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d 1124
想下如下问题
出海去哪里?
首先明确下,从出海的目的地看,大概可以分成两块:
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
东南亚这里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
这两者之间虽然有“出海”的共性,但是在具体落地上,还是有所不同。
阿山这边是第一种,目的地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
好处是:
C的付费能力和意愿成熟,人力成本高,有非常多SaaS跑通盈利的案例;
B的话,大企业多,小企业的话,考虑到人力成本很高,能帮其节省人力成本的话,它哪怕从中抽一部分出来都是比较大的一笔收入。
坏处是:
大家都是高玩,和世界玩家同台竞技,还有一些跨文化的差异,当中还是蛮多需要适应的哈哈。
第二种似乎也是中国团队出海比较多的情况,主要就是去东南亚。
好处是:
东南亚现在的状态可以简略地理解为中国的几年前,所以很多在中国验证成熟的思路和方案,都可以移植到这些市场降维打击(虽然也一定要做本土化);
而且有大量的用户红利待释放,市场还比较蓝海,用户增长找对路子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挖掘;
坏处是:
用户增长跑得快,但是最后的商业化比较成问题,如果你做C的生意,让C去付费,东南亚用户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甚至比中国还要差;
如果你是做B的生意,一是东南亚的B也没有那么富有(想想中国B的付费意愿),二是B的生意本质上多少是在帮忙节省人力等成本,但是东南亚这些成本本身就很低,你的产品帮其节省的成本也不多,你能收取的费用自然也就高不起来。
怎么出海?
也可以简单拆成两条路子:
中外跨境
一端链接中国的资源,一端链接海外的市场;
比如帮中国品牌/供应链出海;
天生国际化
除了团队是中国团队以外,其他的和海外本土的团队与产品无异;
产品第一天就是直接在海外本土上线,目标客群也都是纯粹的海外本土客户。
这里主要看团队自身的禀赋和倾向,如果团队恰好有中国国内且想要跨境的本土资源,可以尝试第一种:
好处是虽然还是出海,但是至少有一端还是国内的资源,相对比较熟悉和从容;
挑战是,你的业务天花板,就比较受你服务的国内资源/客户的业务规模限制;当然你也可以先从这步开始,然后慢慢转向海外本土的模式,但是这里需要考虑到路径依赖和转型成本,一开始服务于中国跨境资源建立的产品和模式,是否能够适用后面的海外本土的通用性。
如果团队自身对海外市场比较了解,又自信能够解决海外本土团队组建的问题(上来就服务海外本土客户的话,海外本土团队可以说是不可或缺),可以尝试第二种。好处就是天花板很高,世界都是你的舞台;挑战是,没有任何优势傍身,和全球所有的玩家同台竞争。
和国内比比?
所有的选择本质都是比较,也许你觉得国内有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是去海外并不意味着挑战和困难就不存在了。
所以还是要认真比较下国内发展和去海外之间的优劣,然后做出理性的抉择。
都有挑战,也都有好处,关键看团队自身的禀赋与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