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余思说
余思说

余思说

@一条大鱼波浪宽

📒 互联网电商|产品PM | 海航->京东->阿里->红杉->抖音| VC数字化|清华MBA | 多学科思维| 终身学习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世界有这么多的小酒馆,感谢你的光临。

💡交换有趣的灵魂,分享有质地的思考。
订阅4
文章68
最后更新:2024-2-1 13:47
查看 【余思说】 详情查看 【一条大鱼波浪宽】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6-24 14:58

研讨会 | 聊聊中国SaaS市场的长坡和薄雪

周末回到学校,参加《战略节奏》这门课程的周六学习研讨社,朱老师邀请了周世坤师兄(也是清华经管MBA毕业)还有吴昊(《SaaS创业路线图》)的作者。他们俩分别还是”小鹅通“和”纷享销客“的天使投资人,应该来说在SaaS这个领域有很深入的行业洞察。今天的研讨社主题也就围绕着”中国SaaS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而展开。题图:形容中国SaaS行业市场既是一个很长的坡(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积雪不够厚(未能形成滚雪球的势能)。1、关于收费问题。先问问你的客户有没有钱。很直接。SaaS是一个薄利多销的行业。SaaS怎么收费很关键。因为它是一个“收租”的行业,你交付了产品,但不是一次性的,是持续的,每个月用户给你交租,这是一种长期契约。如果租户不交钱了,那你的产品也就寿终正寝了。所以这是它的一个特征。收费是第一步,续费更加关键。这就需要你持续的触达客户,所以它的“服务属性”会变得很重。你的服务是否能跟得上用户的需求变化,是否能跟得上你的产品迭代,每一次出新的版本之后,是否能及时有效的触达客户,让客户知道,这是让用户持续愿意付费的前提。如何让用户知道呢?所以很多SaaS企业自己也要做“打点”,做租户的实时行为记录和跟进。数据能力更像是SaaS企业的基本功,如果你只是做服务,而不是通过服务帮助企业的业务实现成长,那也走不长远。2、美国的SaaS化和中国的SaaS化。任何企业都有标杆案例可学习,美国的 SaaS化就是全世界的标杆。美国的软件市场行业体量非常大,因为大部分美国的企业其实都已经完成了教育和觉醒过程,企业不一定需要自己养一堆IT人员,他们可以在市场上付费去购买各种各样的软件服务,来替换自己企业的IT部门和人员的工作。08-09年美国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这早已经是共识。看看Salesforce的演进之路,作为这个行业的全球标杆:Salesforce(SFS-赛富时)股价和市值这20年来涨的非常快,他们自开始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后来开始做大企业,再转型成为通用平台,直至形成PaaS平台级别的应用和服务。完成涵盖客服云、销售云、营销云、电商云等四大产品矩阵,基本完成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服务流程。这20年时间,他们持续的开展并购,包括tableau等。Salesforce的商业哲学是大鱼吃小鱼,而且要吃每一个细分领域里面最头部的企业。“法乎其上”。中国的特点是:市场规模大、收费价值低、付费意愿低。中国仍然是以产业制造业为主的构成,人和人的协同效率依然让位于人和机器的协同效率,截止2020年第三产业占比大概在53.3%,而美国第三产业的占比是79.5%。美国的特点是:美国GDP的构成是以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产品研发等第三产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经济型社会“,过半数的产业盈余率都高于50%。所以人和人的协同效率要求很高。医生、金融、律师、咨询等行业都呈现这样的特点。中国和美国在SaaS市场的体量差异是10多倍,过去十年美国的SaaS产业有上百家上市企业,带来了千亿的收入和万亿的市值;vs 中国的SaaS产业仅有十余家上市企业,带来百亿的收入和千亿的市值规模。如果我们站在投资人的视角去看,就会发现即便到今天这个市场也依旧不乐观,注定是属于一个长坡赛道。我们目前的发展水平,应该接近于美国在2010年的发展水平。3、中国SaaS市场的一些亮点优势1是:网络资源和基础建设,这些年包括IDC、宽带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为SaaS行业迎来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而且,中国企业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更新轮次的变化和调整,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还将持续且深远的开展。我们从雇主和管理者角度去看,很多做大的企业,已经有很强的提效降本的诉求。优势2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以微信为代表的C端用户社交软件,和以钉钉为代表的B端企业用户社交软件,借助于中国移动互联网持续十多年的发展红利,已经对 SaaS市场的发展做到了极大的补充,尤其是微信已经成为国民应用软件。过去疫情三年的影响,使得许多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模式,开启了WFH(Work from home)等线上办公模式。作为像“小鹅通”、“腾讯微信企业版”、“钉钉”都借助这个背景环境得到了快速发展,他们也相应获得了股权市场的融资和估值的高速增长。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不难看到,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下场,真的给SaaS的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价值贡献,相当于做了很多免费的教育和普及。举个生动的例子:小鹅通在钉钉里面做到了企业数字化的“钉钉指数第一”,是钉钉的标杆案例,但是几乎没有给钉钉付费。优势3是:产品型研发人才崛起。SaaS产业要起势,还需要人才。这些年互联网的高薪也吸引了非常多的毕业生加入通信、计算机编程、数据和算法、软件研发等行业领域,客观上培养了大量的产品型研发人才。大厂的人才,基本填补了软件产业的人才“结构洞”,诚然资本市场给了很多产品经理人才很大的溢价,这些都是人才供给的必要条件。我们回忆一下《战略节奏》这门课中的核心逻辑,不难发现,一个行业(要迎来较为快速的发展拐点)他们的基础建设层面,一定是酝酿到了这个节点,使得人才、技术、资金,作为供给侧的资源已经条件具备。然后通过一些“特定机会”(如疫情)带来的“用户需求”突变,引发广泛扩散和传播,产生了亟待满足的需求结构洞,处于能填补该“洞”的中心资产和企业家们,就会找到爆发的机会,同时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4、中国SaaS市场的一些乌云中国企业在数字化的组织文化土壤极度贫瘠。企业内部组织文化的滞后性,和企业服务市场现阶段的复杂性,导致双方没有形成更为良性的链接。企业的业务创新并没能真正落地,即使有了先进的工具,也未必能真正用起来。很多老板觉得自己不搞数字化也能赚很多钱(他们中有不少人是乘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电梯上来的),所以他们从心底不认同软件服务和数字化对他们企业的真正帮助。所以我们很多企业缺乏付费意愿是SaaS的土壤根基太差。SaaS产业依旧处于“羸弱”的局面,投资周期长。这些年,没有投资机构不看企业服务市场的,不能说投资不旺盛。这些投资对产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SaaS产业不是“大力出奇迹”的。很多投资人对于投资周期的忍受是有限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也间接导致了SaaS市场定价策略的影响,许多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产生价格战,目前LTV>=3的企业寥寥无几。很多SaaS企业所花费的渠道和销售费用,都不能被用户付费和续费的收入COVER住。微盟、有赞,这些中国SaaS的当红辣子鸡估值一度很高,但是后来又跌回去了(跌幅高达95%)。SaaS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在一个发展阶段未完结的时候迅速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我们的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智慧化,其实都是在剧烈变化和压缩下形成的。所以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充分,要素市场不完备,进程不完全。5、研讨过程中的真知灼见。资本市场对SaaS的投资也不乐观了,反过来需要中国的创业企业,如果要进入SaaS这个赛道,要想好应对策略。思考找到一个契合的切入点。比如:小鹅通,目前已经从一个纯工具的产品,变成了一个“类平台”的属性,它正在摆脱我们传统软件的定义方式。这是一种新的形式,即小鹅通的产品将会距离业务越来越近,他会开始产生能够连接到交易的能力。再比如,Shopfiy 带来的SaaS商业化思考:它帮助客户搭建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如果你不只是服务客户或能帮客户省钱,而是帮助你的客户挣钱。你就可以面向企业,形成经营网络,这是“类平台”的发展基础。世坤师兄所言:距离业务很近就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离钱,要越近越好。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年以来,互联网企业开启了收费模式,今年开始全面商业化,这无疑是巨头们像市场上释放的信号,“白嫖时代”要终结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越懂业务逻辑的SaaS越值得被尊重。中国领先的SaaS公司,并未一味追寻他人步伐,而是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产品创新:可以充分利用供应链的优势。世界上有50%以上的服装和90%以上的电子产品,都来自中国,新兴的SaaS企业可以利用中国广泛而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开发新的产品,为制造商、零售商等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跨境ERP系统、B2B支付、供应链整合商,这些都需要SaaS企业提供服务。市场创新:利用互联网企业建立B2B2C的分销渠道。许多SaaS公司可以利用现在的消费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来进行有效的投放和分销市场的拓展。因为每一个新增客户,背后都意味着不菲的获客成本,如果能想办法降低获客成本,对于初创期的SaaS企业来说就会有先发优势。关于以上两点,吴昊也补充说,中国SaaS的产业利润率是可以有提升空间的,高毛利和高续费率才是SaaS长期发展的方向。我们的策略不是去COPY人家的,也不是只有薄利多销一条路径,作为SaaS创新企业,其实可以更加主动的嵌套和参与到各互联网公司的产业化数字化改革之中去。AI的出现,极大的改造SaaS产业,这是长期利好的产业信号。SaaS企业要把自己的数据能力建设好,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先做到小鱼塘里面的“大鱼”(比如垂类领先,满足业务垂直+行业垂直),然后在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AI结合行业特点+沉淀业务核心主数据+训练核心的AI产业模型。把订阅率作为关键指标来抓,许多SaaS企业在交付之后,就应该通过数据监测体系来关注用户的后续订阅周期和频率的变化,甚至要向做C端客户一样,关注他们的生命周期(是新客、还是老客;是流失后需要唤醒召回,还是经常复购的忠诚会员),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北森。他们的订阅率非常高,因为把人力资源服务的垂直行业做的很好,所以使用北森的客户都会续订。SaaS企业+AI能力(在未来,聘用价格昂贵的工程师来写代码的成本,可能会因为AI的能力,而让代码产生的成本足够低),那么伴随面向业务服务的成本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也会使得SaaS企业迎来盈利模型的变化。这一变化其实是投资市场喜闻乐见的。比如小鹅通,正在酝酿产品转型。做一个大改版。用AI来进行重塑。面临136个行业的接入。如何保证大家进入小鹅通后,能够找到更快速的方式去使用它。国内的SaaS可能还有一个蓝海市场,那就是集成服务商。国内很多企业提供的API是不规范的、也是不全面的,并且可能会有稳定性问题(可能接入之后一段时间发现调用不了),需要对接企业持续跟进,干的都是脏活苦活累活。所以专门做API的集成,就可以做一家SaaS公司。再进一步,把所有SaaS公司的API集成到一个地方,然后做一个路由,再分发,这也可能是商业模式。服务SaaS的SaaS公司。目前很多品牌商都会在多个电商平台备货,多个电商平台的接口肯定不一样,那么如果要统一管理商品、库存、物流、订单、交易数据的话,那么品牌商需要一个集成服务。比如电商代运营商,那么围绕代运营商,还可以形成店铺代运营的代运营集成。中国目前的SaaS生态里面没有这一波伙伴,但未来一定会持续的壮大。最后,朱老师在总结这一次讨论的时候,点出了以下的观察和思考:第一、绝大多数企业,业务扩展诉求 大于 降本增效的目标,业务扩展诉求包含了这家企业的文化甚至是企业家精神意志,任何的服务企业都替代不了企业一把手的战略。所以这个环节,其实是没有 SaaS 能力的决策,是没有好的SaaS产品真正参与到企业战略决策之中的。如果未来,我们要enable这些企业真正接受 SaaS 服务。就要看看自己的SaaS企业,是否参与到了经营扩张主导的机会中。在这里,我们再看美团的发展,作为平台,它可以顺着企业的业务扩展路径,借助海量C端用户的外卖需求,面向平台来发展自身的餐饮行业的SaaS软件,然后为这些餐厅提供软件和数据服务,美团平台->SaaS企业->提升客户库存周转率->现金流提升->分钱分利润。这就属于深度的嵌套到了客户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之中,这才具有发展的潜力和高利润的价值,值得借鉴。第二、通过某种新的工具,enable产业发生转型。这是成长路径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的“型”,产业的趋势,产业发展的特征,产业要有“型”,才可“转型”。如果你是一个 SaaS企业,或者平台,你只有看到产业未来的特点,你做的SaaS产品真正延伸和扩展了行业内的业务,才会有好的发展机会,才是企业SaaS的发展根因和动力。中国去学习美国的SaaS产业,是“刻舟求剑”的行为。中国的 SaaS企业形态,一定是产业互联网,要好好研究产业的演进,要贴合客户的业务发展扩展的路径去发展自身。绘图:文心一格-AI绘画Prompts:长坡、厚雪、季节、复杂细节、4K、中国风

2022-7-10 20:27

个人数字化存证

我在2020年的7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现在看起来似乎还不过时。我们每个人,其实最开始进入互联网的时候,只是零散式的,我们的很多声音、文字、图像,虽然也会被保留到某一个网页里,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可能网页被清空、网站被下线、最终还可能会因为公司破产而服务器无人维护而导致重要的个人信息404(无处寻觅),那不是仅仅只是记忆或经历的丢失,那其实也是互联网本身的损失,因为没有了”存证“,其实相当于你没有发表过那些声音、文字、图像,就像几年前百度贴吧的事件一样,在那次事件里,有很多贴吧被关停,许多帖子也随之烟消云散,对于看客而言,只不过少了一篇文章,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那是少了一部分他们的生命体验或存在价值(这样说并非夸张),就相当于原本存在过的事情,其实不存在一样,因为没有存证了,因为我们的回忆在数字化时代都上链了,就等同于用01脚本所生成的网页。如果网页没了,那互联网群像的记忆可能就有一部分遗失了,就这么简单,很无奈。但是上面说的问题,是不是会在当下的新时代被改变呢?这就是我今天想特别重要说的一点:个人数字化存证。如果今天你进入互联网,会发现你的发声通道,虽然看似还是零散式的,碎片化的,但是实际上更底层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搭建好了。比如:你要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你可以去得到\果壳\知乎发表对某个专业问题的回答;你要是一个热衷参与时评的人,你可以去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去发表你对某个时下要闻的看法;你要是一个懂得炒股的人,你可以去雪球财经\京东金融上面去开设专栏介绍你对股票市场的观察认知;你要是一个特别能写段子的玩家,你可以去快手\抖音上去发布精彩搞笑的短视频来吸引关注;你要是一个在某个小众领域特别有专长和传播热情的人,你还可以去B站开设自己的UP主账号聚拢你的观众;你要是声音特别有磁性你也可以去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去发布你的歌声或电台节目。……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看似零散碎片化的互联网发声通道,你要是用心去盘点,会发现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化矩阵“,在几乎每一个细分门类,都有数字化平台可以支持你,它们帮你聚集了流量,你依照”账号注册——开通账户——发布内容——吸引粉丝“的四个步骤,基本上就可以一点一滴的去展开你的声音和思想,你的广播站,你的能量,就顺延着眼前无数条数字化高速公路,飞速的奔驰在信息价值网络之中。这个过程几乎没有成本。也就是上链的过程,从零散式碎片化,开始慢慢收拢,聚敛,形成阵地,形成各自的高速公路,奔涌而来。慢慢的,你自己也会变成数字化矩阵,你拥有越多的”数字账号“,你发布越多的内容,你的个人信息基站,就越强大,你在那张信息价值网络之中的身份就越高,当然这些内容要是真的有价值才行,无论如何,这个信息价值网络的能量是超乎想象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一个人可以在网络上同时拥有10个以上的数字化账号,手机可能装了10个以上的APP,这已经自动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数字化矩阵了,如果再增加”粉丝“这个关键维度,这个数字化矩阵,就会因为每个个体魅力、吸引力的差异,而产生巨大的”能量差“,所谓能量差,也就是指这个人的数字化矩阵能有多大的传播力量和影响力,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一个人的生存,可能就是一个手机ID(当然这也只是现在的智能终端和ID,未来会不会还是手机来扮演这个智能终端的角色和ID,还不好下结论),这个智能终端所绑定的这10个甚至更多的数字化账号所形成的矩阵,传播力越强,说明了他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空间越大,也说明了他的声音和思考可能有更大概率被互联网这个信息价值网络所留存下来。也许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不一定体现在体力的差异上,而体现在”数字化程度高低“的差异上,你值不值得被记住,你以何种方式被记住,你会被记住多长时间,你会被多少受众记住,这些问题,全部都是需要回答的。个人数字化存证。我认为这是具有巨大商业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业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个人的数字化矩阵有了,但是粉丝是假粉怎么办,内容是抄袭的怎么办,个体的知识产权如何保护,个体的数字化生存能力真实性如何评估验证,谁对个体的网络言论负责,个人隐私和安全性是否有所保障。这些问题,我相信都是非常紧迫的问题,也存在巨大的痛点和不足之处。所以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回归到信任。因为个人被数字化虚拟成一个符号了,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但是如果你和我不处于一个生活交集圈子,你没有在非常近的距离接触过我,数字化个体再真实,还是真实不过面对面的,这最终就会有一层信任的隔膜。这是要做个人数字化存证的价值。我们把自己数字化掉了,然后这些数字化的身份、思想、言论、包括人格,统统都要被赋予一种”标识“,这个”标识“就是存证,不可篡改,不可伪造。我们在蚂蚁上面有芝麻分、在微信上面有信用分、在得到APP上面有学分,…… 我们已经在数字化矩阵中间被赋予了各种分值,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分布式的身份系统“,能够全面的支持在多个数字化平台之间无缝衔接的、可以服务于个体的信用数据的积累,完成跨主体的数据交换和数据交易。

2022-5-23 10:7

一本神奇的书——《GEB》读后感

《集异壁》,这个翻译,对于《GEB》这本书来说也是非常妙的。仿佛是一面集合了诸多”神异之事“的墙壁,自带某种神秘的吸引力。吸引人向前,想要一窥真容。图一:GEB这本书曾经获得美国普利策大奖,5-60年前时就已经提到了”人工智能“。GEB:G是指数学家哥德尔、E是指画家爱舍尔、B是指音乐家巴赫。这本书揭示了数理逻辑、绘画、音乐等领域之间深刻的共同规律,指出一条永恒的金带把这些表面上大相径庭的领域贯穿在一起,它还构成了奥秘的思维、人工智能和生命遗传机制的基础。文中从音乐、美术中的怪圈谈起,继而谈到了逻辑和数学中的怪圈,”怪圈“是全书的中心概念,也是作者对于哥德尔定理本质的最形象的概括。作者特别强调了赋于形式符号以生命活力的同构,介绍了形式系统及其内部结构,然后又论述了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递归。哥德尔定理证明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两个思想:哥德尔编码与自我相关。原书一共有20章,每一章前面都有一段妙趣洋溢的对话。对话中的主角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创造的角色:阿基里斯和乌龟。阿基里斯是跑的最快的希腊英雄,乌龟则是跑的极慢的动物。这两个角色放在一起使文章增添了哲理和悖论的色彩。哥德尔的理论改变了数学发展的过程,触动了人类思维的深层结构,它又渗透到了音乐、艺术、生物、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这本书原版可谓是煌煌巨著。现在拿在我手里的是一个”精编的译本“,删掉了很多原著中的对话。甚至这不是翻译,这是一个再读之后的介绍。中文译者写下介绍的年代是1983年3月。我从”多抓鱼”买下来这本奇书,甚至还能闻到这本书时代的气息,书页已经泛黄,还夹着当时买书人的发票,1987年,广州,当时的标价是1.07元。看着这个1.07,真是恍如隔世。图二:电影《盗梦空间》画面怪圈怪圈,出现在爱舍尔的画里,指的是画面中的事物在封闭空间的一个原点开始循着一些楼梯或者指引按照规律往前走,结果走着走着就回到了原点,形成了首尾相应的无限循环。这个过程是让人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完成的。可以说是一种画面构图的技法使得空间发生了层次的错乱,也绕开了人的知觉系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循环。图三:埃舍尔的怪圈也出现在巴赫的《卡农》的音乐节奏里,指的是乐谱跟随一个主题进行不断的重复演奏,每演奏一次主题,乐谱的调都开始往上升调,接连几个章节之后,看似音调已经距离乐章开始偏差很多了,但是在不知不觉中音调又回到了起初的调上,仿佛没有升过调一样。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演奏上的怪圈。在数学里,也同样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怪圈,从一个原点的公理(即共识)开始,往前推演出定理。只要公理正确,推演过程正确,那么定理就一定正确,但哥德尔发现数学的大厦根基中,有一些命题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自证,而看似完备的公理,也无法推断出所有完备的定理。总有一些定理是无法通过公理判断识别的。比如数学逻辑上上存在的“悖论”(A是一个小岛的居民,他说“所有岛上的居民都在撒谎”,这句话本身无论立场为何,推断出来的结果,总是和最初的立场相悖,陷入了死循环)有意思的是A是这个岛的居民本身,是内含于他说的这句话本身的,也就是他“自我包含”于他自己的话中。类似这样的“集合”在数学中的推导也会产生“悖论”。所以要想防止悖论的产生,从一开始就要把“我”排除在“我说的话的本体”之外,如此一来就需要在数学基础大厦上打上很多“补丁”,这个补丁也仅仅能在理论上成立,如果一旦推开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这个补丁是无法打下去的,就好比你无法要求他人说话时,必须遵从某一条语言规则一样,每个人在语言上面的理解都是如此不一致,使得这个“补丁”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回到数学上,类似这样的“怪圈”的存在,论证到最后,由哥德尔给出了结论:数学本身的根基就是不完备的,有些问题无法通过数学逻辑来进行解决。承认“不完备”也可以说是科学演化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著名的悬疑短片英剧《九号秘事》第八季的第一集,同样也有致敬这样的“怪圈”,短片的主角是一个研究历史文化的博士,圣诞夜独自来到教堂寻访宝物,却无意间看到了“一个神秘人”也在教堂,同时还遇到一对来此借宿的情侣,借由情侣的一段闲谈,编剧巧妙的在时间线上做了一个“剪辑”,谜底揭晓,最开头迷惑这个博士的“诡影”,就是未来的博士自己。影片进入到最后,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编剧早已经将最后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剧透出来,只不过它太隐蔽,巧妙的绕开了正常的思维逻辑。仔细想想,怪圈之“怪”,就在于它的刻意复现和不知不觉。(同题材的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恐怖游轮》,《前目的地》)同构继续往下,就到了“同构”这个关键词,很多问题其实表面看起来不一样,但事实上本质是一样的。我们把表象不一样,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两个事物,可以通过“同构”(共同构造)的逻辑来加以连接,形成等价转化。如果我们不能证明A,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证明和A相似的B来实现。这种思维方法,也是形式逻辑系统的精髓,人类借由这样的思维桥梁,完成了许多看似无法论证的难题。当我们利用同构性原理,来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延伸的思考是:是不是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本质规律“,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大一统的东西,然后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灵活的跨越和转移,完成知识体系的打通。递归再说到另一个关键词就是”递归“,从表面来看这是表达”递进和归纳”的含义,也就是一件事物在不断的递进的过程中,会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反馈,这个反馈的有效性会让事物发展吸收经验教训,从而产生新的递进,周而复始之中完成进化。在计算机程序中,递归的思想是把一个大型复杂问题层层转化为一个与原问题规模更小的问题,问题被拆解成子问题后,递归调用继续进行,直到子问题无需进一步递归就可以解决的地步为止。比如:阶乘函数就是最典型的递归调用。另外,在遗传生物学中,有一个现象:基因其实是写在DNA的双螺旋结构中,遗传基因传递了人类延续的某种密码。但循着正常的基因往前递归的时候,应该会产生不断的进化,事实上却会出现一些”基因突变“,这个突变准确来说可能是往前也可能是倒退,回到了某个原点,至于在哪个环节发生的突变,这个是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也许,这就是生物学中的“怪圈”?不确定性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是不是数学中的“不确定”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是不是物理学中的“不确定”(比如量子力学)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前些年美剧《西部世界》大火,里面大概说的就是“机器人衍生出了自己的智慧,并且反抗作为造物主的人类”的故事,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究竟在什么节点上面会产生突变,产生自我认知,不再遵循最初所设定的规则,这个不确定性,也许就是KK提到的“失控”,按照进化规律+一般程序的推演,发展是可被预测的,是在可掌控范围的。但是一旦遇到了“不确定性”,一旦遇到了“怪圈”,事物的走向可能就会进入一个奇怪的循环,而且是没有答案的循环之中。这不能不说会动摇一些很根基的信念价值。人类历史莫不如此,我们肉眼可见的和平,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规律”,哪怕这个规律强大到被认为是“真理”,只要时间足够长,可能“真理”都会倒塌。比如:人类的和平、知识文明的传承、物种的延续。以及构筑在我们现有知识体系上面的一切。《三体》已经为我们演绎过那份“不确定性”了,它带来的“农场主理论”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我们也像火鸡一样,每天到点就等待着农场主的喂食,并且引以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直到复活节的那一天到来,等待火鸡的不是食物,而是枪和屠杀的话。那我们还能心平气和的面对自己的生命吗。说到这里,我想可能有点偏题了。GEB这本书核心的观点很深厚,我无法通过浅显的语言说明白(就好比禅宗认为“悟性”高于“理性”,言语一说出口,就是错),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从书中能够拾取到一些对我有启发的观点,那就是价值了。图四:爱因斯坦和哥德尔金带金带,是一个区间,不是一个准确值,不是一个锚点,区间所覆盖的区域,正是各个学科背后那个神秘又迷人的“未解之处”,这个“犹如黑洞或暗物质”存在的地方,无论是怪圈还是别的什么,它都表明一种敬畏,我们把这样的敬畏,通过不完备性原理本身做了一个阐述,这个阐述让”未解之处“多了一份”断臂维纳斯之美“,这个美是让人心向神往而又不能企及的。就像遥远的银河一般,我们只能想象它是金光闪闪的,是一条缥缈在星空之上的金带。图五:本书的封面《一条永恒的金带》最后附带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关于解释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来自清华大学赵昊彤博士的解读:https://blog.csdn.net/u9oo9xkm169leldr84/article/details/103760115

2022-4-24 9:47

关于无心插柳和刻意规划

我相信在很多人的生活、学习或工作体验中,会至少遇到过一种情况:刻意想要去做的计划总是搁浅,无心插柳的巧合却带来了意外惊喜。我做产品经理多年,凡事都有一种思考惯性。喜欢用逻辑去推理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喜欢寻找一个事情的“驱动力”,我想这大概是源于:确定的认知可以带来确定的掌控,因为有了掌控,而获得了对事情的预期(预测能力),有了预期于是进而有了一种安全感。说到底,做事有逻辑,因果有联系,找得到底层动力,会让我感觉到可控和安全。但也因为逻辑理性的存在,做事情总会寻因寻果,显得“计划性”太强,而“随机性”不足。计划性当然有很好的优点,比如说按部就班不会出现大偏差,目标明确,降低风险,做好充分的应对。缺点在于,对很多条件(也就是“原因”)有一种习惯性依赖,常见的口头语是,“唉,…还不足”,“等等,…那个没做完,这个就不能开始”,“好,但是…再做”,“这个弄好了再做那个吧”。于是,很多事情容易等待,容易拖延,容易搁浅,因为我总会发现,哪有什么“万事俱备”?生活的常态就不是只有确定性的,而是经常会涌入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这些统统都不是可以提前预判的,一个人再强大,也没有能力去做好100%的预测。黑天鹅,灰犀牛,都是不期而遇的。显然,一味地逻辑理性,这种做法有其自身不足和局限。那么,用什么方式,可以“对冲”消解掉这样的路径依赖呢?— 我觉得要在“逻辑理性”基础上,调和一种适当比例的“艺术感性”进去,允许因果,也允许不因果,允许计划,也允许不计划,允许理性,也允许不理性,允许清晰,也允许不清晰。这就是“灰度”。在绘画的专业术语中,有一种颜色叫做“生色”。它的意思是,没有经过调和的颜色。比如:纯紫色,纯粉色,纯黄色等。而要进行绘画创作,色彩就不能只是原来的样子,而是要进行不同颜色的组合,形成“调色”。最近几年风靡的“莫兰迪色系”,就是在许多明亮的生色中,加入了“灰调”,一下子让原本饱和度很高的生色,增加了一种高级感,显出了洋气的味道。要调配出一种适当比例的颜色,是绘画专业的基本功,需要练习,需要灵感。同样,要调配出一种适当比例的生活颜色,也是要善于将“逻辑理性”融入一些“艺术感性”的色彩,让规划之中融入一些混沌,让确定之中融入一些随机,让刻意规划之中融入一些无心插柳。又比如,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算法处理中,经常会剔除“明显不符合规律”的”离群值”,因为它偏差度大,但也许,边缘性的创新,却是恰恰要求保留这些“离群值”的。最后,关于“无心插柳”再补充一句:无心,混沌,随机,感性,并不等同于粗心,混乱,停滞,胡来。我们不能躺平等待熵增,而是要培育出一个好的习惯,并且形成一个好的行为持续性,也就是俗称的“坚持”,虽然坚持的开始总是无人问津的,但相信岁月总会回报有心人的,静待花开。

2022-4-10 19:13

符号和色彩:我的读书标记系统

手捧纸质书,有说不出的欢喜。我爱鼓捣书,喜欢用自己摸索出的方式阅读一本书。琢磨了一套“读书标记系统”,自己读纸质书的时候用的很爽,这个方法难说是否适合所有人,不妨拿出来交流吧。📒 波浪线符号~~~~~:表示重要的、关键的、有启发的句子。画圆圈:表示重要的、关键的、有启发的概念。圆圈中包含+ : 表示正面的、积极的、有用的论断。圆圈中包含- :表示负面的、消极的、贬义的论断。📒 红色的贴纸条:表示有情绪、有感受、有共鸣的观点。绿色的贴纸条:表示创新的、富有原创力的开拓性观点。蓝色的贴纸条:表示有逻辑、规则、结构顺序的说法。黄色的贴纸条:表示有利益、有好处、有激励的观点。橙色的贴纸条:当上面几种颜色用光之后的备用色。📒 读一本书,先看目录框架,再使用Forest来量化看一本书需要种植的森林树或者🍅番茄钟。💡 不同色彩纸条背后的灵感是“六顶思考帽”* 蓝色(确定顺序、规则、逻辑)、-讨论前要定义规则,要求,目标。 -阅读前可先约定做笔记的规则。* 白色(分享信息、资料、数据)、-讨论中要尊重数据和资料背景。-阅读中可以随时注意文段中出现的数据并做重要标记。* 黄色(思考利益、好处、赞赏)、-讨论中要摆明利益,引发热情。-阅读中可对事情的正面向表述做出标记。* 黑色(预设问题、困难、阻碍)、-讨论中要正视问题,预期管理。-阅读中可对事情的负面向表述做出标记。* 绿色(激发创新、创意、开拓)、-讨论中要敢于发散,鼓励跳跃。-阅读中可对事情的创新创意和激发你灵感的部分做出重要标记。* 红色(感受情绪、感觉、关系)。-讨论中要注重情绪,注重人因。-阅读中引发你的情绪和感受强烈共鸣的地方做出重要标记每读完一本书,能够明确感觉到书经过了一次标签的洗礼,因此有了色彩,因此有了独特的印记,它便不再是你的陌路人,而成为了老朋友。这本身就是令人欣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