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0年的7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现在看起来似乎还不过时。
我们每个人,其实最开始进入互联网的时候,只是零散式的,我们的很多声音、文字、图像,虽然也会被保留到某一个网页里,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可能网页被清空、网站被下线、最终还可能会因为公司破产而服务器无人维护而导致重要的个人信息404(无处寻觅),那不是仅仅只是记忆或经历的丢失,那其实也是互联网本身的损失,因为没有了”存证“,其实相当于你没有发表过那些声音、文字、图像,就像几年前百度贴吧的事件一样,在那次事件里,有很多贴吧被关停,许多帖子也随之烟消云散,对于看客而言,只不过少了一篇文章,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那是少了一部分他们的生命体验或存在价值(这样说并非夸张),就相当于原本存在过的事情,其实不存在一样,因为没有存证了,因为我们的回忆在数字化时代都上链了,就等同于用01脚本所生成的网页。如果网页没了,那互联网群像的记忆可能就有一部分遗失了,就这么简单,很无奈。
但是上面说的问题,是不是会在当下的新时代被改变呢?这就是我今天想特别重要说的一点:个人数字化存证。
如果今天你进入互联网,会发现你的发声通道,虽然看似还是零散式的,碎片化的,但是实际上更底层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搭建好了。比如:你要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你可以去得到\果壳\知乎发表对某个专业问题的回答;你要是一个热衷参与时评的人,你可以去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去发表你对某个时下要闻的看法;你要是一个懂得炒股的人,你可以去雪球财经\京东金融上面去开设专栏介绍你对股票市场的观察认知;你要是一个特别能写段子的玩家,你可以去快手\抖音上去发布精彩搞笑的短视频来吸引关注;你要是一个在某个小众领域特别有专长和传播热情的人,你还可以去B站开设自己的UP主账号聚拢你的观众;你要是声音特别有磁性你也可以去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去发布你的歌声或电台节目。……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看似零散碎片化的互联网发声通道,你要是用心去盘点,会发现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化矩阵“,在几乎每一个细分门类,都有数字化平台可以支持你,它们帮你聚集了流量,你依照”账号注册——开通账户——发布内容——吸引粉丝“的四个步骤,基本上就可以一点一滴的去展开你的声音和思想,你的广播站,你的能量,就顺延着眼前无数条数字化高速公路,飞速的奔驰在信息价值网络之中。这个过程几乎没有成本。也就是上链的过程,从零散式碎片化,开始慢慢收拢,聚敛,形成阵地,形成各自的高速公路,奔涌而来。慢慢的,你自己也会变成数字化矩阵,你拥有越多的”数字账号“,你发布越多的内容,你的个人信息基站,就越强大,你在那张信息价值网络之中的身份就越高,当然这些内容要是真的有价值才行,无论如何,这个信息价值网络的能量是超乎想象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一个人可以在网络上同时拥有10个以上的数字化账号,手机可能装了10个以上的APP,这已经自动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数字化矩阵了,如果再增加”粉丝“这个关键维度,这个数字化矩阵,就会因为每个个体魅力、吸引力的差异,而产生巨大的”能量差“,所谓能量差,也就是指这个人的数字化矩阵能有多大的传播力量和影响力,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一个人的生存,可能就是一个手机ID(当然这也只是现在的智能终端和ID,未来会不会还是手机来扮演这个智能终端的角色和ID,还不好下结论),这个智能终端所绑定的这10个甚至更多的数字化账号所形成的矩阵,传播力越强,说明了他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空间越大,也说明了他的声音和思考可能有更大概率被互联网这个信息价值网络所留存下来。也许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不一定体现在体力的差异上,而体现在”数字化程度高低“的差异上,你值不值得被记住,你以何种方式被记住,你会被记住多长时间,你会被多少受众记住,这些问题,全部都是需要回答的。
个人数字化存证。我认为这是具有巨大商业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业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个人的数字化矩阵有了,但是粉丝是假粉怎么办,内容是抄袭的怎么办,个体的知识产权如何保护,个体的数字化生存能力真实性如何评估验证,谁对个体的网络言论负责,个人隐私和安全性是否有所保障。这些问题,我相信都是非常紧迫的问题,也存在巨大的痛点和不足之处。
所以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回归到信任。因为个人被数字化虚拟成一个符号了,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但是如果你和我不处于一个生活交集圈子,你没有在非常近的距离接触过我,数字化个体再真实,还是真实不过面对面的,这最终就会有一层信任的隔膜。这是要做个人数字化存证的价值。
我们把自己数字化掉了,然后这些数字化的身份、思想、言论、包括人格,统统都要被赋予一种”标识“,这个”标识“就是存证,不可篡改,不可伪造。
我们在蚂蚁上面有芝麻分、在微信上面有信用分、在得到APP上面有学分,…… 我们已经在数字化矩阵中间被赋予了各种分值,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分布式的身份系统“,能够全面的支持在多个数字化平台之间无缝衔接的、可以服务于个体的信用数据的积累,完成跨主体的数据交换和数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