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复盘#18. 转换视角,面试时应该怎么“说”(终篇)

重设自我:设计师求职指南柴林2023-6-26 19:50

本文是《小林的设计面试复盘》的最后一篇,继续以一次面试的案例来谈一下设计师求职面试中的三个问题,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3个问题。

1.换位思考,发现问题所在

换位思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最好的进行换位思考的方法就是直接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之后自然就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就好像是我们做用户调研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并不是用户访谈和焦点小组,最好的方式是成为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完成用户要完成的工作。

我们以小林(化名)为例,来重新思考一下“面试“中的对话和互动吧。

在面试的前5分钟,我问到一个这样的破冰问题:

“你平常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设计学习的?”

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在照着问题清单照本宣科,也不是单纯为了破冰和暖场,因为我的时间也很宝贵。小林是94年的,有两家公司的工作经历,最近一家是在做新零售B端UX方向。同时我看到小林的履历中,2份工作都是在小公司和小团队。在大部分这种类型的B端产品团队,公司内没有设计牛人带他,公司内的环境也不利于好的设计方案的形成。

所以我问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比较关心一个问题:在毕业后的4-5年内,小林在设计师成长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设计方面的自我学习和提升的。

而小林似乎并没有理解这一层含义,只是说:

会看一些设计网站,比如behance、追波、花瓣。

显然,小林的回答不足以解答我问题背后的问题。所以我只能追问:

看这些网站会对你做B端设计有哪些帮助吗?

小林回答到:

在那些网站上会看到一些好的视觉设计形式,B端设计方向的提升我主要靠研究竞品。

嗯……怎么说呢,小林的给我的最终答案是他通过研究竞品来进行设计专业上的提升。虽然也不能说不行,但看竞品的方式更多的是进行业务维度的提升了。

我想说的是,如果小林懂得换位思考,懂得面试官为什么要问他这个问题,也许他可以提供出更好的答案。这些答案并不需要捏造,而是把事实以面试官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合适的场景下表达出来。

关于在小公司如何自我提升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回答:

1)信息源与知识管理,我在公众号上写过一篇知识管理的文章,里面也介绍了设计师信息源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2)把自己做过的每个项目进行系统复盘与整理。在《小林的设计面试复盘》第13篇 中有一个好的例子,那位微软的设计师对自己每个项目都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这种习惯虽然耗时,但对于设计师的个人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主动与外界接触,参加设计圈交流活动,或者认识一些外部公司的设计师朋友,经常交流。

4)系统的个人学习计划与对应的设计练习,能做到自己规划、自己一步步实践和学习,这说起来稀松平常,但真的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做了,不妨主动告诉面试官。

2.作品集不是面试的主角,你才是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万多种职业,这些职业中似乎只有设计师会拿着作品集找工作。作品集确实为设计师求职提供了很多直接的便利,方便雇主面试官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对“作品集”这种形式的依赖。

有很多人会花费2-3个月的时间准备作品集,但不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组织面试时的语言表达。也有很多设计师的作品集逻辑性很强,很有说服力,但一到面试时说起话来,却没有什么逻辑性。

就像我在《小林的设计面试复盘》第#12篇 中提到的那位同学一样,感觉整个人是躲在作品集后面的。这次面试的小林也是这样,看作品集挺好的,但聊起来,感觉又不太对。

比如,我问到:“用户在这个页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小林回答:“主要是申请退款,C端申请退款的比较多。”

我想小林的意思其实是:用户作为B端收银员,在这个界面的常用操作是处理C端的申请退款。

所以我追问:“那是不是处理待办呢?那这个页面的设计是不是应该以to do list为核心?包括配送异常的订单列表。”

我这样问,并不是要质疑小林的设计方案,而是作为设计师自然而然的想与他讨论一下这个设计方案。我想要的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方案,同时也想要听到逻辑性强的方案表述。因为两者同样重要。

但很遗憾,小林都没能给我。

小林对方案的解释我不再复述,总之给我的感受是有点慌张,没有很清晰的设计思路。

我是这样来理解的,这个页面的标题上清晰的写着“接单”,这是一个接单页。这个页面的核心任务是对不同状态的订单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根据不同订单的不同状态和分类,页面用了搜索、筛选器、红点徽标、警示色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便于用户高效操作。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有可能,在面试时求职者与面试官不在一个语言体系当中。比如我刚才讲“用户任务和用户目标、优先处理待办事项、dashboard”等这些事我的语言体系,小林用“申请退款”代替“处理申请退款的订单”是他的语言体系,他这样虽然在面试现场不好理解,但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与熟悉业务的同事这样沟通也许完全没问题。

这就是语言体系的差异。

在面试时,应该主动觉察到这种差异,主动与面试官拉齐语言,这样才可以做到更有效的“面试沟通”,才有可能通过面试。

所以说,作品集的逻辑性再强,也掩盖不了当面讲话的逻辑性太差。如果自己日常讲话没有条理和逻辑,那么在面试时要做一些额外的面试前的准备。对作品集中项目相关的信息做提前整理和练习。以免因为紧张而不能正常表达自己。

3. 以通过面试为目标,主动多说几句有帮助的话

看了前面两个问题,也许你会觉得小林的面试整体表现比较糟糕,其实也不是啦。只是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便于“借题发挥”而已。小林的整体面试表现还不错,尤其是在作品的主动讲解环节。

比如小林就在介绍一个项目的背景时,看似随意地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产品说能用就行了,我觉得不行,后来又主动发起了优化。

先不管事实如何,单就这句话,是非常打动我的。作为一个设计团队的管理者,我就喜欢听这样的话,也希望设计师们可以主动这样想、这样做。为了大家可以这样想、这样做,我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想办法引导大家。

在面试现场,小林不光这样说,还给我解释了当时产品如何低标准,他自己如何坚持把这个项目改掉的过程。这个场景之所以是可以打动面试官的,是因为大部分面试官也都经历过这样的工作场景,可以迅速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帮助求职者和招聘方之间迅速拉近距离,也可以帮助求职者提升通过面试的概率。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多说一些打动面试官的话?

在前面很多篇的复盘中,我也提到了一些无效对话的例子,比如在《小林的设计面试复盘》第17篇 中提到的UI规范的说明与对话,就对通过面试一点帮助都没有。

所以,在面试现场的那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切记一切都要围绕着通过面试为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自我介绍,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作品讲解,围绕这个目标进行问题答疑。

有的放矢,讲话谨慎,不要轻易放飞自我、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