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你的第一本人际关系指南
你的第一本人际关系指南

你的第一本人际关系指南

@李奕👩🏻‍🌾

在这本书里,

- 你会看到许多哈佛大学生的案例,在人人都是学霸的环境下,他们如何通过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争取各种不可能的机会,让自己脱颖而出;如何平衡好学业压力,同侪竞争,同时又拥有真诚的友谊和support network。
- 你会看到各种有趣的研究,对于“幸福”和“成功”有新的定义。
- 你会收获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硬技能”和干货,运用到工作学习中,收获更有价值的人脉。

我真心相信,这本小册可以成为你的「人际关系第一课」,给你打开一个全新的,“少有人走”的世界。

期待和你一起走上这个旅程!
订阅1331
文章46
最后更新:2023-7-12 14:49
查看 【你的第一本人际关系指南】 详情查看 【李奕👩🏻‍🌾】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4-14 4:59

【中文版专属】“最会提问的学妹”的36个问题 by 李奕

💡这篇文章设成了【免费试读】,欢迎转发给其他小伙伴,可能下次聊天或者聚会就能用到!//2016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如何通过聊天收获更深的友谊?我在文章里分享了我的大学学妹Sophia,一个特别会在聊天的时候深度提问的姑娘。我俩一见如故,一顿饭吃了俩小时,又跑到我宿舍继续聊。会聊天的人不少,但是像Sophia这么会聊天的,绝对是少数。我很快发现了她的特点:她太会问问题了。聊起我的暑假实习,大部分人只会简单问问“你做了什么工作”然后话题结束,她却仔细和我聊起了对医疗行业的看法,讨论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她的提问方式让我想起了有一阵子很火的“36个问题让你和任何人相爱”。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却带着一些探索性,让你不由得思考地更深一些,分享地更多一些,潜意识里你已经开始信任对方。我忍不住直说了:“我觉得你特别会问问题,你是不是有一个list,上面都是各种问题啊?”没想到我居然猜中了!“我还真有这么个list,上面有几百个问题呢。这可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不过我俩这么投缘,所以分享给你啦!”说话间Sophia真的拿出手机,把她的“问题大全”发给了我。Sophia的36个问题1. 什么样的话题和交流最能打动你?过去一个月来,最让你愉悦的一次沟通是什么时候? 2. 在不同的朋友圈中,你扮演的角色一样吗? 3. 环顾你生活中的一切,哪些事是会让11岁的你无比骄傲的? 4. 过去的一年中,哪一段友情/交集对你来说最有意义? 5. 在人生的哪一个时刻,你感到你活出了真正的自己?你又是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正在追随本心的? 6. 至今为止,你人生中遇到过最大的困难和挫折是什么? 7. 你身上最难以被别人发现的优点是什么?你会主动去制造机会让他人看到你的这些闪光点吗? 8. 关于对自己的看法,有没有什么是你去年坚信不疑,今年却觉得已经过时了? 9. 当人们初次与你接触时,他们最先会注意到什么? 10. 如果你可以选一张照片诠释自己,你会选哪张照片? 11. 你最昂贵的财产是什么? 12. 你曾有过对某件事的坚定信念被改变的经历吗?为什么?13. 哪一个问题能让我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最多的你?14. 有没有一个人,能在无论你多累的情况下让你振作起来?15. 什么样的人或者事,让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16. 你会如何形容自己?你希望可以如何形容自己?17. 父母教给你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18. 你会考虑纹身吗?如果会,你想纹什么?19. 对你而言,“梦想成真”是怎样的?20. 哪件事更难:向爱的人表白,还是拒绝不爱的人?21. 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22. 过去的这一周里,发生了什么激动人心的事吗?23. 你身边有被所有人都喜爱的人吗?你觉得他们为什么如此受欢迎?24. 从1-10,你现在有多开心?什么能让你的生活成为10?25. 你最近的一次“第一次”是何时?你害怕尝试什么?你不害怕尝试什么?26. 他人有什么特点,会让你觉得对方很聪明?27. 你最亲密的朋友有哪些共同点?28. 你最好的朋友从哪些地方影响了你?29. 你在哪一个时刻,会从心里把对方认定为朋友?30. 你遇到过和自己特别像的人吗?你如何与他(她)相处?31. 你有没有个性和你完全截然相反,却特别处得来的朋友?32. 对待不熟悉的人和事,你会很快下判断吗?33. 什么颜色能最好的描述你当下的心情?34. 如果你能创造一个词,这个词会有什么含义?35. 家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你在什么情况下最想家?36. 你被问过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现在的你有答案了吗?原版:让陌生人迅速相爱的36个问题 by 阿瑟·亚伦(Arthur Aron)这36个问题分为三组,一组比一组来得寻根究底。第一组1. 如果可以在世界上所有人中任意选择,你想邀请谁共进晚餐?2. 你想成名吗?想以什么方式成名?3. 打电话之前你会先排练一下要说什么吗,为什么?4. 对你来说,“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的?5. 你上次自己唱起歌来是在什么时候,给别人唱呢?6. 如果你能活到90岁,同时可以一直保持30岁时的心智或身体,你会选择保持哪一种呢,心智还是身体?7. 你是否曾经秘密地预感到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死去?8. 说出三件你和你的伴侣看上去相同的特征。9. 人生中的什么东西最令你感激?10. 如果你能改变被抚养成人过程中的一件事,会是哪一件。11. 花四分钟时间,尽可能详细告诉伴侣你的人生经历。12.如果你明天一觉醒来就能拥有某种才能或能力,你希望那会是什么能力呢?第二组13. 如果有一个水晶球可以告诉你关于自己、人生,未来乃至任何事情的真相,你会想知道吗?14. 有没有什么事是你一直梦想去做而没有去做的,为什么没有做?15. 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16. 在一段友谊之中你最珍视的是什么?17. 你最宝贵的记忆是什么?18. 你最糟糕的记忆是什么?19. 假如你知道自己在一年内就会突然死去,你会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吗?为什么?20. 友谊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1. 爱与情感在你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2. 和你的伴侣轮流说出心目中对方的一个好品质,每人说五条。23. 你的家人之间关系是否亲密而温暖,你觉得自己的童年比其他人更快乐吗?24. 你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三组25. 每人用“我们”造三个句子,并含有实际情况,比如“我们俩在屋子里,感觉……”26. 补完这个句子:“我希望和某人在一起,分享……”27. 如果你想和对方成为亲近的朋友,请告诉对方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是他或她需要知道的。28. 告诉对方你喜欢他或她身上的什么东西,要非常诚实,说些你不会对萍水之交说的东西。29. 和对方分享生命中那些尴尬的时刻。30. 你上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自己哭呢?31. 告诉对方,你已经喜欢上了他或她身上的什么品质。32. 你觉得什么东西是严肃到不能开玩笑的,假如有的话。33. 如果你今晚就将死去,而且没有机会同任何人联络,你会因为之前没有对别人说什么话而感到遗憾,你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对他们说这些话呢?34. 假设你拥有的全部东西都在你的房子里,现在房子着了火,救出家人和宠物之后,你还有机会安全地冲进去最后一次,取出最后一件东西,你会拿什么,为什么?35. 你的家人中,谁去世了会令你最难过,为什么?36. 说出一件你的个人问题,问对方如果遇到此事要如何解决。另外,也要让对方如实告诉你,在他或她眼中,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是怎样的。

2023-3-31 3:20

【中文版专属】我经历过的“主动出击”的例子 by 李奕

三年前想要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主要担心是:哈佛大学校园里的故事和经验,虽然有趣,但是否对中国的环境适用?所以这次专栏写作的同时,我想除了原文翻译,也加上一些自己的经历,对于书中技巧的使用,让这些故事和干货变得更鲜活一些,也许对读者们的作用更大。1第三章里安娜尤克里里的故事我很喜欢。一个本来不太擅长社交的女孩,通过弹琴的方式,让大家主动来和她打招呼,和同学们成为了朋友。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创造一个你可以和他人认识的契机”。安娜用的方法是通过背着尤克里里,让大家主动好奇地向她提问,“你能弹点什么吗?” 让他人有机会来搭讪你,这个技巧非常奇妙。我在刚进麦肯锡洛杉矶办公室的时候也用过一个异曲同工的方式。当时我们办公室要拍一个values day的视频,我就主动担纲,说来负责策划和拍摄大家的视频。借着这个由头,我和办公室里的每一位同事都有了认识的机会。有一个理由让你去认识他人,总是比直接搭讪要简单得多。2第三章里还分享了办群体活动的“星球大战策略”:先广撒网,再各个击破。我回国的两年,在北京也有很多办集体活动的经验。当时我的室友陈霖,是个做饭超级棒的川妹子。她其实也是比较内向的,但和我住在一起,我就发现可以好好利用她会做饭的特长,来认识新朋友们。她设计了一个菜单,我们经常叫朋友们来家里吃饭,还可以点菜。慢慢的我们就有了一个base北京的”陈霖小厨房群“,群里大几十号人,过节的时候还会找更大的场地,组织包饺子之类的活动。这个社群也让很多朋友之间有了链接。所以其实组织party也未必就需要那个最social最外向的人,想想自己有什么独特技能,比如下厨,比如制定旅游攻略,都是可以用来团结小伙伴们,把大家聚到一起的粘合剂。我自己的一个小秘密是:做活动的组织者,往往比参与者更加容易。我自己说实话也不喜欢和很多陌生人社交的场合,走进一个谁都不认识的party也会很紧张。但是如果你是组织人,即使来的人不是个个都认识你(比如朋友邀请来的朋友),但大家都会知道你,主动来和你打招呼,感谢你的招待。3希望这些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可以启发你的思路,让你找到一些把文中的技巧运用在自己生活里的灵感!去勇敢迈出人际关系中的第一步吧!

2023-3-24 18:31

这本小册的缘起:我身边的「人际关系大师」by 李奕

我五年前第一次在上海办公室见到Stephen,就认定了他的「社牛」属性。彼时他从哈佛本科毕业,在麦肯锡波士顿办公室工作了一年,给自己争取了一个到中国工作的机会。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外国同事想转来大中华区并不简单。我自己从美国回中国是因为工作签证没抽中,就这样还被HR质疑了“在国外读的本科,中文会不会不大行”;他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中国的工作经验,靠自己神通广大地network了一番麦肯锡在中国和美国的大领导们,居然真的被派来了中国。就这样我俩18年底在上海办公室认识,然后我被他的中文水平惊艳,问下来才发现他还有过一段试图在中国当网红的经历。他的中文是高中在台北交换的一年里学会的。在哈佛读书的时候,靠着中文好,年年混入常青藤春晚当主持人。后来他上了《非正式会谈》,开了微博和抖音,想体会下在中国当“网红”是什么体验,还真攒了十来万粉丝。作为一个社交达人,Stephen在哪里都有朋友。从内罗毕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每次我要去要一个新地方,他都会对我说 “来来李奕,我给你介绍个朋友。” 我常觉得自己也算五湖四海都有朋友了,但和他相比依然自愧不如。朋友们说起他都会夸他的“高情商” — 他在聊天时的聆听能力极强,而且总能问出特别好的问题,让话题进一步深入。除此之外,会挖掘对方的闪光点,及时分享自己的动态和思考,都是他在人际交往里的优点。认识他之后,一扇新的大门向我打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挤人的“红海”,但也有一些靠人际关系打开的“少有人走的路”。比如你想申请一家公司,可以直接去招聘网站,但是这条路是“最多人走的路”,竞争也最激烈。但是如果你可以“打入内部”,通过mentor或朋友之类的人做一个介绍,那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Stephen所有神奇的机会,几乎都是靠第二条路来的。认识一年后,我偶然发现,他大学的时候居然就和好朋友Greg一起出了一本关于情商的书,叫做"Your Relationship GPA",用了他在哈佛的同学们当案例,深入浅出地讲了除了学业GPA要拿高绩点,我们应该如何在人际关系里当“优等生”。我后悔怎么没有一进大学就看到这本书,于是买了好几本送给学弟学妹们。学弟学妹们都说读下来觉得超级有用,又和更多小伙伴宣传了。于是三年前我们就考虑要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让更多国内的小伙伴也能看到。但无奈翻译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所以当时没有继续下去。2023年了,ChatGPT横空出世,中文说的贼溜。我和Stephen说,“感觉咱们这回终于可以把你的书翻译完了。” 我们把每一章书稿交给ChatGPT翻译,再由我校对和修改,打算在三个月时间里翻译完成全书。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许多哈佛大学生的案例,在人人都是学霸的环境下,他们如何通过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争取各种不可能的机会,让自己脱颖而出;如何平衡好学业压力,同侪竞争,同时又拥有真诚的友谊和support network。你会看到各种有趣的研究,对于“幸福”和“成功”有新的定义。你会收获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硬技能”和干货,运用到工作学习中,收获更有价值的人脉。我和两位原著作者商量好,这个专栏收到的所有收入会100%捐助给non-profit。对于Stephen和Greg来说,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从来不是赚钱或出名,而是通过一起写作的仪式感,让他们成为了终生的朋友。对我而言也是一样,通过这个共创项目,增进我们之间的友情,让他们的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帮到更多人。我们仨这几年都在创业,三个人分别在美国亚洲和非洲,做着三家风格迥异的startup,却有很多共同语言,不断给彼此灵感和支持。一切都是为了meaningful relationship, because it may just be the best predictor our happiness in our lives,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真心相信,这本小册可以成为你的「人际关系第一课」,给你打开一个全新的,“少有人走”的世界。期待和你一起走上这个旅程!

2023-3-23 23:34

第一章:引子

“幸福就是爱。就这么简单。”—— 乔治·瓦兰特(George Vaillant),格兰特研究项目主任1938年,阿利·伯克教授感到自己受够了。不管按哪种标准看,他都取得了成功:他是一名哈佛大学的教授,是学生健康中心的负责人,他的研究项目包括把奥林匹克运动员捆到跑步机上。如果他的人生还不算成功,什么才算?问题在于,伯克教授觉得他的研究缺乏意义。他花了二十年研究血液的化学性质,虽然他在这一领域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学者,他却并不感到满足。当他和几百名学生聊过大学后的计划、梦想、恐惧后,他想回答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过上成功而快乐的一生?就这样,伯克教授决定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人的一生。在资助者W·T·格兰特的帮助下,伯克为自己的实验招募了268个哈佛大学的学生。他的目标是跟着这些人走过大学,婚姻,退休,直到他们的死亡。每隔几年,伯克的团队会追踪这些实验对象的健康状况,快乐程度和人际关系。在实验初期,两个学生得到了研究团队的注意:奥立弗·赫姆斯和阿葛农·杨。在第一次面试赫姆斯的时候,伯克就感到这是一个注定会成功的人。赫姆斯成长于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从小就上各种音乐课,有私人老师,和爱他的父母。在采访赫姆斯的母亲时,她评价自己的儿子“善于合作,有同理心… 而且富有幽默感”。当赫姆斯进入大学时,他可以说是集美丽和才华于一身。他个子高挑,英俊,是辩论队的一员。他有许多亲密的朋友和良好的家庭,也有清晰的下颚线条和明朗的未来。几周后,团队发现了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阿葛农·杨。他的名字听上去就像王尔德作品里的人物,天生注定伟大。和赫姆斯一样,杨也成长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母亲后来描述“两岁的时候,杨就表现得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在268个实验对象中,杨得到了智力和心理健康的双重最高分。伯克标记了那些他认为会在未来取得巨大成功的学生。一开始,他深信赫姆斯和杨都会在人生路上越走越顺利。但随着这对天之骄子的年龄渐渐增长,他们的人生出现了分歧。赫姆斯进入了法学院,结婚后搬到了离父母更近的地方居住。在职场上,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成为了马萨诸塞州的法官,用空余时间指导年轻的律师们,直到古稀之年仍在工作。他最后的项目是对全州法律系统的改造。但比工作简历更耀眼的是赫姆斯的人际关系。85岁的时候,赫姆斯依然为他的太太写情诗,而她则为他创作画像。当被问及他有哪些亲密朋友时,他给出了六个人的名字。即使他的幽默感也没有被时间抹去。当被问到前列腺健康时,他风趣地回答,“唯一的问题是我的医生觉得它太大了。”杨的故事则截然不同。一开始,他有着和赫姆斯一样,甚至更大的潜力。但随着大学时光的继续,他的人际关系渐渐弱化了。大三的时候,杨得知自己的父亲被诊断为抑郁症,失去了工作。为了支持他的家庭,他从哈佛退学,去了一家工厂工作。研究团队为他的未来感到忧心,毕竟退学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但他们相信不久之后,这个年轻人还会回到校园。杨的父亲最终从抑郁症中走出来,开始了一份新的工作,但杨的个性却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学校里,他曾经外向而受欢迎,但在之后的四十年里,他逐渐远离了朋友。49岁的时候,他生活的重心是宠物。51岁的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去世了,且再也没有被取代。杨去世于66岁。实验将参与者的“身后成功”分成十个等级,杨的得分是零。大学后的成功格兰特实验对赫姆斯,杨和200多名实验对象的人生追踪了七十余年。在这段时间里,这些人毕业,结婚,经历了二战。其中的一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四个实验对象竞选了国会,其中一个,JF肯尼迪,成为了美国总统。其他人走上了相反的道路。许多人英年早逝,离婚,酗酒。每两年,格兰特实验的负责人及其团队会联系实验对象。研究员们去到实验对象的家中,询问他们过去几年的情况。问题从“你的健康状况如何?”到“你多久有一次性生活?”当实验对象进入耄耋之年时,格兰特实验的第三任负责人,乔治·弗兰特,终于有了观察他们完整一生的机会。他研究了从大学到去世之间几十年来的记录。20世纪三十年代的实验初期,伯克教授曾根据研究对象的财富,智力,体力对他们的未来进行预测。但大半个世纪后,弗兰特惊讶地发现,这些预测的准确性比随机抛硬币好不了多少。于是弗兰特继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长寿,快乐和职业成功?十年之后,他的研究以一个简单的结果告终:人际关系比其他一切因素都更重要。用弗兰特的话来说,“成功变老的关键,是构建社交网络的能力,而非智力上的出色或上一辈的阶级。”在几十年的实验里,那些有着强人际关系的实验对象更健康,更快乐,也更长寿。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回溯时间,和那些刚刚参加实验的大二学生聊天。知道了实验的结果,你一定会告诉他们要花更多时间在朋友,家人和身边的人上。70年之后,当今大学生的人生和当年伯克教授的实验对象依然充满相似之处。虽然如此,我们作为学生,却从未在学校里得到这类教育。我们学会了线性代数,能写论文,甚至可以读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成功和幸福人生的秘诀,却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这些作者们,想要去了解,那些最成功的格兰特实验对象们做对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十几名哈佛大学的在校生作为比较。我们关注校园里的人际关系。那些最优秀的学生是如何找到朋友,导师,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的?我们的研究最终带来了这本书:《Your Relationship GPA》。我们发现了一个也许不是那么令人震惊的答案:大学生们的关注点往往是错的。在哈佛,证据无处不在:学生们一个人吃饭,对于“你最近怎么样”草草回答,为了个人成功不惜牺牲朋友关系。当然,格兰特实验对大学生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在当年的环境下,所有的实验对象都是白人,男性,哈佛学生,这显然不能代表我们这一代人。但当我们打开其他对当代学生的研究,不难发现,格兰特实验的发现不是偶然,而是规律。无论是针对公立大学第一代大学生的研究,还是对非裔美国籍学生的研究,学者们都发现人际关系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健康,甚至学业上的成功。无论你是谁,人际关系都定义着你的大学生活。不幸的是,大学四年的结构让学生们很难专注于人际关系的打造。学生们竞争着GPA,因为这是最容易量化和比较的维度。学者们称之为“衡量的诅咒”—— 人们总是最大化那些可以明确衡量的东西,即使这样做未必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人们拼命工作挣钱,即使无数证据显示金钱不能保证快乐。这个理论虽然指的是财富,但对于GPA来说也成立。学生们拼命争取更好的绩点,因为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分数的上下和跟他人的比较。但,如果我们衡量的东西是错的呢?真正重要的技能心理学家丹尼尔·格曼(Daniel Goleman)曾在他的划时代的著作《情商》里指出,在一定的智商之上,情商对于成功的影响更大。当一个大学生的智商和平均值之间只差一个标准差时,高几分的智商对长期成功来说几乎没有影响。谷歌在几年前发现,大学毕业两年后,GPA就不能再预测出谁是更好的员工。谷歌的人力资源总监说,“我们做了一系列分析,发现大学的成绩对工作前两年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对剩下的职业生涯毫无影响。”当然,你的成绩和工资是重要的。虽然它们是最容易衡量和比较的指标,却不一定是最好的。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更注重和他人的关系,也许会在成功和快乐人生上受益更多 —— 因此我们创造了“人际关系GPA”的概念。从很多层面来说,寻找更有意义的衡量方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讨论。我们都在外界给予的目标和对自我的追求中寻找平衡。大卫·布鲁克斯,《Road to Character》的作者曾把这两种追求分别命名为“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 前者是职场成功所需的技能,后者是人们在你的葬礼上对你的评价,你是否善良、勇敢、诚实,你是否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就如布鲁克斯对“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的区分一样,我们也想区分你的学业GPA和人际关系GPA。根本上来说,这两者不是相互替代的竞争关系。正如格兰特实验证明的,外部成功和人际关系的成功不是二元选择;恰恰相反,那些最善于和身边人建立联系的学生们,往往也在人生中取得了最大的职业成功。你要如何成为这些学生中的一员?我们发现,赫姆斯和杨的区别可以总结为五种人际关系的核心技能。从分享脆弱到主动出击,学会这些技能可以让你在大学校园和今后的人生中取得成功和快乐。杜克大学的研究显示,当人们进入新的环境时,最容易形成新的习惯。告别了过去十八年的束缚,大学生有宝贵的机会去重塑自己。我要怎样对待身边的人?我会为了朋友牺牲自己吗?我希望葬礼上大家如何评价我?再也没有比大学生涯更适合考虑这些问题的时机。哈佛大学的使命是“教育社会的公民和公民领导者”。但从不会有一堂课去教你如何当一个合格的朋友。在这一点上,全世界多数的高等学府都一样。如果我们想习得更强的人际关系能力,我们只能靠自己。这一切都指向一个重要的问题:哪些习惯最需要被培养?为了解锁大学成功的奥秘,让我们先回到一个童年故事。这是一个少有人知的秘密:灰姑娘辛德瑞拉的手中,有着能让我们得到更高的人际关系GPA的钥匙。

2023-3-23 23:26

前言:来自哈佛大学的新生院长

我第一次遇到Stephen时,就被他提问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大学时光的决心所打动。当时的他还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而我正进入担任新生院长的第九年。和他以及Greg的谈话让我确信,我们在哈佛新生中所提倡的通过深度谈话创造反思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们认清他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本书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我过去常常钦佩那些拥有“硬技能”的同事,比如敏锐的分析能力,或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处理能力。后来我意识到,这些技能还不足以让人取得成功,拥有情商同样重要。擅长积极倾听,设身处地,真诚待人,以及愿意投入时间建立关系的人将走得更远更成功。当我想到“成功”二字时,我想象的画面并非带着些许算计,沿着所谓的职业阶梯攀升;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创造正面的影响力,实现个人成就感。在哈佛的校友聚会上,往往能听到校友们谈论从大学开始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和在生活的起伏中彼此陪伴的重要性。他们也许会记得一些他们大学时期的优秀课程和有趣的活动,但他们始终把从大学开始培养的人际关系视为满足感的源泉。我每年都与一小撮大学同学组织“圆桌会议”,在一个长周末的时间里,进行真诚的交流。这种友谊得以持续和不断加深,是因为我们在五十年前的大学校园里拥有共同的人生起点,而这个每年的固定习惯已经成为我幸福感的一大来源。我很高兴看到Stephen和Greg关注人际关系这个主题,我认为他们的故事和信息非常有价值。同龄人会影响同龄人。毫无疑问,尽早阅读这本书,将确保你能够拥有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减少生命中的遗憾。- Thomas A. Dingman, 哈佛大学,大一新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