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内容

精选免费文章,先睹为快

2025-08-01 00:12
免费

序言:每个大人都值得在好的童书里重新生长一遍

看《俗女养成记》的时候,望着童年的小嘉玲与长大后的自己相互映照,我常常发呆,忍不住想,我是如何长大到今天这一步的?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早记不清小时候的许多事情,但那段时光依然在深刻地影响我。我与人相处的方式,源于家庭中早早塑造的模式;某些时刻不假思索的勇气,来自曾经的爱与信心;而那些自我怀疑的情绪,在8岁时没能解决的问题,似乎也还是会一次次以别的形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成为躲不掉的课。长大之后,我们常常主动忘记童年。因为时光不可追溯,回头没有意义,我们总有更多、更紧迫、也更艰难的事要做。有时我们会迁怒内心的那个小孩,觉得它太软弱、迟钝、无知,总是怀抱不切实际的期望;有时我们试图保护它,希望它被时光封存,永不变质。而无论是迁怒还是保护,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拒绝再次感受它。我们不再让它说话,不允许它参与我们的生活。作为一名童书编辑,我最幸运的事,就是客观上无法逃避童年。我的工作是一次次奇妙的穿越,得以在翻开每一本书时,都重回我的童年时代。与那个我一度拒绝再见的小孩,再次相遇。所以,大人为什么要读童书是的,我是一名童书编辑,成年了(废话),被童书大大地治愈着。作为一名童书从业者,这份工作对我最大的意义,不仅是能让世界稍微变好一点点(是的我相信这个)。我其实算不上多喜爱这份职业,但我确实因此接触到了更多闪光的故事,有机会在成人社会中依然不做个完全的大人,随时逃离社会规训,在森林中变成青蛙,没有关上童年的门。有希望,不畏惧,永存爱与好奇,这些在成人世界里说出来好像会有些丢脸的词语,在童书里,永远生机勃勃,理直气壮。尽管我阅读大多数童书时,都已经足够大了,但那些绘本和儿童文学,还是能够抚慰到我,以一种非凡的信心和新鲜感,让我的世界变得广阔。在童书世界里,我总是一个幸福的读者。那些书总是能带来跨越时间的感动,在某个时刻拥抱我。工作疲惫到只想请假的时候,我会想起《阿莫的生病日》。一个总是为动物们忙碌的大人,在难得休息的日子里得到梦幻般的探望。大象、犀牛、企鹅纷纷走出动物园,只为来陪伴他。对世界施加的力得到了温柔的回馈,那是一个被同样关怀的时刻。想家的时候,我会怀念《妈妈,买绿豆》,明亮鲜活的生活气息仿佛触手可及,阳光、清风和甜甜的绿豆汤,唤起生命中最简单的美好体验。坐一个小时的地铁通勤,觉得自己像行尸走肉的时候,每个乘客都像《我是地铁》中深深浅浅灰暗的人们。而每个普通人都有被点亮的时刻,每张面庞背后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看似奇奇怪怪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假装《田鼠阿佛》,在冬天到来之前储存阳光、色彩和诗句。我们知道那些无用之物的用途,努力储存微小却真实的幸福,保护自己的心。即便已经是个大大的大人,也能从童书中获得跨越时间的感动。我们阅读《柳林风声》和《比得兔》的快乐,和一百多年前的孩子没有区别。因为一本好的童书关心的是人的本质,是那些亘古不变的问题:爱、陪伴、成长、自我、孤独……它所标记的那个世界可能会关闭,却不会丢失。在被生活拒之门外,对自己本身失望的时刻,我知道我仍然可以回归童年时期,可以长大,幻想,学习勇敢,选择成为我。我常常想起我第一次读绘本的经历。小时候读了很多插图书、童话、故事集,但我真正第一次读绘本,是在大学的专业课上,彼德•H•雷诺兹的《点》。小女孩瓦士缇不愿在美术课上画画,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小朋友自认不是个艺术家。她交了一张白纸,老师调侃她画的是暴风雪中的北极熊,她也毫不领情。她就是不肯画。尽管我当时已经不是个小女孩,我依然对瓦士缇感同身受。那种思维模式我简直再熟悉不过——不想被批判,所以宁可不展示。没准备好之前,绝不表露自己的兴趣。对自己有固执的评判标准和严苛要求。缺乏行动力。拖延。启动困难。直到现在,这些东西依然停留在我身上。我依然讨厌这些特点,可以用许多尖酸刻薄的方式攻击它。而瓦士缇的老师只是笑了,说:“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于是,瓦士缇怒气冲冲地在白纸上戳了一个点。老师请她为自己的作品签名,并把这个点认真地装裱起来。瓦士缇想,“这算什么,我还能画出更好的点。”一切就这样开始了。瓦士缇画出了更多点,小点,大点,蓝色的点,黄色的点,多彩的点,留白的点。艺术总是来自简单的一步,这当然是一个关于耐心、尊重和友善的故事,也带来勇气、自由和创造的无限。我时常会想起那个点,在白纸上戳下的、简单又愤怒的点。它治愈了我许多自我厌恶、拖延、心一横开始的瞬间。长大后的我依然在阅读各种办法,什么创造力指南、拖延心理学、自我接纳和鼓励、原子习惯——最后,它们还是都汇聚成一个简单的点。它变成了一个咒语,穿破语言、羞耻、自责,在我无数个“还没准备好”的瞬间,提醒我先做一点点。后来,瓦士缇把这句咒语传给了更多人。当那个崇拜她的小男孩羞愧地说自己什么也不会画时,瓦士缇笑了,她请小男孩在纸上随便画一笔,尽管他的手一直在抖。之后将它展开。“请签名。”当我在课堂上翻开这本小书的时候,绝没有想到它会影响我这么久。也没有想到,我以后会从事这个行业,并且一口气做了五年。工作自有其狗屎之处,但幸运的是,我总能被我工作本身所接触到的事物打捞。这份工作告诉我,大人和儿童不过都是人,有天赋、怪癖、创伤、希望的人。童书只是另一种对世界的编码。只是被大多数人遗忘了。一个大人阅读童书的过程,正是一次次与自己对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用一个孩子的目光去理解世界,看到自己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地方,也看到那些还未被时间吞噬的感受力和希望。“在我的作品里,蕴含着我的天性和远大理想。”如果我对这个职业还有一点点理想,那就是每个孩子都值得最好的童书的滋养,每个大人也都值得,在好的童书里重新生长一遍。这个专栏有什么这是一份少见的写给大人的童书书单,也是一份非常个人化的书单,包含我的取向、感动和偏见。它的目的是分享我从童书中获得的最珍贵的东西:逃逸的自由、对自我的接纳、美的新鲜感和治愈体验。它会分为三个栏目呈现:栏目1: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在这个栏目中,我们通过许许多多故事,摘下大人身份,回归内在的那个小孩。我们可以唤醒童年时的奇特体验,跟伯宁罕构建一个不被审判的安全区,在桑达克的野兽世界确认我们从童年幸存,在波特小姐的笔下探触熠熠生辉的勇气;疗愈假装忘记的陈旧伤口,有些话我们从未被温柔地说过,有些关爱我们曾错过,遇见宽厚友善的《柳林风声》,在《糖球》中听到新世界的声音,也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眼泪也可以像一座喷泉;以及那些我们逃不掉的课题,个人和家庭的关系,表达爱,离别,应对失败,以及必将到来的死亡;在城市中越发异化,觉得自己像个不被人在意的破罐子时,如何和《毛毛》一起找回被偷走的时间,不把自己当做耗材,听见心跳的声音。正如儿童不是成人的未完成版本,好的童书也不是大众图书的简化和幼化。给孩子的书是非常有力量的,它以一种更真实、直击人心、温柔郑重的方式,去解答生命中的本质问题。栏目2: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之后,我们往森林深处走一走,看到童书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味型。童书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注定不会只是毛茸茸、可可爱爱、单一纯甜。它也可以跳脱、尖锐、灰暗、讽刺、荒诞、通感。我们可以上天入地,聊聊怎么建造一座山,为什么不能相信鱼,对世界保持敏锐的、昆虫般的好奇,不对自然的奇妙和时光流逝无动于衷;也可以探索更多图像和艺术形式的玩法,吸收美丽、有趣、灵机一动,保持和刺激自己的创造力。互动绘本《理发》带镜面装置的《3D镜面绘本》好的童书鼓励你更多角度地去看世界,重新打开感官和想象。这世上大概没有什么,比童书更乐意回应你的好奇了。栏目3:儿童世界幕后谈除此之外,我会聊作者风格、故事、分镜、怎么读图、翻页节奏、儿童文学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也会讲一些行业洞察(划掉)行业八卦。比如天才们如何与编辑相处,那些离经叛道的创作者背后的团队;有些著名的国际品牌为何在童书界折戟;以及在所有信息都在降维的时代,为什么图像小说成为变革趋势……类型方面,由于我的阅读取向和工作经验,这份书单会大部分是绘本,夹杂少量的儿童文学。我也认为绘本是最适合大人阅读的童书类型,阅读体验轻量化,但情感密度大,适读年龄0-99岁不是说说而已。同时主题非常丰富,容易触及本质的命题,也是与电影最共通的图书类型。真的,你们试试,看好的绘本和看电影拉片一样,会看出爽感的。总的来说,这份书单的目的,只是为你打开一个小小的兔子洞。跳下去,你看不到什么收视率很高的东西,不是AI,不是比特币,不是历史风云,不是情感博弈。就是一些最纯粹的东西,一些理直气壮得有点让人惊讶的东西,城市麻木中久违的清风拂面之感。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大人,就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睡前故事会。在这里,我们可以愉快地回归一部分纯粹的自我,或者单纯的,以一种稀奇古怪的方式获得治愈。如果你已经成为父母,想为孩子寻找一份可以让TA人格更健全、审美更好的书单,获得更愉快多样化的阅读体验,那更是这份书单的舒适区。一份书单,两种享受,甚至能传家(?)。性价比有了。一些附加服务预告① 除了已经确定的长篇更新外,还会随机掉落免费的短篇内容。我会根据大家的反馈以及我的日常阅读,更新一些短篇的图书推荐、故事分享,以及一些看书购书小tips。比如某种类型的书更推荐哪些出版社,有些经典名著都有哪些值得选择的版本等。② 也会随机更新一些免费的音频内容。作为一个有六七年校园电台经历&工作后又常常讲书的人,读故事这件事我有经验。对于大家都喜欢的儿童文学,我会朗读一些经典片段,作为阅读的调剂。就当是真·睡前故事调频吧。结尾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每一个读童书的大人,其实都是隔着漫长的时光,与内在的小孩对望。那个内在的小孩,其实并不是我们童年时的自己,时间无法停滞,人生是无数个自我的叠加,我们早已在这个过程中滚滚向前。但它属于更真实自我的一部分,不理想化、却无法否定的部分。而童书可以提醒我们,不去把它忘记,也因此打开了更多可能,和幸福的体验。正如我非常喜欢《神奇收费亭》作者诺顿·贾斯特的一段话,“我长大后依然觉得自己像童年那个困惑、孤独、对什么都失去兴趣的孩子,于是我开始写关于这个孩子童年的故事。现在世界已经变得非常不同,但孩子们依然会感到无聊、困惑,费力想弄明白生活中的那些重要问题……幸运的是,还有很多别的路可以到达未知之地。”幸运的是,我们依然有机会到达未知之地。
文章预览
阅读全文
2025-07-31 23:44
免费

1. 伯宁罕:用爱和宽容构建一个精神安全区,并许诺永不破碎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永不破灭的精神安全区,它在你的人生种下一个锚点,让你知道永远有希望,自己值得被好好对待。它可能是幻想中的9又4分之3站台,某个夏天必去的海岛,回家吃一顿妈妈做的饭,或者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安全区往往指向自由、信任、生命力和毫无保留的爱。对我来说,我的精神安全区,有一部分由约翰·伯宁罕的绘本构成。一条所有人都期待它翻掉的船“这是甘伯伯。甘伯伯有一条船,有一天,他要撑船去游河。”在细说伯宁罕是谁之前,我们不如先搭上一条船。这条船大概是绘本史上最著名的一条船,你就把它理解成童书界的泰坦尼克号吧。不同的是,这是一条所有人都期待它翻掉的船。这条船属于一位甘伯伯。他到底是谁,不重要。几岁,不重要。是做什么的,不重要。住在哪里,大概是英国吧。关键是,他有一条船,而现在他想去游河。这位令人摸不到头脑的甘伯伯出发了。两个孩子路过,问:“我们跟你去好不好?”甘伯伯说,“好是好,只要你们不吵闹。”一只野兔也来问了,“我也一起去行不行?”甘伯伯回答:“行是行,但你不能乱蹦跳。”就这样,猫、狗、猪、绵羊、鸡、牛、山羊纷纷赶来了,他们都想一起坐这条船去游河,也都答应不会打扰别人。过了一小会儿……他们都没能做到,船彻底翻了。于是,甘伯伯和山羊和牛和鸡和绵羊和猪和狗和猫和兔子和两个小孩一起游泳到岸边,再爬上岸,让太阳把身子晒干。甘伯伯说:“我们只好穿过这片草地,走路回家了。我请你们到我家喝喝茶。”所有小人和小动物一起迎着风,穿过美丽的花朵盛开的原野。大家乐淘淘地,湿漉漉地,排队跟着甘伯伯喝茶去。直到夜幕降临,大家沐浴着月色回家,一个只有线条的甘伯伯挥手告别,再见啦,下次再来游河吧。甘伯伯的故事诞生于1970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一本图画书能够获得的几乎所有荣誉: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奖、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及《号角》杂志最佳绘本、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纽约时报》年度最佳插图童书、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世界图画书100选》……距今的55年里,甘伯伯的船在全世界大概翻了上千万次。它是每个读绘本的人都绕不开的一本,有许多人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着迷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也有许多人,长大后依然爱着它。答案也很简单,这不是一个“翻船”的故事,而是一个“翻了也没关系”的故事——事情搞砸了,但谁也没有失去什么,这样的结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常见,尤其是在儿童时代。对儿童的教育往往强调规则和后果,不听话,就对应着惩罚。而在甘伯伯的世界里,孩子和动物们确实都没有听话,船确实翻了,所有人都成了落汤鸡,但每个看到这里的读者都会发出笑声。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快乐的游戏,发生在一个“灾难不可能获胜的世界”。伯宁罕呈现了一种愉快的混乱:尽管这混乱随机、荒唐、无法逃避和控制,但它也并不可怕到令人如临大敌。“它所带来的欢乐,至少和它该被谴责的同样多。”现在我们可以来说说伯宁罕是谁了。他是世界知名的绘本大师,两次获得英国童书界的最高荣誉凯特·格林纳威奖,几乎每本作品都是百万畅销级别。伯宁罕的作品打破了长久以来童书中的说教倾向,用《野兽国》作者桑达克的话说——“打倒了19世纪那些伪善的书籍,那些书剥夺了孩子们的动物天性、漫无边际的想象和对活着的渴望。”以一种更自由尊重的视角,接近了变幻莫测的儿童世界。© Telegraph Media Group(伯宁罕在英国伦敦家中)这或许和他所受到的教育有关。由于父亲推销员的工作,童年时的伯宁罕曾经换过十几个学校,直到12岁时进入著名的夏山学校就读。夏山学校以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著名,是《窗边的小豆豆》中梦幻校园巴学园的原型。在夏山学校上学时,约翰伯宁罕曾经偷拿了学校食品柜的钥匙,但尼尔校长却没有惩罚他。他认为“孩子是通过爱收获成功的,不是通过威权的压制和惩罚。”伯宁罕承认他是对的,从此绝不再偷拿。许多年来,关于甘伯伯的原型是谁众说纷纭,伯宁罕并不正面承认那是尼尔校长的影子,但正如夏山学校一样,伯宁罕总能在作品中建立一个富含尊重、爱和温柔的世界。这种创作理念,在他第一本书《宝儿》里就已经显现。也正是这本书,让他出道就闻名世界,获得了第一次凯特·格林纳威奖。宝儿是一只天生就没有羽毛的大雁,为了保暖,妈妈为它织了一件毛背心。有了毛背心的宝儿很开心,可还是会被其他大雁嘲笑;毛背心下水就很难干,它由此耽误了学习游泳和飞行。当冬天到来的时候,所有大雁都飞走了,只有它被抛弃了。为了生存下去,宝儿误打误撞登上了一条去往伦敦的船。它在船上干活儿挣旅费,帮船员卷绳子,捡甲板上的面包屑,尽一切努力干活。船上的人们和宝儿很快成为了朋友,当船靠岸时,他们把它送到了皇家植物园。那里有许多奇特的鸟儿,没人觉得,一只穿着毛背心的大雁很奇怪。和丑小鸭的故事不同,带给宝儿安慰的不是一个本来就高贵的身份,而是一个宽厚的、可以容纳不同角色的世界。尽管它是个不曾被偏爱的小家伙,但还是可以被看到、被接受,有尊严地自食其力,过上新的生活。这或许是伯宁罕作品的最温柔之处,他无意否认你会遭遇的恐惧、压抑、混乱,但他会尽力让你感到安全。甘伯伯系列后来出了新的两本,大家一起去兜风、一起看犀牛,当然,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再次搞砸了,但世界不会毁灭的。下次船还是会翻的,但那又怎么样呢?我们还是可以走上船去,暗暗期待愉快地掉进水里的那一刻。一个大人也无法打破的幻想空间在被问到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最有才华、最受欢迎的绘本创作者之一时,伯宁罕回答:“或许是因为,某一部分的我,始终只有五岁吧?”“始终只有五岁”的一大证据,是伯宁罕的作品总是能够轻易地进入儿童的幻想空间。童年的超能力是可以在日常世界和幻想世界间自由穿梭——在许多童话中,这项能力会用一个物理化的介质表达,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洞,《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纳尼亚》通往魔法王国的衣橱,以及《汤姆的秘密花园》中,大钟敲响十三下后突然出现的那扇门。而在伯宁罕的世界里,你只需要随心而动。相比现实,那处幻想之地或许显得格格不入,但谁也无法将它打破。《莎莉,离水远一点》里,伯宁罕没有用一句话,就呈现了一个与日常相互嵌套的幻想世界。莎莉和父母一起去海边玩,爸爸妈妈坐在沙滩上头也不抬,不停地叮嘱莎莉离水远一点,下一秒,莎莉已经在幻想世界扬帆起航了。《朱利叶斯呢?》中,这个幻想世界进一步延伸,甚至包裹进了原本置身事外的大人。每一次吃饭时,贝克夫妇都要去寻找自己的孩子朱利叶斯:你去世界另一边挖洞了?骑骆驼去爬金字塔了?去隆博邦博河给河马冲澡了?那你还回来吃饭吗?不回来也行,爸爸去给你送饭了。他们无比顺滑地接受了孩子的奇思怪想,跟着直到世界尽头。《我的秘密朋友阿德》中,这个幻想世界显化为一个治愈孤独的朋友。很多时候,小女孩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伙伴一起荡秋千,也没有家人陪伴。但幸运的是,她有一位特别的朋友,一只围着绿白格子围巾的兔子。只要她遇到麻烦,这位朋友就会出现。在传统的童话设置中,幻想空间往往并不牢靠。它暗示着一种逃避,一种脆弱的完美真空——一旦“成人”或“现实”介入,世界就将瓦解。但伯宁罕擅长以一种温柔坚定的力道,达成对成人权力的消解。在海边玩耍的莎莉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她不辩解,也不关心父母百无聊赖的停滞,只是进行自己的冒险。拥有兔子阿德的小女孩,渴望用自己的幻想朋友去影响世界,“有时候,我希望阿德也能帮助他们,可是他只是我一个人的朋友。”对应这一句心声的,是正在互相大声指责的爸爸妈妈,成人铜墙铁壁的封闭性,在这一刻显得分外悲哀。而在朱利叶斯的漫漫征途上,贝克夫妇不得不一次次带着饭菜,去追赶自家孩子的幻想脚步,直到有一天,他愿意呆在家里吃晚餐。他准确地抓住并放大了,儿童在自我空间中生长的英勇和自主性。在那个空间中,大人没有干预世界规则的力量。有趣的是,人们长大后,往往会自动补位一个压迫式的成人角色。我们很容易丢失自己的幻想空间,却擅长模仿这样的大人,强势干预的不是某个孩子,而是未达到标准的自己。成人对于不完美、不符合想象的自己的痛恨,不亚于一些父母对孩子的严厉管教。这也说得通,毕竟,某种程度上,父母子女关系正是人们对“另一部分自己”态度的写照。正如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说到的,“成年人将这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和贪婪心态,以一种‘有责任正确地教育儿童’的信条掩饰了起来,他们说服自己认同这样做,是出于对儿童无比的热爱,和忍痛而来的自我牺牲。”如果说对儿童世界的微薄了解教给了我什么,那就是权力关系是可迁移的。成人对儿童的教育压迫,依然折射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今网上常常调侃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儿童心理学,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准确。每个人心中必然还有一个儿童,它代表了你相对弱小、困惑、有缺陷、仍需成长的那一面。你无法压制它,也无法抛弃它,只能给它空间,正视它的需求和感受,就像一个开明的父母一样。虽然我不喜欢做自己的家长这种说法,但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类比。正如成人与儿童难以停歇的冲突,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旧与新的叠加,持续的自我搏斗与和平共存。线条、颜色、图文合奏,和一双受过训练的眼睛“这真的不是草稿吗?”伯宁罕的画风简直像草稿——在读者中,这种感想常常发生。这首先源于画面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线条,随性、凌乱,呈现出自由散漫的神气。但我实在太喜欢伯宁罕的画风了,为此还专门买了他插图的《柳林风声》。或者说,我喜欢的正是那种真挚、友善、自由的轻快——还有人比伯宁罕更适合这个源自河流和春天的故事吗?伯宁罕自己也承认他对线条的偏爱,他在绘画中会有意识地避免单调的轮廓,转而寻找那些充满活力的线。看似简单的画面背后,创作过程其实相当复杂。铅笔、水粉、蜡笔、木炭、墨水等综合材料一起,构建起色彩饱满又随性轻快的画风,宁静,却有着天然的不讨好的感觉。密密麻麻的线条有着毛线团般的淳朴柔和,一点躁气也没有,令人心安。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约翰·伯宁罕不断尝试各种媒材和画法进行创作,逐渐发展出以甘伯伯为代表的轻快细腻的风格。他还一直对在平面上制造空间感很有兴趣,他的许多图画都是一层层叠加上去的,不同的材质印刷后,会在画面上呈现不同的肌理。那些断续、凌乱、留白、不曾擦拭的草稿痕迹,恰恰是他控制和筛选后的结果。相比后期的随性“凌乱”,他的早期作品或许更符合许多人对童书插画的印象。《宝儿》是当时英国最早使用四色印刷的图画书之一,线条更粗重、色彩也更厚重,更强调立体感和肌理,带有传统、纯朴的童话色彩,与大人讲故事般的旁观视角相匹配。比如雁群迁徙的这一页,尤其能够体现这一时期的风格。当冬天到来,宝儿孤零零地站在一小丛芦苇旁,看着整个家族远去。天空是层层叠叠的晚霞,红色深重,辉煌得不管人死活,雁群被集体符号化为大卫·彭博格式的几何线条,带着腾飞的力量感,和隔绝、冷酷的威严。大卫·彭博格《在船舱》但他试图以色块和线条相互调节的想法已经初露端倪。当大雁们发现季节变化时,他一面用大量厚涂色块呈现阴雨天气——就像甜美的棉花糖变得阴郁,形状和颜色都难以捉摸的厚重云层以倦怠的姿态沉向泥塘。雨雾梦幻如光线倾泻,绿的愈绿、黑的愈黑,原野在不容置疑的自然节律前显得格外渺小。而左侧是草草画就的几只大雁,空洞的线条只传递出它们的视线。没有第二种想法——所有人都知道它们要离开了。在一个作者的早期作品中发现他后来逐渐成熟的线索,真的很有趣。这一在《宝儿》里看似随意的尝试,后来在甘伯伯系列中被发扬光大,几乎出现在伯宁罕后期的每一部作品中。叙事节奏和情感张力纵观伯宁罕的作品序列,伯宁罕的画法删繁就简,对节奏和叙事的掌握却越来越精准复杂。他对图文关系的探索,使得他的作品非常适合说明一件事,就是绘本究竟是什么,绘本和普通的、带插图的书因何不同,以及我们如何阅读绘本。这样说好像显得有些傲慢——绘本通常没有几个字,谁又读不懂呢?但实际上,其麻烦正在于此。1857年罗斯金提出过“纯真之眼”的理论,认为儿童可以本能地感受图画的颜色和肌理带来的快乐,成人则习惯从图画中获取信息。所以很多大人其实并不了解怎样“读”绘本,在他们眼中图和字是拆分开的,文字负责传递信息,而图片只是调节气氛的插图。这带来了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绘本的读者(儿童)与消费者(家长)是分开的。当绘本最初被引进国内时,出版从业者用了很大的力气向家长解释,一本几乎没字的书,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不得不训练自己的眼睛,才能找回读图的超能力。在绘本中,图画和文字无法独立存在,也从不是简单的互相解释的关系——它们之间叠加了无数暗藏的细节,并在节奏上互相转化,我们称之为,图文合奏的游戏。合奏首先体现于一种显化的节奏,一种带有声音的动态感。在这一点上,伯宁罕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跟甘伯伯去游河》中,他大规模地使用了单色线描和彩色综合画法的对比,来进行叙事力量强弱的调节。随着孩子和动物们一个个上船,重复的台词和构图环环相扣,形成有弹性的、激动人心、跃跃欲试的故事脉络,逐渐响起声音和歌声。一边是小小的单色铅笔画,一边是几乎撑破版面的、自信的彩色全景。镜头缩小,放大,每次放大都让人想笑。线条状态也对比鲜明,甘伯伯始终干净有序、情绪稳定,而孩子和动物呈现出一种飞扬的动态,这显然也埋下了一些伏笔。随着船上乘客越来越多,这种隐隐的期待感也随之叠加——我们应该都知道,这些孩子和动物,不会安然有序、遵守诺言吧?直到来到高潮前一页,甘伯伯终于上色了,这也意味着他的平静终于要被打破了——再一翻——大家都掉进水里了。《莎莉,离水远一点》里,伯宁罕更进一步,通过对比建立两个平行世界,开创出新的图文关系。大人与孩子,现实与幻想,静与动,就这样共存在一个持续的、都在行进的维度空间。同一起点的时间线悄悄偏移、对立,最终又汇入同一个终点。《朱利叶斯呢?》中,这种结构开始扭曲交织,两个世界的界限也被打破。如果提取这两本书的画面节奏,莎莉除了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单页,其他跨页全部是1/1的节奏,景别几乎不变,只是来回切换,而朱利叶斯则是1/1/2的节拍。绘本的跨页线和分页成为了天然的节拍器,随着你翻页的动作奏响。其次,合奏体现于图文之间的相互转译。还是以甘伯伯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无数在文字中没有表述的细节,以及图像中隐藏的视觉双关。比如,甘伯伯初次登场时,穿了一件正式的夹克,以体现他是一个体面、正派的大人——乘船出游时,这件夹克不见了,说明这是一次放松的休闲活动——大家一起喝茶时,甘伯伯则又换上了另一件更华丽的外套,表示作为主人的郑重和诚意。实在是很有仪式感的一位。而每次新乘客上船前后,图像都在进行暗戳戳的变化。如同镜头的跳切,一个定格和下一个定格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这场游河之旅由此呈现出一种美妙的连续性,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小小的时空跳跃。在大家掉进水里的时候,文字只是淡淡地说:“他们掉进水里了。”画面则呈现了一连串丰富的动态,以及强烈的心理反应。每个落水者的姿态五花八门,甘伯伯的帽子从头上滑落——太惨了,原来他已经没有头发了。甚至说,绘本提供的最重要的乐趣之一,就是发现图文相互转译之间的微妙差异。有人认为,这是加入了一种“邀请”,这种邀请,正是将读者拉入这个世界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外公》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本讲述小女孩与外公关系的书,是伯宁罕作品中我尤为喜欢的一本。全篇只有非常简短的对话,与图像配合,却传递了深切的情感和想象空间。“我的小丫头,你好吗?”全书一开始,是外公坐在一把绿椅子上,张开双臂迎接自己的小孙女。他们一起种花、过家家、玩洋娃娃、讲故事、去海滩散步,当然,偶尔也会拌嘴吵架。全篇的文本只有外公和小女孩的简短对话,不同的字体对应着不同的人物。经典的单色线描和淡雅水彩对比的跨页结构,使得这些极富生活气息的对话,呈现出安宁的递进关系,现实与幻想、过去与现在互补共通。两人一句接一句地唱童谣,外公也曾经是个小孩。外公抗议小布熊不能算小女孩儿,左侧,一只装扮华丽的老鼠正在整理仪表。在讲诺亚方舟的末日故事时,暴雨如注,淹没了家里的池塘。去海边玩耍的时候,刚出发,就已经期待起了回来的下午茶。外公小时候,也曾经滚着钢圈在路上玩耍。他的那些旧玩具都在哪里呢?外公以前最喜欢滑着雪橇,从山上往下溜……今天,却差点滑倒了。今天外公不能出去玩儿了。从始至终,书中都没有说外公怎么了。但我们逐渐可以在画面中看出影子。小女孩热衷扮演的医生游戏,外公越来越小心的身体,安静的假寐,以及桌旁的药瓶和体温计。以及最后的最后,那把空荡荡的绿椅子。最后一页,小女孩什么都没有说。但眼泪已经快要止不住。对于任何可以大书特书的事情,犯错,被抛弃,冷漠,死亡,伯宁罕都如此平静。没有任何绑架和勒索,举重若轻。在一切结束时,我们记得的都是好事。是那道始终停留在头顶上的,永恒、温暖、包容的目光。小狗驶向轻快春天2019年1月4日,伯宁罕于英国辞世。伯宁罕绝对是一位儿童本位的作家,尽管他说,他并不刻意为了孩子创作。但毕竟,每个大人都曾是孩子,每个人内心也都有一个孩子。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参与了这一本书的创作:《为了每个孩子: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他负责的那一页上,他画上了正在读书的大人,悄悄说话和自顾自走神的孩子,和一只莫名其妙出现的鳄鱼。现实和幻想又一次打破了界限,下方文字写着,“允许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无论声音响亮还是微弱。不管是低声耳语,还是大声叫喊,或是用文字书写,用画画表达,用手势比划,用记号示意——无论用什么方法表达,请倾听我们在说什么。”伯宁罕一生践行了这样的许诺。他的作品从不斩钉截铁交付什么道理,却如此宁静、轻快、开放广阔,每个读者都可以参与进来,给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而不必担心犯错。在生命之初就知道自己有一片可以自由悠游之处当然很好,但什么时候遇到伯宁罕,都不晚。我读的最后一本伯宁罕的作品,是《会开车的小狗》。那是一个短短的故事,诺曼有一只脾气古怪、难对付、喜欢汪汪大叫的小狗,但他依然很爱它。因为小狗喜欢坐在车里兜风,邻居先生决定为它做一辆车。小狗不仅去上了驾驶课,还开开心心地开车送诺曼上学。他们一起开车去了海边,去清晨的乡间,走过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雪。小狗越来越快乐,诺曼也渐渐长大、长高,他挤不进小狗的车了。这天,邻居先生在做一架飞机……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对他的印象就停留在这里。他依然没有给出答案,只有小狗穿过月色,永远驶向轻快的春天。本篇参考资料:《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彭懿 / 著《图画书为什么重要》【美】伦纳德·S·马库斯 / 著《理解儿童文学》【英】彼得·亨特 / 著《如何给孩子读绘本》【日】松居直 / 著《好绘本如何好》郝广才 / 著《夏山学校》【英】A.S.尼尔 / 著满满的小书《“甘伯伯”约翰伯宁罕去世:一生与孩子们悠游在平等与自由之河》向野《纪念伯宁罕诞辰83周年|坏孩子的秘密,都藏在房间里》戚晓磊《伯宁罕图画书中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真实距离》
文章预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