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运营分类
运营到底应该如何分类?
作为运营新人的你,一打开招聘网站,看到运营类别下的运营岗位列表,乍一看就头皮发麻。

为什么当下有如此多的运营岗位?
运营分类的本质,仍然是分工。
当不同的互联网行业出现和崛起,服务于不同目的的运营岗位开始细分、规范,直至成为行业的共识。
运营岗位如何分类
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有两个概念,一曰需求,二曰供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在平衡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经济的总量。
运营的目的也是如此,我们围绕需求和供给做功,从而让产品的总价值得到提升。
互联网世界不断地演进,用户的需求在不断的进化,需求和供给组成的不同行业生态就会处于不同的阶段,造成了行业的成熟程度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运营岗位在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和业务越早期,需求的运营岗位就越笼统;业务越成熟,需求的运营岗位就越细分。
成熟业务的运营岗位
这也是大部分互联网人看到的现象:
在大公司里的成熟业务的团队中,一个运营往往只负责一个或部分模块的工作,在主动轮岗或跻身中层管理之前,鲜少有全面的运营经验,被外界调侃为黄金「螺丝钉」。在成熟的业务团队中,基于业务发展需要,一些岗位开始变得细分,围绕需求、供给以及供需匹配三个维度,演变成固定的运营岗位。

需求维度:
用户运营:用户运营会根据用户在产品中的不同阶段(即用户生命周期,分别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休眠期和流失期),通过用户新增、用户留存、用户付费转化等一系列系统性的运营干预动作,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以此逻辑来看,「流量运营」(主要负责获取外部流量的运营岗位)和 「APP 运营」(主要负责 APP 应用市场流量的运营岗位)属于用户运营中「用户新增」的细分岗位。「会员运营」(主要通过会员等级、积分、付费会员等手段维系用户的运营岗位)属于用户运营中「用户留存的细分岗位」。
供需匹配维度:
平台运营:平台运营会通过运营平台资源(宫格、营销资源位、首页推荐模块、消息触达等)的形式,撮合用户和供给的匹配程度,提升流量分发及交易效率,从而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平台运营的岗位,一般会在用户规模达到一定量级的平台级产品中发生作用,只有产品的用户规模大,专人来负责流量分发效率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
由于大平台的稀缺性,这个岗位在行业内也是比较稀缺的,深入做下去会拥有全面的平台视角,运营价值极高;但是跳出大平台之外,在行业内的复用性极差。这个岗位是专属于大平台公司的屠龙宝术。
产品运营:产品运营会通过用户调研、数据分析、流程干预等形式,配合产品经理提升产品功能的使用效率,从而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主观效用,来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提升。
「产品运营」这个词从广义上来说代表一切的运营岗位,从狭义上来讲才是围绕产品功能做功的运营岗位,从广义上来说意义不大,我们仅从狭义上来对「产品运营」进行展开论述。
从岗位价值大小维度来看,如果一家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产品的优化和打磨(如 ToB 的 SaaS 服务行业),产品运营的价值会很大;如果是商业模式固定,但是需要更多运营差异化的公司(如共享单车行业),产品运营的价值会比较低,只能起到对接业务、提升内部流程效率的作用,是产品经理的附庸。
从岗位细分维度来看,产品运营可以按功能维度来细分岗位,可以氛围搜索产品运营、首页产品运营、营销中台产品运营、供应商后台产品运营等,基本可以围绕功能的核心指标做功。
活动运营:活动运营会围绕产品的关键营销节点,通过活动策划执行的形式,在一段时间内撬动供给投入、用户消费(使用)的高峰,从而在短期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广义上的活动运营指的是活动运营岗位,狭义上来讲,是一种通过活动策划、执行的运营能力。
从岗位价值大小的维度来看,如果一家公司的业务模式需要密集的上游供给,且业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如电商、旅游、本地生活等),那么活动运营的价值会很大。反之,如果一家公司业务模式供给集中、甚至自营,或者业务在不同的季节没有明显的差异,那么活动运营的价值就较小。
供给维度:
商家运营:商家运营主要负责跟供应商/商家对接,通过业务培训、活动招商等形式,提升供应商/商家的供给效率,以此来增加产品对用户的主观效用,从而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行业运营、招商运营岗位均为商家运营的子集。
品类运营:品类运营主要负责品类的选品和商品结构规划,通过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等形式,提升品类商品的竞争力,以此来提升产品对用户的主观效用,从而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内容运营:内容运营通过规划内容发展方向、促进内容生产、维护内容生态等形式,持续供应优秀的内容供给来满足用户的内容消费,以此来增加产品对用户的主观效用,从而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早期业务的运营岗位
而创业公司或者大公司的新业务团队里,一个运营需要搞定各方面的工作,被调侃为「打杂」。在早期的业务团队中,直接通过行业、领域等冠以运营名字的岗位,屡见不鲜。
直播运营:直播运营主要负责各大平台直播业务的整体运营,在需求端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为直播间引入用户、促进转化;在供给端需要对货品进行统一标准、规范,甚至需要负责直播间的氛围调动、形式策划等等。
电商运营:电商运营主要通过为电商店铺引入用户、促进转化和复购等形式,来提升电商店铺的销售收入。
主要是零售的品牌方(比如三只松鼠)的专用运营岗位,由于大部分零售品牌方更偏向于传统的线下运营,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为了拓展销售,基于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展营销动作,从而诞生了「电商运营」这个岗位。
淘宝运营、京东运营、亚马逊运营等岗位都属于「电商运营」按照平台分类的的子集。
游戏运营:游戏运营主要通过引入用户、促进用户活跃、用户消费等手段,来提升游戏产品的商业价值。
社区运营:主要负责社区产品的整体运营,在需求端,通过各种手段引入用户,促进用户活跃;在供给端,引入创作者、达人等,形成稳定的社区内容供给生态。
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运营通过新媒体内容生产、新媒体平台用户引入、新媒体平台商业变现等形式,提升新媒体平台的产品商业价值。
新媒体这个词是真的用得好,因为一切新的内容平台出现,「新媒体」这个词都可以兼容。新媒体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门户网站,到以文章为主的博客、微信公众号,再到以短图文信息的微博平台、小红书,再到17 年开始崛起的以短视频为主的快手、抖音等,用户需求在发生变化,内容载体随之变迁,唯有「新媒体」三字永恒。抖音运营、微博运营等岗位是「新媒体运营」的子集。
从岗位价值来讲,一家依附于新媒体平台为核心商业模式的新媒体公司,新媒体运营的作用可以发挥到最大。在一些大公司中,新媒体运营往往仅承载产品品牌价值传递的功能,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相对狭隘。
私域运营:私域运营在微信生态中的社群、公众号、企业微信、朋友圈等工具中,通过引入用户,促进用户活跃,引导用户消费等形式,来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私域是跟公域相对的概念,公域是指平台的用户和流量阵地,而私域则指从公域引导到企业可自主控制和触达用户的流量阵地。
从岗位价值来看,品牌零售企业、教育类企业会比较重视私域流量的培育,在这些企业中,私域运营的价值会更大。
社群运营岗位是私域运营的子集。
结语
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运营岗位也会随之迭代。
在运营的职业生涯早期,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各个运营岗位的分工,但不能奉为圭臬。
因为不是所有公司对运营岗位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很多公司会随便给你的岗位起一个名字,甚至直接叫「运营」。
所以岗位名称并不重要。
你需要做的是,明确公司业务的商业模式,了解清楚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项目,面向什么目的做功。
运营不存在于岗位上,存在于项目上。
碧落老师敲黑板:
1、运营分类的本质是分工。
2、运营岗位在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和业务越早期,需求的运营岗位就越笼统;业务越成熟,需求的运营岗位就越细分。
3、在成熟的业务团队中,基于业务发展需要,一些岗位开始变得细分,围绕需求、供给以及供需匹配三个维度,演变成固定的运营岗位。
4、在早期的业务团队中,直接通过行业、领域等冠以运营名字的岗位,屡见不鲜。
5、在运营的职业生涯早期,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各个运营岗位的分工,但不能奉为圭臬。运营不存在于岗位上,存在于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