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继续学习曹将的《如何提升结构化表达能力》。
如果把解决问题比作看病,那第一步就是诊断病症,接下来是对症下药,最后便是药到病除。
——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
01 一个案例:家里很乱,我该怎么办?
家里为什么乱?表面上看,就是因为懒。但是,为什么会懒?
如果把打扫这件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拆分,它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腾挪桌椅,留下扫地空间。
用扫把扫地。
用拖把拖地。
倒垃圾。
接下来,我就要去分析这些过程背后让我「懒」的原因。
腾挪桌椅,留下扫地空间:有些家居比较重,我力气小,搬不动。
用扫把扫地:扫地很无聊,扫地很费时间。
用拖把拖地:拖地也很无聊,拖地也很费时间。
倒垃圾:垃圾分类麻烦,我一般用外卖的袋子装,装不了太多东西。
再往后,我要找到哪些原因是“我能解决”且“对结果重要”的方法。
家居重:不能解决。
力气小:短时间无法解决。
扫地和拖地无聊:可以边扫地边听播客(重要且能解决)。
扫地和拖地费时间:用扫地机器人(重要且能解决)。
垃圾分类麻烦:暂时无法解决。
袋子装不了太多东西:买专门的大型垃圾袋(能解决)。
这样一分析,解决方案就出来了:买个扫地机器人,在我上班时打扫;它如果打扫不够干净的话,就自己再扫拖一下,在过程中,我则可以听播客。
至于装在快递袋里,其实并不费太多时间,就先不考虑更换了。
02 再来看个案例:各部门信息不共享该怎么办?
基本上每个公司都有部门墙:信息不共享,导致大家经常同时做一些事情,浪费财力,效果也不好。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我们还是先分析原因:为什么大家不共享信息?
只要涉及到人的问题,都可以拆分为两部分:意愿和能力。
意愿层面:大家没有共享意识,企业也没有共享的奖惩措施。
能力层面:没有共享流程(大家不知道怎么共享),没有共享工具(大家不知道如何共享),没有共享机制(大家不知道共享什么)。
于是,我们就可以基于以上分析,对症下药:
没有共享意识:公司领导通过大会发言进行提倡,内部也可以张贴海报进行宣传。
没有共享的奖惩措施:对于两个部门协同完成的工作,年末考核酌情特别加分,同时进行荣誉表彰“最佳协作奖”。
没有共享流程:建立共享流程,比如需要协作的部门在企业办公系统(OA)上提出需求,隔壁部门必须两天内反馈。
没有共享工具:利用飞书(或企业微信)建立共享文档。
不知道共享什么:各部门每年梳理需要其他部门支持的工作,办公室整合好发给各部门,并签字确认。
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哪些是“最快能解决”且“效果较好的”:
公司领导通过大会发言进行提倡:写好稿子给到领导即可,快且效果好。
内部张贴海报:快且效果好。
考核加分:这个比较慢,但效果会很好(毕竟跟钱挂钩)。
年末表彰:也比较慢,效果中等。
建立共享流程:需要信息部门修改系统,慢,但效果会很好。
利用飞书(或企业微信)建立共享文档:马上就能用(免费),效果也好。
梳理共享内容:快,效果好。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短期可以先领导发言、内部贴海报、使用共享文档、梳理共享内容;其他内容则可以视改善情况,在第二阶段完成。
03 如何使用结构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用结构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核心是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
而要找到原因,就需要对问题进行结构化分析。怎么做结构化分析呢?
在第一个案例中,我们用到了时间关系来分析:将问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拆分为一个个流程,然后分析每个流程的问题。
在第二个案例中,我们用到了空间关系来分析:将问题按照整体和部分的框架,拆分为两个类别(意愿和能力),然后分析每个类别下的问题。
而在找结果的时候,我们还用到了一种关系:程度关系。
在两个案例中,我们用到了程度关系:有些方法是“我能解决”且“对结果重要”的或(“最快能解决”且“效果较好的”),剩下的是“其他”。我们就先解决相对更重要的,之后再考虑其他的部分。
这就是结构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