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内容

精选免费文章,先睹为快

2025-07-31 21:42
免费

02 信用卡——00后都不玩的“古老”金融工具

听朋友们说,现在的00后小朋友根本不玩信用卡😂。这有些颠覆我的认知,在我的印象里,还是80后的“金融弄潮儿”靠信用卡拿到人生第一桶金。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实体卡片的存在,显得越来越没有意义。与之连带的是,信用卡在年轻一代中的不流行,这是我对这个趋势的理解。不过,信用卡作为一种门槛低(大学毕业就能办卡了,不像有些金融衍生工具,对你的资产、知识有更高的要求)、花样繁多的基础金融工具,我觉得还是值得了解一下的。信用卡使用的最初的设计,刷卡消费,然后可以晚几天,统一在一个还款日还款。类似支付宝的花呗一类的产品,也是类似的逻辑。机构给你一个授信额度,在这个范围里,你可以随意刷卡,累计到固定日期,一次性还款。 进而衍生出,到时候如果全额还不上钱,你也可以选择只还一部分,或者干脆分12个月慢慢还。当然,对应的,你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按某个价格计算的利息或手续费。一上来,我先要讲讲,我对于使用信用卡的一些“偏见”:1.如果你使用信用卡,最核心的原因是,手上的钱真是不凑手,有了上顿没下顿,如果不刷信用卡,连这个月的房租都没有着落。我的意见是,不要使用信用卡!销掉你所有的信用账户,包括花呗、借呗。金融工具,对于生活有冗余度的人来说,是工具,是杠杆,是锦上添花(其实,一不小心也可能深陷其中,对于一切都计算的刚刚好的人,靠信用卡额度精打细算的人,金融工具一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成为恶魔。2.我自己使用信用卡,单纯是为了作为记账工具。量入为出,是我非常认可的理财观念。知道自己花多少钱,是不是都是该花的,哪些是为了兴趣,哪些是为了生存,哪些是为了情绪,哪些是为了虚荣心,都是可以在记录花销中看到蛛丝马迹的。小时侯,也用过很多记账工具,甚至还设计过自己的excel记账本(没错,我是excel狂魔),都没有坚持下来。太琐碎了,我没有办法把每一笔收支都在发生的当下,立刻记录下来。也没有动力,打破生活动线,加入一个app打开记录的动作,或者纸笔记录的动作。可能,下意识,我还是觉得我的注意力和精力的连贯很珍贵,如果在快乐花钱的当下,或者收到报酬的时候,插入一个记录的动作,获得感的心流会被打乱。但是,信用卡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我所有的支出绝大多数走的信用卡通路,即便是微信或支付宝,收银台端我也绑定同一张行用卡。这样,每个月只要查看信用卡账单,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开销情况,逐月趋势,优秀的信用卡app(例如招商银行)还会帮你分析不同类目的支出。比如,一度,我每个月星巴克的支出大概在600-800元,打车的支出在1000-1500元,第一眼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小小震惊了一下,觉得有些多了。转念一想,打车的支出是我对自己自由行动的投资。因为,住在遥远的郊区,如果不是每场活动打车直付目的地,我没有办法想象自己辗转几趟公共交通,前往市区参加讲座/运动/相亲的样子。所有的心力都花在路上,很难保证我全情快乐参与到活动中。所以,我非常推荐大家把信用卡当作一个,自动、汇总各个支付渠道、自动分类、趋势分析的记账软件,好用!3.最后一种情况,是真的想要玩明白信用卡的人。首先,要明确一个事实,信用卡是银行的利润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让gpt或ds帮你找一找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收入、规模或者利润占比。虽然,绝大部分银行不会在公开的财报中独立披露信用卡业务的利润情况。但是核算一下收入占比或者规模占比,可以发现,在诸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或中信银行的财报数据中,信用卡的业务占比都是非常可观的。拆解一下信用卡的业务模型(以下的收益测算数据均为虚构,若需具体数据最好查看最新的业务情况:收益端:银行怎么赚钱?收单回佣银行通过商家的支付手续费获得收入。 你吃饭的时候刷卡买单100元,银行立马从商户那儿收走0.6%左右的回佣。你消费100元,饭店到手可能只有99.4元。这就是信用卡最基础运转的商业模型。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平台上支付时,有的商家会要求“信用卡加手续费”。比如我在淘宝找人去法国代购一个包包,如果我用信用卡支付的话,卖家可能要求我多付2%的货款,这就是卖家把收单回佣的成本转嫁在我头上。利息收入如果刷卡之后,没有按时全额还款,而且选择还最低或者分期还款的模式,那么需要按照息费计算规则,支付一定的利息。本质上,是用户用利息的付出,换取资金更长周期的使用。 这个部分是信用卡业务主要的收入来源。年费及附加费用其余是一些年费、外币兑换费用、取现手续费等。 例如在海外旅行直接刷卡消费,或者一定要现金可以直接取现钞。我曾在某个周末,风风火火拿上护照就飞往泰国,身上一点泰铢没有。幸好,旅馆附近就有ATM机,拿着我的信用卡,立刻取了一些泰铢。大概是3%的手续费。我觉得很划算,很方便。对于一个大P人来说。 某种意义上,信用卡给了我说走就走的“底气”。成本端:银行有哪些必须承担的成本?信用风险成本银行为坏账准备的拨备。 通俗地讲,担心客户刷卡之后还不上钱,所以要为这个部分准备资金备用。 我自己看年报的时候,喜欢用拨备的比例衡量一家银行的家底。 一般,经营比较好的银行,拨备比例是远超监管规定的。技术和运营成本客户能在几分钟内在线办卡、实时到账,其背后是庞大的技术系统、客服中心、风控模型、营销运营团队在持续运转。 包括客户享受到的信用卡权益、积分,像什么机场贵宾厅、高尔夫球场使用权利。都是银行采买,花了真金白银的成本。这样整理下来,信用卡很像是一个mini王国,虽然对我们来说,信用卡可能只实现了非常基础的刷卡消费和还款的功能,实际背后是庞大复杂精妙的金融系统。一些朋友可能和我很像,受中国惯常的人文习惯影响,天然喜欢量入为出——也就是储蓄卡里有多少就规划花多少钱。 和储蓄卡相比,信用卡更接近进入复杂金融世界的第一步台阶。因为,我们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资金成本、理解年化利率、理解借贷需要付出的代价、理解信用征信的真实含义。而这些关键的概念,是我们在房贷、车贷、投资中,也同样会遇到的核心规则。下一章,想要在直接讲信用卡细节使用之前,聊聊信贷的历史发展,那些千百年前祖先们的信贷行为,是不是和今天的我们埋头刷信用卡提前消费一样?
文章预览
阅读全文
2025-07-30 15:58
免费

01 每一个东亚好学生都该学的一课——算账

每一个东亚好学生都该学的一课——算账写小报童的初衷,其实是有一天群友的提问:办理车贷的时候,工作人员质疑她的征信记录,说有借呗花呗一类的记录,会导致她车贷审核受阻。当时,我在群里看到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质疑。曾在消费金融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所谓的征信质疑非常敏感。下意识反应,大概率中介想要以此由头“要挟”群友转而选择另外一个车贷银行(可能给的中介返佣更高)。我建议这位朋友先看看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才发现,不少其他朋友们也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自己的征信报告。可能在这个行业工作太长时间,我以为找到自己的征信报告是所有成年人毕业进入社会之后首先要学会的操作。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个人征信报告如何解读和影响日常」是绝大部分人从没有涉猎的领域。我在过去的生活里,频频和女友们提议:个人征信报告和个人体检报告,是所有女性相亲陌生人最应该索要的两项材料。前者保障对方是一个社会金融意义上没有大额负债或信用违约的人,后者保障你们发生性关系不至于面临各类高危传染疾病的困扰。两者疏忽带来的影响其实也都差不多,一个是害怕自己得病,战战兢兢,另外一种,大概是担心有天作为家属接到催债电话或直接有人上门吧。进而,也就有了这个专栏系列的源头:我发现,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金融常识,实际上大家一无所知,或模模糊糊。从我的角度,知道怎么合理审视自己的征信报告;判断是否要办理信用卡,甚至办理很多张信用卡;如果需要借钱的时候,手机上收到的标注了xx银行的短信是不是可以相信;如果我有一大笔钱,是全款买房还是适度贷款;在这个时间节点,我是不是可以买房以及怎么评估比较房产;借呗、花呗、信用卡分期、各种消费金融服务,我们能用吗,怎么合理使用;信用卡这么多的营销花样,年费、积分、会员权益,究竟要不要去参加进去,能不能薅到羊毛……这些,人类在短短几个世纪间发展出来的金融工具,以及由此引申的各种生活决策,决定了你的生活是否可以清爽运转。我年轻的时候(现在好像也就三十岁,女人三十一枝花!),就是生活齿轮运转非常混沌的人。一切的源头,我认定是因为,我读书太好太懂事了!认真应付好考试,所能带来的奖赏,足以让我在人生前二十年都过得非常顺遂,以至于我很看不起各种算账“鸡零狗碎”的生活工作。具体表现在:工作五六年,我第一次详细看自己的工资单,去算自己的公积金余额,了解年金、企业各种福利;到现在依然不知道电费、水费、燃气费怎么计算,好歹学会了按时缴费,刚来上海时,遇到好几次满头满脸都是泡泡,家里突然断电了,是我没交电费,然后惊慌失措给我远在浙江的万能爸妈打电话,寻求远程指导;在原来典型的东亚评价体系里,社会运转规则和个人生活算账从来没有被放进考卷里,而我只会考纲里的内容。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个社会从「教什么」这个阶段就出错了:教育应该让人在现代社会,如鱼得水。无论依靠组织,或自己做个手艺人,都需要清楚算清楚商业金融社会方方面面的「账」,在这个账本上,对自己的生活拥有综合的、可预见的、统筹的盘算,才真正能够开始打通自己和巨大社会系统的链接,真实意义上进入这个社会。从这点来看,过去在信用卡行业工作的经历,给我在“如何算账”方面上强度上规模的训练,通过工作反哺生活技能,让我越来越爱使用excel计算,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场景下意识打开一个新的excel表格:结婚前,夫妻资产盘点,这一次组合是强强联手还是弱鸡搭配买房的时候,该不该贷款、怎么贷款、选多少年还、什么还款方式投资的时候,看到复杂拗口的收益计算公式,去拆解实际收益情况,什么情况会亏损,大概率亏损多少,需要在什么日期review这个项目来确保安全……原因在于,信用卡的业务经营逻辑,核心围绕收益和成本计算。这个计算模型,适用于几乎一切事情,我甚至用来评估要不要谈恋爱、结婚和生小孩……没错,我妈听我唠唠叨叨我的感情核算逻辑时,甚至有一个冲动的瞬间,不想承认我这样“市侩”的女人是她养出来的。所以这个专栏的顺序大概如下一、信用卡这个最近几十年才进入国人视野的外来物,怎么用收益成本的算账逻辑来拆解读完这个部分,应该可以自己判断自己的信用卡使用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知道,如果要选择信用卡,最应该看重哪些要素,是年费、权益,还是银行的品牌。二、拓展开来,可以对照去看金融系统更多的业务这个部分,会扩展开来讲讲来自阿里的花呗、借呗产品,当然,这个范围可以推理到任何消费金融业务,抖音、快手、各种接借贷公司的产品。真的需要借钱/分期的时候,怎么选择比较合理。怎么应对日常收到的借款推荐短信、电话。三、核心的算账逻辑,怎么运用在非金融的生活领域会聊很多喔自己应用算账逻辑的例子,例如用excel表格买房、算投资收益、盘点家庭资产、做年度规划。 特别喜欢这个部分的内容,应该是贯穿我工作几年的工具应用浓缩。让我一个大P人也可以过得像个假J。四、数学是人生的核心技能,就算诗人也不外如是大概看完这个部分,会爱上算账。 看到各种理财、投资、商品报价,会下意识算一算成本、收益。 倒不是能成为多优秀的投资人或商人,可知道一切都有途径算账,理清楚可计算的部分的时候,生活的混沌感会少很多。含糊和不求甚解是绝大多数人的底色。精确掌握每一个细节、逻辑、框架,实在太麻烦了。我曾在职场困顿的时候,准备考GMAT去申请MBA,花了两三个月备考,虽然没考出理想成绩,但我收获了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反思自己为什么要花大钱去海外念书?究竟是如何定义自己的目标、收益与成本?简单归纳一下我的粗糙想法:看到很多人都去读了这个MBA文凭,显得非常牛逼,我也想成为令人艳羡的那个人。所以,我也应该去读。实际上:牛逼的人不是通过读十几门课程,快速完成考试就变牛逼(就像我在大学念书时苦读过的那些大部头,大物、微积分、法医、解剖、统计……只能证明我非常擅长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如果我把“牛逼”定义为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拥有高收入的工作(即打工皇帝),那么这背后代表的能力应该是为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没有一个公司会雇佣白吃饭的人。而这种能力显然是通过商业洞察、经验和时运的结合才能获得。因此,如果我想成为“打工皇帝”,更应该在实践中提升洞察力(也就是通过好好上班来提升技能,做出令人惊叹的贡献),而非成为让人羡慕的文凭收藏家。绝大多数人想要工作后再去读书的原因,可能和我类似:职场没如预想般一路开挂。MBA仿佛是一种救赎,读完之后,工作就会变得顺利。但实际上,我的一些朋友们,放弃本科毕业后拿到的工作offer,转头去香港或海外读研究生,但等他们研究生毕业回来,单位的门槛水涨船高,反而是拿不到当初的offer。所以,考GMAT的后续,是我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个决策SOP。做任何决策之前,我开始要求自己问以下几个问题:问自己十次,为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现在不行?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做事的成本是什么?代价如何,无论是金钱、时间、精力,还是其他?做成了有什么好处?这是我想要的好处吗?真的吗?虽然这个SOP现在还很粗糙,但它提醒我,在生命的重大节点,一定要追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想明白why和真正的规则才是关键。我觉得这将会是贯穿专栏始终的主线:了解事物运转的规则、了解自己的真实诉求,然后进入“算账”环节,match自己和外在的世界。我喜欢带着神性的数学家。会算账也会通天神神叨叨,把这两种特质融合在生活里,会过得明白且延展。基础一定是明明白白扎扎实实的算账。在此之上,神是天赋、灵通、放纵、任性、收敛,是没有形状的光,是自由的源泉。做事情,先了解“实”的部分,那些规则,才能玩出花样。以上,是关于专栏的一些引子,在这个范围下,有什么想聊的可以留言给我。
文章预览
阅读全文