可爱。刚来的时候大家都有很多微小的想法,但是慢慢都能溶解。不说话就没有恨意的柴火可以烧。

早上 10 点时,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围挡重新打开了,在伸缩墙重新打开的那刻,所有人都开始鼓掌,那一刻像柏林墙倒掉。我们共同参与了一件改变了所有人人生的一件事情,它有群像性的纪念意义。那种宏观叙事的感动很强烈:我们参与了一个比自己或者是比所有人加起来的能量都要更大的一个东西,我成为了更大进程中的一部分。

随后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开始热烈地讨论。我观察到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听从了葛印卡老师的指示,没有人评判其他人,也没有人有痛恨、厌恶、愤怒和抱怨。

有一对一看就生活殷实的俄罗斯夫妻,我在第一天报名的时候就看到他们,应该是吵架了或者在离婚边缘,关系看起来非常脆弱。他们在围栏打开后找了一个角落,从早到晚聊了一整天,连最后的课都没有去上,我晚上看到他们最终深深拥抱在一起。(只能说,不说话可以拯救夫妻感情(不是

还有两个法国女生,课程一开始都不知道对方是法国人,允许说话了之后才发现,诶,你也是法国人!于是她们很开心地坐在草坪上说了很久的法语。

我也结识了一个能说中文的华裔女孩,和正在边做义工边全球旅行的台湾男生,都聊了很久。过了与世隔绝的十天,能说母语的感觉非常温暖。

到了必须离别的时刻,所有人互相留联系方式、互相帮忙安排接送拼车,谁的钱不够,大家也帮忙凑现金。在最后一顿饭,大家开始互相夹其他同学盘子里的蛋糕,各种国际肤色的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那个场景一度让我有一种乌托邦的错觉,简直可以给联合国拍宣传片,也第一次让我理解了小时候大家常说的「地球村」是什么。感叹如今全球化飞速倒车,已经没有人再提这个词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那种很小很微弱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爱,却是极其真实且有力量的。虽然我经历了十天零交流的日子,但是最后会发现,每个人还是需要人类,需要彼此之间的关怀和支持。缺失和流动才会让你发觉一样东西真正的价值。

我也是在从内观中心出来后,回到乌布的城中心、见到朋友、吃到好吃的东西,才会重新觉得,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发明和连接,但过去的我一直在其中,也从未有察觉。想起葛印卡说的,「你可以从黑暗走向黑暗,从光明走向黑暗,从黑暗走向光明,或从光明走向光明。我永远希望你们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或者从光明走向光明。」

无论最初是来自光明还是黑暗,在这十天之后,我知道我们一定是最后是走向光明的。

Day 11 - Now

Aug 20 - Sep 7

18/

对课程本身的记录已经完成。在课程结束后三周的今天,回顾完过去种种,我想和你最后分享三件事。

第一件就是葛印卡老师说的:内观不会让你变成死水,它会让你更有活力。它鼓励你往城市里走、往红尘走,去创造价值、去做商业、去给更多人提供服务,带着微笑和慈悲,去分享爱。他不希望你从此封闭自己,去做一个避世打坐的人。

我也感受到了那种活力满满和全身通畅的感觉,那是你全身所有的粒子都充溢着满足和幸福,必须要给出去的那种热烈。

我们在课程的尾声,学到的最后一个技巧,就是mettā-bhāvanā,英文直译就是 the method of loving kindness. 当你的能量频率特别好、甚至要溢出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个爱和慈悲再分享和传递给其他人。这个技巧我学会了,也希望读到这里的你已经感受到了 ;)

我在参加完 Vipassana 至今,仍然能感受到这种爱的频率的余波。这也是我离开后感受到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大的变化——我不再感受到「恨」这种情绪。它像是一场感冒一样痊愈了。

第二件事是,在最后一天,8月11日,赖床了十天的我终于早起了一次,因为根据葛印卡老师的日程表要求,这一天必须四点半起床,去听最后的一场讲道。最后的讲道就是在介绍 mettā-bhāvanā,讲完后有葛印卡老师长长的一段吟诵,吟诵完成后,所有人深呼吸、起身、走出房间。讲道的房间在二楼,旁边是一个露台,可以看到整个中心的全部景色,那天我们走出房门、站在露台的那一刻,看到了日出。

日出的一刻突然一切都金光闪闪,这金光很短暂,大概只有五分钟,但辽阔辉煌到让人心颤。在那一刻,我突然又感受到了无限。自然给了我们一切——包括艺术、包括法、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让一切剥落浅薄与谎言,赋予它们深度和厚度。当我们需要任何东西的时候,我们永远可以亲近自然、从自然中汲取能量。它一直在那里,只等我们拿取。这就是完整,就是无限。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是我在回顾自己人生、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来内观营的时候意识到的。

我走到 Vipassana 这一步,其实在之前有过很多的铺垫。并不是突然有一天六哥跟我说,他参加了这个体验,感觉很好,我就跟着去了。

一切的开始要回溯到2020年的一个夏夜。那时的我还在上班,正好在做一个时间很紧张的项目,那晚我们全组加班到深夜,上海台风突袭,凄风苦雨,叫车等待时间两小时起,马路已经变成河道。其他同事都说,明天还要一早来上班,不如今晚就在公司凑合一晚。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的我非常抗拒,心里想,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回家。于是我决意在雨中深夜骑行,路上空空荡荡,红绿灯如同虚设,身边空无一人,只有冰冷的雨点不断洒在我身上,那一刻我觉得酣畅无比,从身体到心灵都自由,这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份工作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一个部分能让我能够感受到这种酣畅和自由。

我觉得那场雨是我的一个神启,所以那个项目结束后,我就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工作。因此,那个决定从最深处看,其实无关钱,也无关所谓人际和职业规划,我那时候更没有什么自己的事业一定要做。没有的,就是那场雨。这就是我走向自我觉察道路上的第一个垫脚石。从那时候我就知道,人生巨大的变动从来都不靠逻辑推理,都是一瞬间的转念。重大决定总是来源于神启。

第二个垫脚石是,疫情之后我去了纽约,在那里我感觉到痛苦,城市对于我总是疏离的。于是我去了夏威夷,因为当时的 Airbnb 房东老奶奶是虔诚的佛教徒,因此在夏威夷我第一次开始学习静坐。她给我讲了一些佛法,我那时还什么都不懂,都坐不住,思绪乱飞,但那时的我不知道,这也是坚实的一步。

再往后我又来了巴厘岛,去 Yoga Barn 参加了很多一小时的课程,看到了一些神迹,我当时就觉得好神奇,原来潜意识有这么多可以玩的东西。虽然那些步伐都很小,而且现在知道那些所谓神迹都只是专注后产生的幻觉碎片,像葛印卡说的,都不重要。但是它仍然帮我向上推了一步。

第四就是身边有几个朋友都先后去了 Vipassana,都体验很好,于是我想,这件事情至少是可行的,不必恐惧。现在想来,认识那几个朋友也是其中的一步,只是认识他们的时候并不知道,那是因为他们要带领我去 Vipassana。一切都像小小的鹅卵石,一步一步筑起了叙事的楼梯。

虽然很多事情看上去只是微不足道的经历,而且在当时我并不觉得那些经历有意义,也认为它本身已经是终点了。比如夏威夷,我在当时觉得这个经历本身已经很好、很愉悦、很解放天性了,结果发现它只是路程上的一块小的鹅卵石,它不是终点。

但是Vipassana——我想,是我人生中所有的决定、所有的因缘让我来到这,它是我终点的终点,抵达的抵达。

相应的,这篇文章也即将到达终点。如果你读到这里,也请相信你也不是随意地看到了一些与你无关的字符。这是一篇三万字的,没有任何剧情发展,也没有任何感官刺激的长文,我们在此刻相见,说明你一定在心的深处对某个终点也有渴求。我相信是我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和因缘让我写完这篇,也让你读到这篇,那么我的目的就是在你的心里种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有一天也能让你找到你的终点和抵达。

佛陀说:你只能靠自己走出困惑与痛苦。“You have to do your own work. Those who have reached the goal will only show the way. ” 我不知道你的终点在哪里,我的引领也只能到此为止,你必定要做你自己的功课。但我很荣幸能成为这路程中的一部分。

你的终点不一定是 Vipassana,不一定是离开职场、去巴厘岛、夏威夷或者任何具体的地方,但它一定是一个光明的地方。

我知道你会到达一个光明的地方。

(全文完)

————————

后记:

与友人聊到—— Vipassana 作为一种非盈利的组织形式,它将有怎样的未来,聊完后感觉这个组织本身也是一个人类命运的隐喻。特此记录,与你分享。

受训于耶鲁大学、同时也接受过深度内观训练的美国精神科医师 Paul R. Fleischman, MD 将 Vipassana 的组织形态比作 Appalachian Trail ——这是一条在美国东部、从北部的缅因州一直绵延到佐治亚的非盈利性质徒步道。政府从未拨款支持过这条步道的建设,但因为这条土路的自然风光无比美丽,所以每一条走过这条路的人都很喜欢,于是他们自发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自己捐款、也从各处找来鹅卵石,慢慢把这条路铺平,这样下次来走的人就会有更好更平的体验。

这与 Vipassana 异曲同工:每个人参与课程都是免费的,但如果你认为这个体验真的很好、很有帮助,就可以捐赠一点钱作为鹅卵石给它铺路。

这说明,这个组织的创建者的确没有执着。当有一天大家发现这条路没有什么意思的时候,就没有人去铺鹅卵石了,不需要任何革命与打倒的剧情,这个组织就自然地消亡了。

如果有一天,全人类都没有痛苦了、或者全人类灭绝了、被硅基生物取代了,又或者大家发现了比 Vipassana 更好的方法,那么这个组织就会静静地以一种非暴力形式消失。相反的,只要人们的苦仍能够被这条路解脱,那么就会一直有人铺鹅卵石,一直到它的能量自然耗尽的那一天。

葛印卡反复讲,一切都是无常,他也带领了全世界最能理解和接受无常的一群人,那么他所设立的 Vipassana 组织当然也可以是无常的一种表达形式。这个组织是一个脆弱的存在,任何一场瘟疫和战争都可以让 Vipassana 彻底失传;如果有一天人类不再需要这个东西,它也会失传。但这一切都不重要。它被允许自然地消解,自然地化为尘土,或者循环变化成另一种形式。它的存在本身就让你感觉到,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执着,只在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存在。

我们上课的时候,葛印卡老师也在反复说 anicca,anicca,阿尼卡就是印度巴利文的「无常」,这个词他至少说了两百遍。所以在课程结束后,在我们拍集体大合影的时候,所有人已经准备好表情动作,摄影师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突然背景走过了一个农夫。摄影师说,等一下等一下,有人来了,有一个学生笑着说 anicca,然后所有人都笑了,于是摄影师就抓拍到了一张背景有农夫、大家都笑得很开怀的照片。

于是我们再拍照的时候,所有人也不再说 cheers,而是齐声说 Anicca,然后微笑。

这是一张被 Anicca 护佑的合照,送给大家。祝我们都拥抱无常,脸上总有笑意。

后记2:

为了服务大家,我们「不是办法」社群做了一个 Anicca 群,群里有一些参加过 Vipassana 的老生同学,大家如果有兴趣参与课程或者自己是老生,也欢迎加群提问互助、分享经验。

现在群已满 200 人,想要加入可以加我们的社群负责人 Samuel (微信号:samuel230330),注明参加 Anicca 群,他会邀请你加入。Vipassana 的全球课程和这个群都是完全免费的,两者之间也没有利益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