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
你是否也在遭受这些折磨?积累了无数高价值、有品位的信息碎片,却任其在头脑中彼此摩擦。你隐约觉得它们能组成带你走向自由的重要人生作品,却始终找不到那根串联一切的线;认真学习了很多信息管理、时间管理、日程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依然觉得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人生的方向依然雾里看花。问题不在于你不够努力,也不在于你不够聪明。问题在于:你缺少一个能将“信息”转化为“价值”的底层系统。这个专栏,就是帮助你找到那根“线”,帮你冲破迷雾。我们将以你独一无二的生活为原料,从0到1设计并搭建一个服务于你“人生图景”的个性化信息管理系统。1️⃣万物穿过了我!两年前的一个夏夜,我枯坐在电脑前,大脑一片空白。受我喜欢的作家中二怪的《28岁学会的28件事》「1」启发,我也想在生日前,写一篇属于我的《xx岁学到的xx件事》。在动笔之前,我觉得这事儿应该不难,勤勤恳恳活了这么些年,怎么说都能总结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吧。屏幕闪烁着冷酷白光,空调呼呼地吹着冷气,窗外的夏虫叫个不停,世界看起来在正常运转,我却像掉进了黑洞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样枯坐在电脑前的场景,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发生着。最终,在我生日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硬是挤出一些内容匆匆发出了。无独有偶,不仅是在生活感悟上的输出卡壳,在专业领域,我也遭遇了输出上的困难。当时,我在上海的一家设计公司做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工作。和很多人的感受一样——我的生活完全被工作占据。不仅从早忙到晚,有时候还需要加班到凌晨,即使周末或者假期,也无法从工作消息中完全抽身。面对铁板钉钉的行业下行趋势,和摇摇欲坠的疲惫身躯,我知道: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为自己找点儿别的出路。在这个时代,信息、资源与机会看起来俯拾即是,网络与科技让无数可能性的大门向每一个人敞开。每时每刻都有人做自媒体、做投资、做不起眼的小生意……获得了成功。但是,当我问自己,下一步具体要在什么方向迈出怎样的一步时,是非常茫然的。既然如此,我想,至少我可以把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专业知识,比如设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并分享出来。然而,我发现,根本总结不出。即使我每天从早到晚都浸泡在工作事项里。孟岩老师在小宇宙上最受欢迎的一期播客叫《让万物穿过自己》「2」,看到这个名字时候,我就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苦中作乐地在心里自嘲:万事万物穿过我时穿得太彻底了,一点儿痕迹都没留下(黑眼圈:我不同意)。不管怎么说,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迫使我从日常的混沌中抬头,开始观察和思考一个问题:那些能将知识沉淀、并清晰表达的人,他们的日常与工作流程里,到底藏着什么我所缺失的环节?在完全没想到的地方,我找到了答案的线索。2️⃣像树一样活着一天,我在漫无目的地刷手机时,看到这样一条朋友圈:xx酒店的细节处理极其到位,比如浴室里的全身镜做了防雾处理,镜前灯距离镜子xxcm,瓦数和色温分别是xxxx。这些微小的细节,带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熨贴,但很多专业的设计师都没有细致到这个程度。发这条朋友圈的,并不是某一位设计师同行,而是我住过的一家民宿的老板。我一直对他的生活状态大为惊叹:居然真的有人过着这么自由、潇洒、精彩无比的人生!他的朋友圈数量众多、品味绝佳,主题异常鲜明:健身/滑雪+探店。通常,他一天的第一条朋友圈是从八块腹肌的配图加上详细的动作记录开始。身体的柔韧与强大让他可以深度享受滑雪乐趣与挑战,他的民宿也大都开在雪场附近。每次探店,他都会记录很多设计上的细节,或者是设计手法上与之前看过的某家店、某个设计师的关联。而他不少的深夜朋友圈,居然是——在给新的民宿建模。所以:健身,可以让他更好滑雪;滑雪与探店的组合,让他积累了第一手的滑雪者的需求、雪场当地的真实信息、优质的设计知识;需求、信息与知识的积累,让他能够做出大受欢迎的民宿;民宿带来的收益,让他可以更好地健身,去更多的地方滑雪与探店;更多地方的滑雪与探店,又会产生新的、更好的民宿……一个多么丝滑的闭环呀!他的生活仿佛是一棵树,外界的所有信息、知识与反馈,像阳光和雨水一样被他吸收,让他的生活不断枝繁叶茂。对比之下,我的很多生活与工作流程是“一次性的”。比如,每次做项目都从零开始搜索信息。这种重复劳动不仅是精力上的巨大浪费,更致命的是,它让我始终停留在了信息的“浅层”。是的,网络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提供给我无尽的参考案例,但是,它无法回答那些真正决定项目成败的深度问题:这个风格对应着什么意向,代表着怎样的消费水平,为什么可以打动客户,需要怎样的预算范围,造价将会怎样影响项目的品质,预算应该优先保证哪一部分的效果……我意识到,不能再任由每天的经历了无痕迹地从我身上踏过了。我需要一个系统,来捕捉、沉淀我所有的思考与努力,将它们转化为清晰的技能、可展示的成果,以及独属于我的智慧。这个系统,将是我人生的基建。3️⃣信息VS实体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或许早就尝试过信息管理了——用过各种App,给信息打过无数标签,甚至套用过网络上最火的模板。但为什么总是越管理越乱,最终只能索性放弃?因为,我们都误解了“信息”这个对象。我们习惯用“实体收纳”的思维来对付它,但这完全是两码事。信息是高维的、边界模糊的。你把一件上衣挂到衣柜里的上衣区,它就归位了;但你给一条信息打上标签,反而可能为它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让信息更加混乱。就像是在城市中随意地新建道路,却没有统一规划的路网和交通规则,最终导致交通状况一团糟。通常,我们必须穿越这段巨大的混乱,才能获得一个结构化的知识网络。我花了将近2年时间,在无数次失败和尝试中,才最终穿越了这片混乱的沼泽。但今天,我想告诉你的是:信息管理,其实是有捷径的。4️⃣99%的信息都没有我们想象得重要为什么信息管理存在快速见效、简单粗暴的方法?因为——99%的信息都没有我们想象得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手机内存频频告急,每次我都要紧急删除一些内容,但是很快又满了。反复几次之后,我做了一件激进的事情:把手机里10000多张照片全部导出备份。在操作之前,我非常忐忑:万一遇到紧急需要某张照片的情况怎么办?结果,我所忧虑的情况压根儿没有发生:大部分真正重要、精彩的照片都在朋友圈、聊天中、小红书、即刻……上发过了,在这些平台上找得到(多发动态啊朋友们)。10000张照片的1%是100张,我们日常中高频观看、使用的照片其实很难有100张。大部分的照片在某个时间用过一次就结束了。我确实回去打捞过少量照片,主要类型居然是……自拍(试问谁的手机里不需要存几张撑得住场面的硬照呢!!)。此刻,你或许想问:那如何识别出1%呢?在专栏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如何使用“流程”而非单次的判断来筛选信息的珍宝。管理的不是空间,而是精力 与实体收纳不同,数字空间近乎无限。信息管理的核心矛盾,不是“有限空间 vs 无限物质”,而是“有限精力 vs 无限信息”。在信息无限的世界里,你选择关注什么、收集什么,就是在主动构建专属于你的“信息茧房”,这直接塑造了你的世界观。放弃那99%的噪音,本质上是为了让你最宝贵的资产——注意力——能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才是最强大的认知杠杆。对于那些不重要的信息,我们完全可以移出日常视线,同时安心地保存它们。比如,那被我移除出手机的一万多张照片(预计会持续积累),我需要花费当下的时间与精力去整理与删除吗?不,我把这个任务留给了80岁的自己,那个头发花白的我,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礼物。完成最小闭环,而非追求完美解决了心理负担,接下来就是行动。信息管理的核心在于“收集-处理-输出”的闭环。每一个环节的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只要能闭上,都是好环!我的朋友M是一位几十万粉的博主,她同时经营着若干个不同品牌、不同平台的自媒体账号。每一个账号都有着清晰的定位,每个账号都有自己独立的商业小闭环。对于她来说,每一个账号的每一篇内容,都需要精准地强化自身的定位,确保流量尽可能地流向精准人群,因为这直接与钱挂钩。她的做法堪称极简:收集:她为每个账号建一个专属微信群,随时把看到的灵感和素材扔进去。处理:需要写稿的时候,她会迅速浏览一遍最近收集的素材,结合当下的热点,分析怎样能把热点放进自己的话题中。输出:素材+热点+她自己的创作sop,一篇方向明确的爆款内容就以惊人的速度生成了。她也会在创作过程中,一次次优化自己的sop。这就是一个简单、完整且高效的闭环。5️⃣“0-1”是无穷的开始那这种简单方法,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是的。 一个分形是一个形状,包含一个较小的副本本身「3」前提是你建立了那个“0-1”的结构——本专栏的核心目的。这个“收集-处理-输出”最小闭环,就像一个分形,是构成你整个复杂系统的、最小的、可复制的单元。我的客户E女士,拥有一个山一般庞大的Notion个人系统。这个精密运转的系统完美支撑着她管理多个创业项目的同时,兼顾家庭管理、孩子教育,还不耽误她发展自己丰富的爱好(鹰一般的女人总要有自己的山) 。而这个庞大系统的起点却很简单:最初,我们只是打通了用一个:【手机app记录时间→传到Notion上形成时间分析→指导日程管理】的路径。这就是她的“0-1”。之后,我们这条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复制和迭代,加入了身体记录、情绪记录、灵感捕捉…… 随着数据增多,我们又为这个系统增加更丰富的关联和更有层次的结构 。所以说,只要跨过了“0-1”这关键的一步,后续所有的优化根据需要展开。你的系统会像一棵树一样有机生长,你会越来越多发现其中重复的结构,这正是你的个人底层思维的表达。6️⃣工具痴迷是个坑信息管理需要高级的工具吗?不一定。工具痴迷是初学者最最最常见的陷阱,聪明的脑袋瓜太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在不同笔记软件间切换,研究各种插件和高级功能,却很少真正地记录和思考。高级的工具往往意味着高级的方法,但我们进行信息管理的目的并不是“高级”,我们必须时刻追问:我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竹子是女装品牌主理人,同时也是俩娃的妈妈和两档播客的主播,可以想象她的日常多么繁杂忙碌,然而,她多年来坚持使用的管理与记录工具只是——手机自带的备忘录「4」。因为,她必须能够在各种场景下尽可能快速地记录,比如:同事周一的时候向她要第一季度的预算,但是在忙碌的周一她完全没空想这件事,她当时要做的就是赶紧写下,然后再看有哪个空隙可以处理这件事。如果当时不写下,后面一定会忘个一干二净。Minja的主业是一位律师,同时,他也持续在自己的网站上更新专栏「5」。每次看他的文章,都惊叹于他知识的渊博与与时俱进。无论是律师的本职工作还是特定领域的专栏写作,都需要知识的大量积累。知识在他这里使用周期很长,比如,一条法规哪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这条法规相关的案子都是怎么判决的?于是,他使用DEVONthink、Obsidian这些强大复杂的工具为自己搭建了一个甚至可以代际传递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时代的传家宝原来是这个)。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什么?不是工具,而是其解决方案与个人需求的完美适配。他们的方法都精准地服务于各自最高频、最重要的使用场景。所以,请放下对“完美工具”的执念。我们追求的不是更“高级”,而是更“有效”。在这个专栏中,我们将始终把你的“思考”放在第一位,工具,只是安放你思考的“容器”而已。7️⃣“人生基建”三步走OK,OK,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心潮澎湃,但又有些疑虑:“听起来很棒,但我真的能做到吗?”当然可以!因为我们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设计了一条极其平滑的进阶路径。在这个专栏中,我们将分为三步,亲手搭建起属于你的个性化系统:第一步:真正的从0开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就用手上的手机,建立第一个信息储存区、跑通第一个“收集-处理-输出”的完整流程、进行第一个5分钟复盘。 第二步:无痛完成0-1的质变我们会以第一步中的信息为素材(没错,从一开始就是直接上手可用的!),整理出一个初步的信息框架,然后为这个框架找到合适的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通用的大众app,也可以是Notion等相对高阶的软件(专栏福利:会提供配套的Notion模版及共创社群)。最后,进行一个初步的信息整合与关联。第三步:0-1的组合与延伸在第二步初步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将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出一份完整的信息系统框架。会选择一个典型的0-1流程,用具体的例子示范它可以如何组合与迭代。最后,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不同周期的复盘(日、周、月、年),让整个系统自然生长。这套系统,从表面看,是关于效率与产出。但它的内核,却远不止于此。8️⃣精神的圣殿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一个方法:当我很喜欢某个时刻,我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把这个时刻放进“记忆花篮”里。比如小时候和爸妈在院子纳凉,植物的香气把星星熏得微微发醉;浑圆的月亮从海与天的边缘升起时,清凉的浪花拂过脚面……这些被我郑重收藏的吉光片羽,支撑我走过了很多艰难的时光 。但是,我也确信,我的花篮中丢失了很多时刻,它们很可能再也找不回来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其实就是在虚空之中为自己建立一座精神的圣殿。在其中,我们可以安放那些于我们而言珍贵、重要、无形却真实存在的部分。生活在开阔、清爽的物理环境,被自己喜欢的事物包围,会让人朝气蓬勃;同样的,当我们通过信息管理,让自己被心动的体验、优质的信息、以及闪闪发光的个人智慧包围时,就可以拥有一颗平和的心,一颗清醒的大脑。好运和优质决策就将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愿你享受这个创造无限的过程。「1」详见中二怪的小报童专栏《不是办法》「2」播客《无人知晓》——《E10 让万物穿过自己》「3」谢尔宾斯基三角形「4」播客《嘿咻》——《059.矛盾啊,一边反思效率人生,一边做全年规划》「5」https://utg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