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宜修剪人生

雨林情书 by JessJess 朱静姝2024-2-20 3:9

很多文艺青年都有一个花园梦。

我也曾经是那样一个文艺青年。

五年前,我买下了现在住的房子。它在阿姆斯特丹地段并不算好,住宅本身只有不到50平,花园却有100多平,但我为了这个梦想中的Permaculture花园,还加了价。

Permaculture,中文音译名很好听,叫“朴门”,也叫永续农业,其目的是创建一个既美观、又能够产出食物、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健康的良性环境。

后来每当朋友为这个花园投来羡慕的目光、说“也想种地”时,我都会提醒他们说:

“在你为了花园而买房、或者为了种地而辞职之前,先来帮我干干粗活儿吧!比如戴着手套拔掉全部会扎人的荨麻草,或者夏天每天花半个小时浇水、每周开着巨吵的机器除草。

干两天之后再决定,你是真爱自然,还是叶公好龙,或是在以桃花源为借口、逃避你更大的世俗野心。

你想过李子柒的生活,但绝大部分时间你做的,其实是她的幕后团队要做的事。”

而今年,我还想要加一句劝——

比起琐碎和劳累,种地更大的“危险”是,它会改变你。

你以为你是在打理花园,但其实,是花园在打理你。

你以为花园长成了你要的样子,但其实,是你慢慢地,变成了花园想要的样子:你开始能够命名各种灌木、果树、虫鸟和杂草,你会为它们浇水施肥,你会为了一棵树的生病而学习新的土壤和农药知识,你会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城市小孩,变得不介意把双手和裤子弄脏。

你不仅会长成一名园丁,你还会长成一颗植物。

你会扎根,会绽放,会枯萎,会凋零,会重生。

你会进入一种四季循环往复的生命节奏。

你会更懂休养生息。

而你那个旧有的、出厂默认设置下的自我,那个线性的、奔忙的、攀比的、进步无止尽的自我,会时常感受到“要死了”一样的威胁和恐惧。

所以,不要轻易拥有花园。

除非,你的ego也愿意体会某种小小的死。

目录

一、剪枝

二、修剪房间

三、修剪实手机主屏幕

四、当代英雄之旅

一、剪枝

(不是贾玲的那个“减脂”哦)(烂谐音梗)

(如果你对园艺无感,也可以把这一节当作人生比喻来读。)

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

一月底,花园里的树枝就已经快有发芽的迹象了,

而在它们长出叶子之前,就要修剪一遍,否则夏天就只会长大量的叶子,但不会长果子。

我过去并没有这些知识。

种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试错的时间成本,要以年来计。

我们有过误打误撞、新手好运的丰收之年,也有过因为剪错枝而颗粒无收的秋天。

据说农业或园艺要做十年,才算基本入门。

这时间尺度,让人既沮丧,又谦卑。

往年,我总是怕犯错,所以剪枝都交给妈妈、婆婆、老公或其他声称会剪枝的朋友。

植物似乎有种不可被认知和冒犯的神秘感,让我望而却步。

也是怕承担责任吧。却又会粉饰自己的心虚,美其名曰“我就任其野蛮生长,谁说果树就一定要结又大又甜的果子。”

而今年,那些怯懦和解释都消失了。

我开始自己剪枝。因为我承认,我就是想吃到好吃的果子,而为此,我就是要学习人工干预的办法。况且人与自然,并不是单向的一方调教一方被驯化的关系。它们是在彼此借力、互相馈赠。

对于犯错,我也释然很多。

就算剪错,就算今年又不结果,那也是我亲自走过的学习轨迹。

我开始有底气相信,不管结果如何,大地和花园都会包容我再错一年。

我了解到,一棵果树,需要被剪去三分之一那么多的树枝,才会有足够的营养返回到树根,然后输送给新叶。

三分之一!比我之前扭扭捏捏剪的量多得多。

也感叹于一棵树的强韧。

被剪得光秃秃的,反倒才有茂盛的可能。

而剪枝有三个规矩,也很像我欣赏的人生状态:

1. 剪掉枝头过细过密的小枝丫

——宜宽松,不宜密集混乱

2. 剪掉向中心生长的树枝,保留往外扩散的

——内心留够空白,向外则敢于占空间

3. 如果有两根树枝之间呈比较小的锐角,也要剪去其中较弱的一根,否则会竞争养分,对二者都无益

——减少与主线竞争的支线

照着这几个规则剪枝一天,要做的决策加起来能有几百个。

一开始是有些胆怯的,但量上去了,就更有胆量大刀阔斧。

也是在练习一种把未来视觉化的能力。

因为每一个枝头上现在看起来只是几个小凸点,但你要想象它们未来几个月,都会长成新的枝条,上面又会长许多细枝和树叶。

那些小凸点,你要添加想象中的辅助延长线,去看它未来是会成为向外舒展的大枝,还是会往已经足够细密的地方添堵。

从一棵树的当下里,观想它的潜能,为它引导,是一件兼容着落地与飞行的事,也像是劳作中的冥想。

(图中只是剪下的一小部分)

二、修剪房间

花园修剪了三分之一以后,空气里仿佛都散发着泥土和树枝大口呼吸的味道。

我被这样的清爽鼓舞着,开始了储物间和厨房的整理。

请了一个专业的整理师,但我并不希望找那种我可以甩手不干的全包服务,因为我要的不只是干净整洁的成果。我要她授人以渔。

因为我越来越明白,再光鲜的表象,都不如一套能够自运转、可持续、符合自己生活习惯的系统。

与其做成可以完美发社交媒体的储物间的样子,我更需要的是建立我自己的整理逻辑,从根本上改变我的思维和习惯,这样更便于维持,也不会一直依赖于外部帮助。

换言之,我的目标不只是整洁,而是「很难再乱」。

想来,我人生中很多重大的事情,走的都是「花钱请人辅助、但最终靠自己主动发力」的路线,我也因此受益良多。

比如申请出国留学,当年有很多人一分钱不花,全靠自己花功夫在网上琢磨;也有很多人花几万块钱找中介,简历、介绍信、推荐信、选学校、投申请一站式全帮你搞定,自己什么都不用想。

而我当初选择的是一个培训机构(BeBeyond,海淀区的读者有没有感觉很怀旧!),它会教你做以上所有的事情,但最终写材料、找实习、选学校、套磁教授、寄国际快递的,都是你自己。

不交钱能不能学到?当然也能。但有人帮助会更有针对性、更受鼓舞。

我至今依然很感恩那段经历。

我的文案写作、自我营销、cold call/visit (给陌生人打电话介绍自己、三天之内亲自去CBD五家陌生律所硬着脸皮要实习) 等等能力,都是在这里开始爆发的。

又比如心理咨询。

咨询了很多年,让我内在真正开始有根本上的飞跃的,是某天我扪心自问:

“我是不是还在等待某个流派、某个咨询师来拯救我?”

而在我诚实地回答“是”的那个瞬间,我就知道,我破壳了。

从那以后,我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再是“这个问题我留着跟咨询师聊聊”,而是,

“如果没有人可以拯救我,我也不需要拯救,那我会怎么做?”

慢慢地,咨询就真的成了辅助,成了一个我骄傲复盘我胜利成果的地方,而以这样的方式让咨询缓缓收尾,是一件成就感极高的事。

回到整理房间。

我和整理师一起,花了7个半小时(中途只吃了20分钟的午餐),才完成了家里储物间的改造。第二次又是7个小时,整理厨房。下次是衣物。

(下方是储物间前后对比图,并没有很像社交媒体断舍离到性冷淡的样子,但我知道这是我需要的系统和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

  1. 每个物品都要有且仅有一个家。如果没有的话,就必然会乱放。

  2. 每个物品都可以被归类,每一类都要有独立的盒子。盒子要多买,不要嫌麻烦。

很有趣,我之前总是自诩为那个 think outside the box 的人,最不喜欢的就是条条框框和标签。

但在这次整理之后,我爱上了分类、标签、秩序,以及 think inside the box.

“在盒子里思考”家里物品的归属,对于一个思维跳脱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级的技能。

比如,在分类之前,我都不知道我有那么多专属于“夏日野餐”类的东西——好几个野餐垫、吸管梅森杯、木托盘、轻便的餐具、漂亮的纸巾、遮阳伞、小帐篷……这些东西冬天确实都用不上,完全可以分类之后放在储物间比较高和远的地方,夏天再拿下来。

又比如,“打算送给别人的礼物”也可以专门有个盒子,因为我经常会随手买一些好用或好玩的小东西,想着今后送人,但它们如果是散落在家里各个角落,我每次出门见朋友都会忘,或者临时又找半天误了时间。

再比如,数据线放一堆,经常缠绕、想找找不到,但整理师帮我分成了三个袋子,一袋是移动硬盘的数据线,一袋是经典的三种USB线,用来给手机或Kindle充电的(苹果、USB-C、USB-Micro C),另一袋则是其他比较少用的线(比如振动棒的充电器哈哈)。

这三个是放在储物间的大盒子里,跟其他不常用的电子设备比如移动硬盘放在一起。而常用的,比如电动牙刷和刮胡刀的充电器、则放在另一个小盒子,放在浴室。

原来类别下面还可以有小类!

想来也是,要是只有一个盒子里装着各种线,到头来我还是要把它们翻出来到处找。

一开始,我没有自己的分类思维,但慢慢地,我也更有信心了——毕竟,分类物品这件事,并没有对错,也不需要严格按照“不重不漏”(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结构化思维的规则,自己方便就好!

比如我有一大堆的“药”类,过去我就是全部扔在一个大箱子里,整理师让我试着自己分类,一开始我还是有点畏难的。但慢慢地,我发现了自己的使用习惯,于是就有了以下分类:

  1. 扑热息痛和布洛芬。这个是我们最常用的感冒药和止疼药,也最容易散落着到处都是,要找找不到,然后又买一堆,忘了其实已经有很多了。

  2. 小孩子的药。这个也是常常需要翻来翻去找的,不如单列一类。

  3. 中成药。这些是我老公不会用,但我自己会用的,单列一类比较好找。

  4. 日常补剂。比如钙镁锌、螺旋藻、维生素D和B12,这些每天都要用的,单独分成小盒子放在厨房柜子里。急救用的创可贴和烧伤药也在里面,这样最方便拿。

  5. 其他药物,可以单独放一小盒,和前面三类一起,放在大箱子里,放进储物间。

自己分出来这几类,我可得意了!而且它一定不是整理师用她的逻辑会分出的类别,但恰恰是这种专属的、独家定制的感觉,让我跟这些药盒子们有了更私人的关系。

而这份经由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而达成的私人感,就是「很难再乱」的保障,也是比“看上去干净整洁”更敦厚的自信之源。

三、修剪手机主屏幕

在修剪花园和房间的这两周,我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社交软件的频率也减少了很多。

它让我的幸福感飙升,时间也终于变得缓慢下来。

这要归功于我做的一个狠决定:

手机屏幕简化到几乎空白。

现在我的手机长这样——

一开始还留了四个常用图标,设置、时钟之类的,但后来发现,其实连这些都可以舍。

所以现在,除了一个圆点,和系统自带的时间电量之类的内容,什么都没有。

如果非要用什么app,就用下滑搜索功能,或者用语音助手。

这个圆点是我随便用记事本做的,然后设为屏保和主屏幕,意思是,不断问自己,

“我拿起手机,是有具体的事,还是只是肌肉记忆,就想要解锁、点开?

What's my focus now?

What do I WANT to focus on?

我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我的身体此刻需要什么?(大概率不是看更多屏幕)

我们的大脑出厂设置就是分心而不是专注,因为作为动物的我们,分心警惕周围环境更容易保证自己和族人的安全。而另一个设置则是,把容易的事情变成习惯,从而省电。社交网络利用了这两点,才有了那么多短内容和上瘾机制。

就像一篇经典的正念研究论文的标题所说,“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三心二意的头脑,注定让人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而这个圆点,相当于是一个木鱼、一记钟声,提醒我,我在每一刻,都是有得选的。

我可以选择我要做什么、我可以主动选择把我的注意力放在哪里。

我可以选择专注,如果非要刷刷短视频,那也是我主动选一段时间、且有Stayfocused app帮我强制停止的。

当我手机屏幕上不再有任何app图标之后,真的会眼不见心不烦。

再也没有了微信或其他软件的通知角标,也再也不会没什么事就只是因为看到习惯性地点开各大熟悉软件(微博、小宇宙、Telegram、Facebook)刷一刷。

以前也试过Stayfocused 之类的软件,限制每小时使用时间,但哪怕点不开,我的手看到图标的第一反应还是,“点点呗?”

就像薯片只要不在视线范围内,就想不起来吃,而一旦在眼前,就要经过一番意志力搏斗,而且谁输谁赢总是很悬。

尽管有了这么狠的主屏幕改造,我的手还是留有一些习惯,比如还是会喜欢没事儿就拿出手机解个锁,或者搜出微信点开看看有没有新信息。这时候我也不会对自己太苛刻,就只是发现这个小习惯,然后笑笑这个无意识的举动,又把手机放回去。

我爸妈常年睡不好,半夜经常醒了就不能再睡着,我发现其实很大一个原因是,一旦他们醒了,第一件事就是去拿手机,里面当然各种通知要你去点、各种诱惑让你去刷。

过去我告诉他们,半夜刷手机对眼睛不好、对睡眠不好,好像都不起作用。

前几周我突然想到一个比喻,就告诉我妈:

“手机,就是一个365天、24小时营业的夜总会,声音大,人杂。你每晚睡前都去夜总会蹦迪,然后马上躺下睡,能睡踏实吗?你半夜醒来第一件事也是去夜总会,不清醒才怪呢!”

这个比喻终于让我妈理解了信息过载、刺激过度的影响。

她从那以后,半夜醒来再也没有刷过手机,而是很快就重新再睡回去。

就是这个比喻,让她戒掉了依赖了好几年的安眠药。

四、当代英雄之旅

我突然意识到——

不管你看了多少年咨询、获得了多少的创伤疗愈和个人成长,只要你一直还在用手机和电脑轰炸自己的大脑,你就一直还在每天制造或大或小的新的创伤。

(这里的创伤是广义的,指你的身体受到各种煽动讯息的刺激或惊吓,交感神经持续受到刺激,且没有机会释放。)

甚至,我有一个想法:

昼夜无休的互联网,是我们这代人的C-PTSD。

C-PTSD,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不是那种一次性的重大事故产生的创伤,而是指代个人很少或没有机会逃脱的情况下,因长期反复的人际经历而形成的创伤,比如校园霸凌、在孤儿院被虐待、父母情感忽视等等。

泡在社交网络、注意力被算法推着走,就像是在跟一个自恋、躁狂的人谈恋爱。

他天天打鸡血地为你画饼、承诺给你幸福,却根本不在乎你的健康,不关心你作为一个人最深层意义上的福祉。

你希望得到他的赞美,他大部分时间却在赞美别人、说你有问题、说你做错了、说你赶不上新的技术潮流就要被时代淘汰、说你吃这个不好吃那个不行。

他让你自卑、焦虑,然而当他偶尔给你一点甜言蜜语,你就又为他沦陷。

如果这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剧情,你早就感到害怕或生气了。

但这就是大部分人每天的生活。

我并不是一个反对技术的人,我的工作就是线上的,互联网让我得以在世界另一端用母语维持生计,ChatGPT成了我每天必用的助手,这些我都倍感幸运。

换句话说,我不是不想谈恋爱了,我只是想谈更高质量的恋爱。

而这不仅需要我去发现网络上健康美好有趣的、不煽动焦虑和恐惧的信息,也要我自己主动变成一个内核更稳、更不容易被煽动的人。

我们的时代,如果说有任何世界级的、持续影响全民健康的流行病的话,我觉得不是COVID,而是神经系统的失调。

是大部分人长期处在高强度刺激中,无法平缓降落,也没有自我调节的技能。

高强度刺激、高速运转是主流、是常态,但不代表它是正常的。

借用Gabor Mate & Daniel Mate 的书名,这是一种“虚构的正常”,The Myth of Normal.

就像在一个拼了命卷的公司或学校,所有人都在喝过量的咖啡,所有人看起来都精神满满,但这不代表你不喝咖啡、你会困,就是你的身体不行,能力不行。

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网络骂战、左右派大吵,归根结底,都是一群神经亢奋的人,在挑衅另一群神经亢奋的人。

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吵赢,而是休息。

这么说来,互联网时代的英雄之旅,并不是你能做出多少成绩、挣多少钱、涨多少粉,甚至不是活得多么精彩纷呈,而是能否在每个人的神经都越来越亢奋的“正常”里,毅然决然地选择剪枝 ,选择慢下来,落地,生根,变绿。

能否在有一段空白时间(哪怕只是一分钟)留出来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去摸手机。

能否主动去unlearn这个近15年养成的习惯。

这注定是一场看上去毫无波澜的英雄之旅

但它的内里是壮阔的。

我在这个春日踏上了这段旅程。

愿你也有一个呼吸悠长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