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信用卡——00后都不玩的“古老”金融工具
听朋友们说,现在的00后小朋友根本不玩信用卡😂。这有些颠覆我的认知,在我的印象里,还是80后的“金融弄潮儿”靠信用卡拿到人生第一桶金。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实体卡片的存在,显得越来越没有意义。与之连带的是,信用卡在年轻一代中的不流行,这是我对这个趋势的理解。不过,信用卡作为一种门槛低(大学毕业就能办卡了,不像有些金融衍生工具,对你的资产、知识有更高的要求)、花样繁多的基础金融工具,我觉得还是值得了解一下的。信用卡使用的最初的设计,刷卡消费,然后可以晚几天,统一在一个还款日还款。类似支付宝的花呗一类的产品,也是类似的逻辑。机构给你一个授信额度,在这个范围里,你可以随意刷卡,累计到固定日期,一次性还款。 进而衍生出,到时候如果全额还不上钱,你也可以选择只还一部分,或者干脆分12个月慢慢还。当然,对应的,你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按某个价格计算的利息或手续费。一上来,我先要讲讲,我对于使用信用卡的一些“偏见”:1.如果你使用信用卡,最核心的原因是,手上的钱真是不凑手,有了上顿没下顿,如果不刷信用卡,连这个月的房租都没有着落。我的意见是,不要使用信用卡!销掉你所有的信用账户,包括花呗、借呗。金融工具,对于生活有冗余度的人来说,是工具,是杠杆,是锦上添花(其实,一不小心也可能深陷其中,对于一切都计算的刚刚好的人,靠信用卡额度精打细算的人,金融工具一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成为恶魔。2.我自己使用信用卡,单纯是为了作为记账工具。量入为出,是我非常认可的理财观念。知道自己花多少钱,是不是都是该花的,哪些是为了兴趣,哪些是为了生存,哪些是为了情绪,哪些是为了虚荣心,都是可以在记录花销中看到蛛丝马迹的。小时侯,也用过很多记账工具,甚至还设计过自己的excel记账本(没错,我是excel狂魔),都没有坚持下来。太琐碎了,我没有办法把每一笔收支都在发生的当下,立刻记录下来。也没有动力,打破生活动线,加入一个app打开记录的动作,或者纸笔记录的动作。可能,下意识,我还是觉得我的注意力和精力的连贯很珍贵,如果在快乐花钱的当下,或者收到报酬的时候,插入一个记录的动作,获得感的心流会被打乱。但是,信用卡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我所有的支出绝大多数走的信用卡通路,即便是微信或支付宝,收银台端我也绑定同一张行用卡。这样,每个月只要查看信用卡账单,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开销情况,逐月趋势,优秀的信用卡app(例如招商银行)还会帮你分析不同类目的支出。比如,一度,我每个月星巴克的支出大概在600-800元,打车的支出在1000-1500元,第一眼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小小震惊了一下,觉得有些多了。转念一想,打车的支出是我对自己自由行动的投资。因为,住在遥远的郊区,如果不是每场活动打车直付目的地,我没有办法想象自己辗转几趟公共交通,前往市区参加讲座/运动/相亲的样子。所有的心力都花在路上,很难保证我全情快乐参与到活动中。所以,我非常推荐大家把信用卡当作一个,自动、汇总各个支付渠道、自动分类、趋势分析的记账软件,好用!3.最后一种情况,是真的想要玩明白信用卡的人。首先,要明确一个事实,信用卡是银行的利润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让gpt或ds帮你找一找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收入、规模或者利润占比。虽然,绝大部分银行不会在公开的财报中独立披露信用卡业务的利润情况。但是核算一下收入占比或者规模占比,可以发现,在诸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或中信银行的财报数据中,信用卡的业务占比都是非常可观的。拆解一下信用卡的业务模型(以下的收益测算数据均为虚构,若需具体数据最好查看最新的业务情况:收益端:银行怎么赚钱?收单回佣银行通过商家的支付手续费获得收入。 你吃饭的时候刷卡买单100元,银行立马从商户那儿收走0.6%左右的回佣。你消费100元,饭店到手可能只有99.4元。这就是信用卡最基础运转的商业模型。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平台上支付时,有的商家会要求“信用卡加手续费”。比如我在淘宝找人去法国代购一个包包,如果我用信用卡支付的话,卖家可能要求我多付2%的货款,这就是卖家把收单回佣的成本转嫁在我头上。利息收入如果刷卡之后,没有按时全额还款,而且选择还最低或者分期还款的模式,那么需要按照息费计算规则,支付一定的利息。本质上,是用户用利息的付出,换取资金更长周期的使用。 这个部分是信用卡业务主要的收入来源。年费及附加费用其余是一些年费、外币兑换费用、取现手续费等。 例如在海外旅行直接刷卡消费,或者一定要现金可以直接取现钞。我曾在某个周末,风风火火拿上护照就飞往泰国,身上一点泰铢没有。幸好,旅馆附近就有ATM机,拿着我的信用卡,立刻取了一些泰铢。大概是3%的手续费。我觉得很划算,很方便。对于一个大P人来说。 某种意义上,信用卡给了我说走就走的“底气”。成本端:银行有哪些必须承担的成本?信用风险成本银行为坏账准备的拨备。 通俗地讲,担心客户刷卡之后还不上钱,所以要为这个部分准备资金备用。 我自己看年报的时候,喜欢用拨备的比例衡量一家银行的家底。 一般,经营比较好的银行,拨备比例是远超监管规定的。技术和运营成本客户能在几分钟内在线办卡、实时到账,其背后是庞大的技术系统、客服中心、风控模型、营销运营团队在持续运转。 包括客户享受到的信用卡权益、积分,像什么机场贵宾厅、高尔夫球场使用权利。都是银行采买,花了真金白银的成本。这样整理下来,信用卡很像是一个mini王国,虽然对我们来说,信用卡可能只实现了非常基础的刷卡消费和还款的功能,实际背后是庞大复杂精妙的金融系统。一些朋友可能和我很像,受中国惯常的人文习惯影响,天然喜欢量入为出——也就是储蓄卡里有多少就规划花多少钱。 和储蓄卡相比,信用卡更接近进入复杂金融世界的第一步台阶。因为,我们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资金成本、理解年化利率、理解借贷需要付出的代价、理解信用征信的真实含义。而这些关键的概念,是我们在房贷、车贷、投资中,也同样会遇到的核心规则。下一章,想要在直接讲信用卡细节使用之前,聊聊信贷的历史发展,那些千百年前祖先们的信贷行为,是不是和今天的我们埋头刷信用卡提前消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