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每个大人都值得在好的童书里重新生长一遍
看《俗女养成记》的时候,望着童年的小嘉玲与长大后的自己相互映照,我常常发呆,忍不住想,我是如何长大到今天这一步的?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早记不清小时候的许多事情,但那段时光依然在深刻地影响我。我与人相处的方式,源于家庭中早早塑造的模式;某些时刻不假思索的勇气,来自曾经的爱与信心;而那些自我怀疑的情绪,在8岁时没能解决的问题,似乎也还是会一次次以别的形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成为躲不掉的课。长大之后,我们常常主动忘记童年。因为时光不可追溯,回头没有意义,我们总有更多、更紧迫、也更艰难的事要做。有时我们会迁怒内心的那个小孩,觉得它太软弱、迟钝、无知,总是怀抱不切实际的期望;有时我们试图保护它,希望它被时光封存,永不变质。而无论是迁怒还是保护,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拒绝再次感受它。我们不再让它说话,不允许它参与我们的生活。作为一名童书编辑,我最幸运的事,就是客观上无法逃避童年。我的工作是一次次奇妙的穿越,得以在翻开每一本书时,都重回我的童年时代。与那个我一度拒绝再见的小孩,再次相遇。所以,大人为什么要读童书是的,我是一名童书编辑,成年了(废话),被童书大大地治愈着。作为一名童书从业者,这份工作对我最大的意义,不仅是能让世界稍微变好一点点(是的我相信这个)。我其实算不上多喜爱这份职业,但我确实因此接触到了更多闪光的故事,有机会在成人社会中依然不做个完全的大人,随时逃离社会规训,在森林中变成青蛙,没有关上童年的门。有希望,不畏惧,永存爱与好奇,这些在成人世界里说出来好像会有些丢脸的词语,在童书里,永远生机勃勃,理直气壮。尽管我阅读大多数童书时,都已经足够大了,但那些绘本和儿童文学,还是能够抚慰到我,以一种非凡的信心和新鲜感,让我的世界变得广阔。在童书世界里,我总是一个幸福的读者。那些书总是能带来跨越时间的感动,在某个时刻拥抱我。工作疲惫到只想请假的时候,我会想起《阿莫的生病日》。一个总是为动物们忙碌的大人,在难得休息的日子里得到梦幻般的探望。大象、犀牛、企鹅纷纷走出动物园,只为来陪伴他。对世界施加的力得到了温柔的回馈,那是一个被同样关怀的时刻。想家的时候,我会怀念《妈妈,买绿豆》,明亮鲜活的生活气息仿佛触手可及,阳光、清风和甜甜的绿豆汤,唤起生命中最简单的美好体验。坐一个小时的地铁通勤,觉得自己像行尸走肉的时候,每个乘客都像《我是地铁》中深深浅浅灰暗的人们。而每个普通人都有被点亮的时刻,每张面庞背后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看似奇奇怪怪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假装《田鼠阿佛》,在冬天到来之前储存阳光、色彩和诗句。我们知道那些无用之物的用途,努力储存微小却真实的幸福,保护自己的心。即便已经是个大大的大人,也能从童书中获得跨越时间的感动。我们阅读《柳林风声》和《比得兔》的快乐,和一百多年前的孩子没有区别。因为一本好的童书关心的是人的本质,是那些亘古不变的问题:爱、陪伴、成长、自我、孤独……它所标记的那个世界可能会关闭,却不会丢失。在被生活拒之门外,对自己本身失望的时刻,我知道我仍然可以回归童年时期,可以长大,幻想,学习勇敢,选择成为我。我常常想起我第一次读绘本的经历。小时候读了很多插图书、童话、故事集,但我真正第一次读绘本,是在大学的专业课上,彼德•H•雷诺兹的《点》。小女孩瓦士缇不愿在美术课上画画,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小朋友自认不是个艺术家。她交了一张白纸,老师调侃她画的是暴风雪中的北极熊,她也毫不领情。她就是不肯画。尽管我当时已经不是个小女孩,我依然对瓦士缇感同身受。那种思维模式我简直再熟悉不过——不想被批判,所以宁可不展示。没准备好之前,绝不表露自己的兴趣。对自己有固执的评判标准和严苛要求。缺乏行动力。拖延。启动困难。直到现在,这些东西依然停留在我身上。我依然讨厌这些特点,可以用许多尖酸刻薄的方式攻击它。而瓦士缇的老师只是笑了,说:“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于是,瓦士缇怒气冲冲地在白纸上戳了一个点。老师请她为自己的作品签名,并把这个点认真地装裱起来。瓦士缇想,“这算什么,我还能画出更好的点。”一切就这样开始了。瓦士缇画出了更多点,小点,大点,蓝色的点,黄色的点,多彩的点,留白的点。艺术总是来自简单的一步,这当然是一个关于耐心、尊重和友善的故事,也带来勇气、自由和创造的无限。我时常会想起那个点,在白纸上戳下的、简单又愤怒的点。它治愈了我许多自我厌恶、拖延、心一横开始的瞬间。长大后的我依然在阅读各种办法,什么创造力指南、拖延心理学、自我接纳和鼓励、原子习惯——最后,它们还是都汇聚成一个简单的点。它变成了一个咒语,穿破语言、羞耻、自责,在我无数个“还没准备好”的瞬间,提醒我先做一点点。后来,瓦士缇把这句咒语传给了更多人。当那个崇拜她的小男孩羞愧地说自己什么也不会画时,瓦士缇笑了,她请小男孩在纸上随便画一笔,尽管他的手一直在抖。之后将它展开。“请签名。”当我在课堂上翻开这本小书的时候,绝没有想到它会影响我这么久。也没有想到,我以后会从事这个行业,并且一口气做了五年。工作自有其狗屎之处,但幸运的是,我总能被我工作本身所接触到的事物打捞。这份工作告诉我,大人和儿童不过都是人,有天赋、怪癖、创伤、希望的人。童书只是另一种对世界的编码。只是被大多数人遗忘了。一个大人阅读童书的过程,正是一次次与自己对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用一个孩子的目光去理解世界,看到自己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地方,也看到那些还未被时间吞噬的感受力和希望。“在我的作品里,蕴含着我的天性和远大理想。”如果我对这个职业还有一点点理想,那就是每个孩子都值得最好的童书的滋养,每个大人也都值得,在好的童书里重新生长一遍。这个专栏有什么这是一份少见的写给大人的童书书单,也是一份非常个人化的书单,包含我的取向、感动和偏见。它的目的是分享我从童书中获得的最珍贵的东西:逃逸的自由、对自我的接纳、美的新鲜感和治愈体验。它会分为三个栏目呈现:栏目1: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在这个栏目中,我们通过许许多多故事,摘下大人身份,回归内在的那个小孩。我们可以唤醒童年时的奇特体验,跟伯宁罕构建一个不被审判的安全区,在桑达克的野兽世界确认我们从童年幸存,在波特小姐的笔下探触熠熠生辉的勇气;疗愈假装忘记的陈旧伤口,有些话我们从未被温柔地说过,有些关爱我们曾错过,遇见宽厚友善的《柳林风声》,在《糖球》中听到新世界的声音,也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眼泪也可以像一座喷泉;以及那些我们逃不掉的课题,个人和家庭的关系,表达爱,离别,应对失败,以及必将到来的死亡;在城市中越发异化,觉得自己像个不被人在意的破罐子时,如何和《毛毛》一起找回被偷走的时间,不把自己当做耗材,听见心跳的声音。正如儿童不是成人的未完成版本,好的童书也不是大众图书的简化和幼化。给孩子的书是非常有力量的,它以一种更真实、直击人心、温柔郑重的方式,去解答生命中的本质问题。栏目2: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之后,我们往森林深处走一走,看到童书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味型。童书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注定不会只是毛茸茸、可可爱爱、单一纯甜。它也可以跳脱、尖锐、灰暗、讽刺、荒诞、通感。我们可以上天入地,聊聊怎么建造一座山,为什么不能相信鱼,对世界保持敏锐的、昆虫般的好奇,不对自然的奇妙和时光流逝无动于衷;也可以探索更多图像和艺术形式的玩法,吸收美丽、有趣、灵机一动,保持和刺激自己的创造力。互动绘本《理发》带镜面装置的《3D镜面绘本》好的童书鼓励你更多角度地去看世界,重新打开感官和想象。这世上大概没有什么,比童书更乐意回应你的好奇了。栏目3:儿童世界幕后谈除此之外,我会聊作者风格、故事、分镜、怎么读图、翻页节奏、儿童文学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也会讲一些行业洞察(划掉)行业八卦。比如天才们如何与编辑相处,那些离经叛道的创作者背后的团队;有些著名的国际品牌为何在童书界折戟;以及在所有信息都在降维的时代,为什么图像小说成为变革趋势……类型方面,由于我的阅读取向和工作经验,这份书单会大部分是绘本,夹杂少量的儿童文学。我也认为绘本是最适合大人阅读的童书类型,阅读体验轻量化,但情感密度大,适读年龄0-99岁不是说说而已。同时主题非常丰富,容易触及本质的命题,也是与电影最共通的图书类型。真的,你们试试,看好的绘本和看电影拉片一样,会看出爽感的。总的来说,这份书单的目的,只是为你打开一个小小的兔子洞。跳下去,你看不到什么收视率很高的东西,不是AI,不是比特币,不是历史风云,不是情感博弈。就是一些最纯粹的东西,一些理直气壮得有点让人惊讶的东西,城市麻木中久违的清风拂面之感。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大人,就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睡前故事会。在这里,我们可以愉快地回归一部分纯粹的自我,或者单纯的,以一种稀奇古怪的方式获得治愈。如果你已经成为父母,想为孩子寻找一份可以让TA人格更健全、审美更好的书单,获得更愉快多样化的阅读体验,那更是这份书单的舒适区。一份书单,两种享受,甚至能传家(?)。性价比有了。一些附加服务预告① 除了已经确定的长篇更新外,还会随机掉落免费的短篇内容。我会根据大家的反馈以及我的日常阅读,更新一些短篇的图书推荐、故事分享,以及一些看书购书小tips。比如某种类型的书更推荐哪些出版社,有些经典名著都有哪些值得选择的版本等。② 也会随机更新一些免费的音频内容。作为一个有六七年校园电台经历&工作后又常常讲书的人,读故事这件事我有经验。对于大家都喜欢的儿童文学,我会朗读一些经典片段,作为阅读的调剂。就当是真·睡前故事调频吧。结尾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每一个读童书的大人,其实都是隔着漫长的时光,与内在的小孩对望。那个内在的小孩,其实并不是我们童年时的自己,时间无法停滞,人生是无数个自我的叠加,我们早已在这个过程中滚滚向前。但它属于更真实自我的一部分,不理想化、却无法否定的部分。而童书可以提醒我们,不去把它忘记,也因此打开了更多可能,和幸福的体验。正如我非常喜欢《神奇收费亭》作者诺顿·贾斯特的一段话,“我长大后依然觉得自己像童年那个困惑、孤独、对什么都失去兴趣的孩子,于是我开始写关于这个孩子童年的故事。现在世界已经变得非常不同,但孩子们依然会感到无聊、困惑,费力想弄明白生活中的那些重要问题……幸运的是,还有很多别的路可以到达未知之地。”幸运的是,我们依然有机会到达未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