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e the First Bite:吃饭不仅仅是吃饭,是选择
大家好,我是Peiwen。此时此刻我坐在电脑前,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如何向你们介绍“我是谁”。我曾是一名数据科学家,也做过算法工程师,现在是一名 vibe coder 和全栈开发者。但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这些头衔能真正代表我。比起这些职业标签,更能定义我的,是一种对生活中的选择抱有标准、不愿随便将就的态度:为了做出好吃的卤肉饭自己炸葱头手切五花肉;为了挑到一家合胃口的餐厅,反复查资料和在评论里找蛛丝马迹。我并不是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我都如此执着和严格,但在“好好吃饭和生活”这件事上,我始终觉得值得认真对待。它我发挥这种本能的一个落脚点和极致的体现,也是我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喜欢拆解、整理、建立判断标准的人,那你或许也会喜欢这个专栏。日常生活里的这些选择,看起来是琐碎小事,但其实和设计一个好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你需要理解需求、比对选项、搭出合理结构,然后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只是这一次,用户是你自己。作为数据科学家,我也曾用数据思维找出最优餐厅、用 A/B 实验试不同的炒蛋做法,甚至写程序自动整理菜谱成结构化笔记。在我眼里,选餐厅、挑厨具、配调料,其实就是在反复优化一套个人生活系统。它讲究的是结构感、节奏感,以及对“什么是好”的持续判断。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用数据思维和产品视角来看待生活的专栏。真正“好”的东西,从来不是看起来多精致,而是背后有没有一套清晰的判断逻辑,能不能经得起反复使用和长期信任。就像一个好产品,它的美不是来自花哨的界面或堆砌的功能,而是源于清晰的架构,合理的用户路径,以及对真实需求的精准回应。我相信生活也是如此:每一个选择的背后,若藏着你的思考与判断,它就会变得扎实有力量,也更贴近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我相信热爱研究吃饭这件事一定是有遗传的。从小到大,吃饭在我们家都是头等重要的一件事。我妈、爷爷、外婆都是烧饭的一把好手,每天都变着法子给我烧不同的菜式。小时候隔壁邻居更是一位餐厅大厨,我还记得他的那道“凉拌黄瓜”,最简单的菜式但到现在都无对手。这里就不得不提及我的启蒙大师:我妈。与其说我妈爱做饭,不如说她对吃进嘴里的东西都非常讲究,强调每一餐的营养搭配必须全面。从我有印象起,她就对食品的质量有超乎常人的要求,比如一定要从本地菜农那里买最嫩最新鲜的蔬菜和肉禽类(没错,她现在各类蔬菜、肉类都有自己的供应商,私域买卖,绝不买超市货),每顿饭要凑齐5种以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了这一餐的营养更多元,同时也塑造了这段饭的搭配美学。还有一定要吃时令蔬菜水果,绝对不吃任何反季节菜等。我初中的时候,我妈甚至还自学营养学去考了国家二级营养师执照(很可惜她最后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哪怕到现在,她在餐厅吃到喜欢的菜或者心意的搭配,她都会记下回家复刻。我妈让我知道真正喜欢一件事,就绝不会将就和马虎,并且会在生活的细枝末节处都给予足够的洞察。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最深的事:我爸妈会跑遍南京全城买不同的烤鸭回家比较口味。众所周知,南京人都觉得自己楼下的鸭子铺的味道最“正宗”,可我们家绝对不会满足于此。每周我爸妈都能找到没有吃过的鸭子铺,排上1个小时的队带回家。我们会从烤鸭的薄厚、肉质、皮的肥瘦脆软、卤汁的调味,甚至在排队时听到的老客的讨论,来决定以后会不会复购。我想潜移默化的,我很小就模糊的意识到,吃饭不仅仅只是生理层面的需求满足,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期待,更是一种选择。上高中的时候,因为我妈买了一堆烘焙器材但懒得用,加上爸爸和我爷爷是重度甜点爱好者的双重buff下,我正式进军了烘焙圈,成为了一名每周给同学做甜点的中学生。做烘培比起中餐更像是做化学实验,每个流程都不能出差错,要不然一整盆材料都会彻底报废。尤其日本的烘焙方子,除却蛋黄蛋白精确到克数不说,连如何搅拌面团、翻拌手法都有自己一套流程体系,做和不做出来的成品口感也真的有高低之分。我也学会了自己在网上查同一种甜点的不同配方,推断不同比例和步骤造成的口感不同的背后原因,然后创造一份属于我自己的独特配方。相较于中餐的随性而为,西式的这一套流程告诉了我什么是精准、搭配和节奏,也是我第一次身体力行理解了“做饭秩序”的意义。我转专业之后才逐渐意识到,这种流程的“确定性”,其实非常像写代码:不同的搅拌方式、温度顺序、材料比例,就像参数和变量,差一步整盘报废。为了做出理想的口感,我会像 debug 一样逐个查错、比对、复盘,一步步迭代出最适合自己的配方。西式烘焙教会我的,不只是精准与秩序,也是一种工程思维的生活练习。曾经特别爱做复杂又美丽的蛋糕,回上海之后因为太方便又太好吃就荒废了这项技能🥺这样一个复杂搭配需要提前2天就开始准备,经常会做蛋糕到凌晨两三点真正开始体系化发展“吃”这件事,是从我踏上美国读书的那一刻起。10多年前的美国还没有uber eats这样的外卖平台,我们学校又在村里,如果不想吃白人饭的话,只能靠自己才能吃上一口热乎家乡饭。除了自己在宿舍“捣鼓”之外,每周最大的盼头就是四处觅食了。从学校外出各地都需要坐火车(那时候uber还刚刚开始普及,村里更是不好打车),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火车还会延误,所以外出一趟成本极大,如果吃到难吃的餐厅我和朋友们真的会觉得白白浪费大好时光,会气到跳脚!也正因如此,我开始学会主动做餐厅的功课:研究餐厅,比较餐厅的菜单和口味,设计「小吃-正餐-餐后甜点」的路线。而这个过程中我也开始意识到,做功课可不仅仅是“上Yelp(美国的大众点评)查查用户评论”这么简单。蛋黄酥永远是我拿来招待远方朋友的拿手好戏(因为可以邮寄?和大厨朋友们在家研究复刻的南京狮子头,肉和马蹄都是我们亲自剁的毕业后我又去了纽约读书工作,来到这个世界上文化最融合的城市,吃饭和寻找餐厅变成我去理解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尺度。纽约的多元化在餐厅的部分体会的淋漓尽致,这里有全世界哪怕再小众菜系的餐厅,从路边摊的美味(大名鼎鼎的halal guys每个纽约客应该都光顾过)到动辄几百甚至几千刀一位的fine dining,从唐人街几块一碗的芋圆烧仙草,到提前半年都预约不上的米其林Per Se,任何人在纽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comfort food。纽约ktown的Osamil: 至今没有在任何国家再找到的、甚至在韩国也没有、无法在家里复刻的世界第一好吃pork shank我的美食探索世界也由此展开。每周六我会有我雷打不动的固定routine,一早起来坐地铁到union squre,先去最爱的breads bakery买babka和bureka(一种犹太糕点),去旁边的farmers market绕一圈,看看季节上新的蔬果们,买一些农场自治的酸奶冰淇淋蜂蜜,再抱着一大堆鲜花回家。我会专程地铁+步行1个小时,只为去尝一尝号称世界上最好吃的甜甜圈。经常在去一家餐厅的路上“偶遇”其他餐厅,我也会细心标记下来,下次再来打卡。在纽约的这几年,我对“餐厅做功课”这件事又有了更深一层感悟:去一家餐厅吃饭,和吃食堂/点外卖最大的不同就是,这是事关五感(形、声、闻、味、触)的体验。从你踏入这家餐厅的那一刻起,你的用餐体验就已经开始了。进入餐厅映入你眼帘的第一个场景就决定了你对餐厅的第一印象(或许可以类比dating app线下的第一次见面?)。餐厅的装修,服务员的招待,和你一同就餐的其他人,你喝下的第一口水,在你还没正式开吃之前,你的感官就已经开始工作并且做一些判断了。纽约union square的farmers market总有各种奇异可爱的蔬菜种类正式进入就餐流程就又是另一套复杂的决策系统。从菜单的设计和编排,到如何点菜、点什么菜、如何搭配才能让一桌人吃饱的同时吃完还是舒服的,到餐后甜点的选择……这一切都影响着你的体验。我还记得在一条餐厅探店小红书下看到的一句评论:「视觉审美和味觉审美应该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我深以为然。我愿意回访的餐厅,往往不是口味最惊艳的,但却能带来最平衡、最舒服的整体体验。可正是因为在初次选择时做足了功课,考虑了场景、氛围、菜单搭配这些因素,才让我在那次体验里获得了超出期待的满足。很多时候,一顿饭的成功,其实在坐下之前就决定了。在一个评价泛滥、博主种草、软文横行的时代,我们的判断常常被信息左右。但吃是最私人的经验,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判断系统,而不是单凭别人只言片语的评论。所以,选餐厅从来不是列一个“我觉得好吃的名单”这么简单。它是一套可复用的逻辑,一种可训练的选择力。当我意识到这套“餐厅功课”的系统性之后,我也逐渐发现,其实我一直在练习一种能力:在海量信息中找出值得信赖的判断标准。这个能力并不只在餐厅里发挥作用。它开始自然延伸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挑食材、怎么选锅、怎么判断一个调料是不是长期值得复购, etc.。而这些选择,最终都回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地方:自己的厨房。我变成和妈妈一样,成为了承担起“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吃的舒服又健康”的责任的人。我想吃得健康、开心做饭,也想把这些年的经验总结下来,分享给那些也想认真生活、好好吃饭的你。很多人听说我本科是心理学,研究生却读了数据科学,会觉得跨度大、毫无关联。但在我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不相干”的知识。学习心理学并不只是“背理论”,它也需要设计实验、做统计分析、控制变量。很多时候我们也要建立假设、验证因果,这些和我后来在数据科学中使用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同样的,在挑选这件事上,我也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体系:不是靠感觉决定一切,而是靠大量信息输入、试错经验和不断复盘,推导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判断方式。如果你是一个习惯靠流程、调研和优化去解决问题的人,那么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专栏比你想象得更实用。它不是一个美食地图,也不是生活方式showcase,而是一套为真实需求设计的生活决策系统。我们会聊怎么判断信息是否靠谱,怎么量化复购价值,也会聊聊我怎么建立属于自己的选择系统,从信息筛选、维度比对,到最终做出可以复用的判断流程。这是一个面向生活的工程项目。所以,这个小小的专栏,不是关于“做饭”,而是关于“选择”——如何在琳琅满目的选项中,建立自己的判断逻辑,找到最贴合你当下需求和生活状态的那个答案。在这里,我不充当厨师,也不打算教你做菜。我也不会是美食家,教你如何品鉴食物。我更想做的,是写一个关于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筛选好东西”的标准。在正文篇幅中,我也尽量不会提及具体餐厅的名字或者物品的品牌,因为更重要的是自己去做决定和下判断的这个过程,而你也会在一次次成功或者试错中不断得到教训、不断复盘,最终建立自己的选择体系。这本专栏的大致目录如下:选择之前:我如何建立一套可复用的判断标准好东西有没有统一标准?判断力怎么建立挑选逻辑:我衡量“贵的”和“值的”的方式我怎么判断一件东西值不值得买好东西背后的“背景资料”往往最关键好吃不是玄学:我如何建立自己的味觉判断系统“好吃”是客观的吗?“正宗”到底意味着什么?判断力从何而来:你是怎么形成味觉记忆和偏好的味觉判断力从哪来?「我是过去一切经验的总和」味觉偏好可以训练吗?我用“练习+对比+记录”来建立自己的判断系统餐厅功课系统:避雷、筛选、搭配评分 ≠ 真实:如何从社交媒体的水文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评价小红书 vs 大众点评:两个平台的情报分析差异如何点菜:搭配合适比单纯好吃更重要和谁吃、在哪吃:如何因人因场景做决策我的翻车经历:几次反面教材的总结餐厅选择 flowchart:我自己的判断流程图*Bonus Chapter:陌生城市吃饭生存指南:除了问朋友和小红书还能做什么准备外卖 ≠ 堂食:如何制定外卖挑选标准如何快速判断一个外卖是不是健康?家庭食材选购指南健康饮食从“油”开始:我家的用油搭配策略米油盐酱要怎么挑?以健康为出发点的判断标准如何快速判断一个食材是否值得买:标签与产地的陷阱遇到“网红食材”时,我如何辨别是不是智商税我的调料组合逻辑:风味是可以设计的我的调料常备清单:厨房里最常出现的8种味道我怎么收纳和搭配调料,才不会越囤越乱味觉是可以整理的:我怎么搭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风味体系哪些调料我长期复购,哪些是一次性踩雷我最常用的“让菜更好吃”的小技巧用得顺手,才是最好的厨房搭子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怎么组合才好用那些我最常用、愿意无限回购的厨房好物如何根据材质和用途选择主力锅我是怎么搭配使用不同锅具的(炖的锅、炒的锅、万能锅)实测提升食物表现力的工具推荐不靠玄学的“好吃”:实验派的味觉偏好建立法我怎么通过反复对比,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食材和做法红薯、酸奶、鸡蛋:那些我亲口试出来的差异与偏好哪些口感差异是真的?哪些只是心理暗示或包装滤镜?我的复购习惯怎么养成的?从盒马/叮咚到私藏供货渠道的筛选过程好吃不是天赋,是可以靠记录和验证慢慢养成的判断力城市里的“隐秘而伟大”:被低调藏起来的食物们江浙沪的美食暗网:没有门店的小程序和朋友圈,才是真正的入口我是怎么找到这些“没有实体店”的蛋糕、甜品和料理的?为什么越来越多好东西“只卖熟人”?地下交易与朋友圈预定:城市美食的B面立交桥下的肉夹馍故事终点也是起点:饮食系统背后的自我认知我曾经和食物的关系很混乱重建和食物的关系 = 重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真正的“好吃”是对自己的尊重食物是我和自己和解的一种方式所以,为什么叫 “Before the First Bite”?因为吃饭的体验,其实在动筷子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你选哪家餐厅、点什么菜、和谁一起吃、怎么搭配,这些前期判断,才是真正决定这顿饭好不好吃的关键。但这个“bite”,不只代表吃进嘴的那一口,也象征着你对生活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行动的起点。所以这个专栏要写的,是 bite 之前的思考,是选择之前的判断,是行动之前的推演。所以我想用这个名字——Before the First Bite,记录下每一个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分享我的选择逻辑,也邀请你一起,去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决策节奏和判断方法。在日语里,有一个我很喜欢的词:こだわり(kodawari)。它常被翻译成“讲究”或者“坚持的品质”,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默默藏在生活细节里的标准感。比如你总会去的那家看起来破破烂烂的烤鸭店,只因为它的卤汁味道你最喜欢;比如你愿意为了一个电饭煲查几小时资料,因为你觉得煮饭很重要,不想凑合。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选择,其实背后都有一套属于你的价值判断。这就是你的「こだわり」。日本作家井上新八曾在他的书中[1]写道:「自分だけのこだわり」を記録する ——“坚持记录你自己的こだわり吧。”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每个人的判断标准都是独一无二的,记录它,是在认识自己,也是在告诉别人你的标准。所以我想写这个专栏,用更系统的方法,把我这些年在挑选食物、调料、工具、餐厅时练出来的判断方式整理出来,和你分享。它不是生活方式指南,而是一个帮助你练习如何做选择的参考手册。希望你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记录下你自己的「こだわり」,并在一次次选择中,靠近那个你真正在意的、喜欢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注释[1] 井上新八:《一天五分钟!把“没办法”变成“有办法”的持续习惯》(日文原书名:やりたいこともやるべきことも全部できる! 続ける思考),平安文化有限公司,2025年出版。* BONUS PART:不只是专栏我一直热爱发现和分享好东西。选到真正值得的物品、吃到用心的食物、找到设计合理的工具,总会让我感到惊喜,也非常享受和朋友分享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如果你也喜欢研究、挑选、分享生活里的好物,在订阅这个专栏后,你可以加入我组织的「好物分享群」。我们会每半个月围绕一个主题(比如调料、锅具、甜品、餐厅、或其他物品),交流各自挖掘到的惊喜选择。除此之外,我还想到以下几个实用福利:菜谱自动整理系统我写了一个程序,可以自动将小红书、Instagram、下厨房等社交平台上收藏的菜谱一键整合到 Notion 中,并自动提取食材和步骤,整理成结构化信息。你不再需要一张张截图、手抄配方——每条菜谱都像数据库一样清晰可查、随时可复用。这个功能我也分享到了小红书上,反馈非常好,也正在商业化阶段中。专栏订阅者可以优先免费试用,当然,我也很乐意和你一起探讨这背后的技术实现。城市餐厅推荐我会分享自己这几年在上海吃过、回顾过、推荐给朋友的餐厅——包括适合约会、聚会、独处、外带的不同场景,每家店都会标注推荐理由和推荐菜品。如果你对纽约、伦敦、京都等地的餐厅也感兴趣,也欢迎来问我。我在这些地方都住过,尤其是纽约,时间比在上海还久,餐厅踩点真的做得很认真,推荐不至于坑你!礼物推荐咨询(送礼困难症救星)送好礼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你对对方足够的了解+自己有一个“好东西数据库”,但这恰恰是我擅长的。 我会准备一个简单的问卷,帮你快速梳理对方的喜好和场景需求,然后给出一份适合你送朋友、伴侣或家人的礼物清单。尤其适合那些总说“我不会送礼”的男生:从此你就是你伴侣和妈妈眼中最会送礼物的人,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