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感·动态知

三生有幸·第一季(2024)三生有幸2023-12-31 13:11

你好,我是大鱼,三生有幸专栏的主理人之一。

2023年12月29日晚,我在思维模型共修社(《好好学习》作者成甲老师创办的社群万物皆可盘旗下的一个共修项目)做了一场关于“感·知”的年终主题分享。

2022年12月16日,我在成甲老师社群说了一句话:“思维模型共修社最有魅力的地方,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这个主体去做知识的体验,然后所有的知识都变的鲜活了。”当时这句话在社群引起不少小伙伴的共鸣。不过那个时候,我还说不太清楚我是为什么这么认为的,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底层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过了一年后的今天,在很多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我逐步确认了自己的认识并整理了过往学习的体验,在12月29日晚做了这一场无PPT的分享,全程和伙伴们一起互动流淌,最终用手绘图的方式呈现了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

一切从九月份听到混沌创新领教任煜老师的一段分享开始,他对感知给出了一个结构化的概念:感是分辨识别,知是抽象定义。

这个概念对我启发很大,我延续任煜老师的概念继续思考,感在我看来就是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从外部世界获得的各类具象信息,而知就是我们在接收到的这些信息基础上,在自己内部抽象完成的整理和定义!

感:世界具象的分辨识别,知:世界抽象的整理定义。我对这个定义太有感觉了,迫不及待的写下这篇随笔分享给大家。

我回顾自己过往的所有学习、工作的经历和体验,以前有点嫌弃自己太过于“感性”,但同时也被很多身边的人评价为最会讲故事聊天的人,我在想为什么会获得这个评价?现在我比较清晰的认识就是:我从小好奇心比较重,就比较喜欢通过“眼耳鼻舌身”观察外部世界,并很容易产生心理触动并引发情绪。而这些无数次的经历和体验,让我对世界具象的分辨识别较为敏感。

但我又是理工科的学生,毕业后也一直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工作,因此工作学习中也练就了较强的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2017年加入混沌,2018年被邀请参加混沌首期助教训练营,五年多在混沌大量的理性思维模型的学习和训练,让我抽象的整理定义能力也大大提升。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混沌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理性思维模型和概念,却又没什么感觉。甚至离开了混沌场域从来不会想起更不会使用他们。我知道出问题了,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直到后来以混沌助教的身份大量参加混沌的线下课程交付,跟随一些我很敬重的领教老师们,陪伴各个行业优秀的创业者同学们,我才意识到没有“感”的知根本不属于自己,而只是学到的一些抽象概念,而已!而回望自己工作、学习以及做混沌创新教练时心流时刻,无一不是对具体的事物产生了感觉并且能够和自己过往所思所想产生连接,包括屈指可数的一些思维模型。但就是那几个模型,就能让我在具体工作和学员辅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真正意识到:在自己内部建立一个“感·知”闭环,才是我们学习成长的最有效途径,甚至可能是唯一途径!而单纯的知识积累,可能知识实现学习的一些前提条件,有了这些积累并不断地建立“感·知”闭环,从“感”导向“知”,而“知”有反过来强化“感”,才能真正称得上学习,才真正意义上可能获得成长!

而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不断产生“感”,每一次“感”都尝试导向一个“知”、连接一个“知”,任煜老师称之为“不断感·动态知”提取两个关键字为“感动”,感动比感知更重要,感动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

最后,分享12月29日主题分享的一些手绘图,供伙伴们参考。有进一步想聊的,欢迎移步“三生有幸”专属群继续探讨。

祝我所有的朋友们,2024新年快乐、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