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前咨询师,我对framework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我不喜欢那些生搬硬套的方法论,为了好记而创造出一些奇奇怪怪(其实根本记不住)的简写,其实和心灵鸡汤没啥两样,看了就忘。但我喜欢用segment的方法去看待问题,相信问题不管大小都有可被拆解的逻辑,framework没有对错,只要能帮助我们有效思考就行。
大概几年前我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的时候,画了三个圈,代表了人一生要figure out的三种关系: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如果一个人能明确自己在这三层关系中的定位和意义,那就算“活得清醒”,大概率不会感到迷失。
首先,自我是一切的底层。一个和自己相处不融洽的人,就是所谓的“活的别扭”,自己不舒服,周围的人也能感觉到。反之则是我们能给一个人最高的评价:“自洽”。
我认为,和自我的关系有几层:了解自我 > 接受自我 > 最后是活出自我。有句话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我很喜欢。这短短九个字里,就把这三层递进说尽了。
万丈高楼都起于「了解自我」这四个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字。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系统里注重术的传导,却少了让孩子们挖掘内心,了解自我的课程。很多quarter life crisis,mid life crisis都源于人生过半,意识到原来自己过的一直是别人想让我过的生活,然后突然醒悟:这不是我想要的!
另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重点是自我的「可进化性」。山本耀司说,“一个人的自我,是在关系的碰撞中形成的,厉害人物,是和厉害的东西去碰撞。” 同样的我,如果没有出国留学,如果没有回国工作,如果没有在非洲创业,“我”都不会是今天的我。如果我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就是多去体验,多去碰撞!自我不是坐在家里想出来的,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经历中发现的。自我的宝贵如同一颗钻石,但也需要我们去用人生的历练不断打磨,才会有机会熠熠发光。
接受自我也是不容易的一课。尤其是对女孩子来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男生一样“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有些人甚至把“批判和自我批判”当作美德,看到别人对自己的状态满意就不舒服,非要上去喷两句。其实我在网上遇到无缘无故攻击性很强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他们的底层自我应该不太完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不需要也不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回应。
自我觉知和自我批判是两码事。Being self aware is not the same as being self critical. 如果你脑海里有两个不同的声音,self aware的声音会说“我察觉到了我此刻的状态/情绪/想法是... 我会这么想/感受的原因是...”,self critical声音会说“我怎么会这样啊,我也太差劲了吧!我一定要赶紧停止这么做。” 前者是温柔的,来自于爱和善意的;后者则是攻击性质的,来自于恐惧的。
我们可以去觉知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这篇情绪管理的文章里已经写过),但要意识到这些都不是“我”,不要因此就开始自我攻击,降低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可能,你才是对自己PUA最严重的人!)当你接受自己的一切,好和不好,优点和缺点,不再为难自己,你身上会开始闪耀自洽的光芒。
自洽之后,是和他人的关系。这里的重点是维持优质的亲密关系。
巴菲特对幸福的定义是“我爱的人都爱我”,这点我超级同意。我根本不需要人人都爱我,只要我在乎的人爱我就够了。(因此公众号即使有不好听的言论也不会对我造成打击,因为他们压根不在我的幸福圈子里。)
我对他人的定义不是所有人,而是我们生命中的亲密关系,亲情友情爱情。回国的两年里我发现自己喜欢创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擅长组织团体活动,设计让朋友们愉快的旅程。我觉得不管大环境如何,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给自己创造一个“小王国”的能力。在这个小王国里有我们最亲近的,同频的社交圈,大家相互鼓励,共同成长,是彼此无条件的支持者。
情感是要维护的。有些人或许在大学里曾有过这么一帮好哥们儿好闺蜜,但毕业后渐渐联系少了,感情也会淡。我前两天还在和大学闺蜜们讨论,要重新计划一次德国之旅,重复我们8年前一起在德国study abroad的经历。我的不少mentor都说他们会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一年一起旅行一次。无论是爱人家人还是朋友,都可以用一些“仪式感”来让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最后是我们和世界,和宇宙的关系。这里的重点是贡献和感恩。
很多人都知道“吸引力法则”或者是“向宇宙下订单”这种比较灵性的说法。我同意没有依据的灵性就是迷性,尤其是没有行动,空等宇宙给你送礼物上门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相信多数人的底层价值中还是有“利他”这一项。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加我们的意义感。很多觉得工作没有意义的小伙伴,也是出于一种“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的感觉:看不到自己工作带来的直接正面影响,就会开始质疑意义(我自己离开咨询也是这个原因)。
因此,在我们和世界的关系里,必须有贡献这个关键词。我们只要能认识并且认可自己做出的贡献,就能找到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实际的价值。要注意,这种认可也许是完全主观的:也许有些公司和企业的价值我们并不认可,但是创始人自己坚定不移,那ta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意义。换个角度来说,也许你做的工作其实客观上很有价值,但你自己骨子里就是没有认同感,那你一样会怀疑人生。
所以,我建议你开始用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我在做的事,为世界做了什么贡献呢?对现在的我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我让更多人吃上健康便宜的蔬菜,让更多农民用可持续的方式进行耕种,让几百号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绝对不是只有我的工作和行业才有意义。我今晚去现场看了泰拳选手的比赛,有的人可能觉得打架能有啥意义,但在泰拳爱好者眼里,这些成功的选手们就是榜样,或许是他们强身健体,训练泰拳的原因;让他人爱上一项运动,难道不是一种贡献吗?我们做的工作也好,爱好也好,其实都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为世界创造贡献。不管是帮人类造火箭上火星延续基因,还是给他人带来几分钟的快乐 —— 重点是你愿不愿意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从而真正认可自己做的事情。
另一个和宇宙关系的大命题是保持感恩。我相信如果有所谓的higher power,ta也会愿意优先帮助那些怀抱感恩之心,而非满腹抱怨的人。我真心相信感恩之心是90%来自于我们的主观意愿:那些爱抱怨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找到抱怨的理由。反之,懂得感恩的人,在逆境中也能发现值得感谢的人和事。一旦进入了感恩的正循环(必须发自内心),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好起来。所谓“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我身边的朋友有很多,无论行业还是国家都算是多元化,但几乎没有一个是爱抱怨的类型。大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小我遇到爱抱怨的人就会绕道走,尽量少交往。要搞清楚,说明自己遇到的问题不是抱怨,而无病呻吟就是了 —— 区别是前者可以帮我们找到解决方法,后者则不能。
当你开始怀抱一颗感恩的心为世界做贡献,你会发现,世界一定会对你抱之微笑。
---
我们人类究其一生,大约都在和自我,他人,世界的关系里纠缠。像开头说的,方法论没有对错,只是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随着我的成长,或许我也会回来再度更新这个framework,增加一些新的枝叶,去掉过时的知识。你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的呢?欢迎分享或在评论区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